谷小曼
城市與人
鄧世昌
他是我國最早一批海軍軍官之一,有著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愿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吳亦凡
他在高人氣的圍繞下仍保持謙遜低調(diào)的工作態(tài)度,自帶“暖場”技能卻能拋開偶像架子,“眼里有人,心中有戲”。
樊振東
他年輕、努力、有實力、有潛力。性格沉穩(wěn),年少成名。被劉國梁譽為繼馬龍張繼科之后的國乒核心成員之一。
小時我不愛她,嫌棄她像一煲最普通的熱湯,不甜不成也不冰爽刺激,渾黃的液體比不上任何一種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少時我也不愛她,嫌棄她像一煲最平庸的熱湯,一碗下去,讓人在溫暖中忘卻了斗志,怎么看也不像是年輕人應該待的地方。
如今回望她,我想念她就像想念一煲老火慢燉的靚湯:她包容并蓄,貌不驚人卻含納了各種食材的營養(yǎng);她與時俱進,就像每種天氣都有適合飲用的湯品。更重要的是,她用溫柔治愈喧囂中的每一份孤獨,飽腹更暖心。
我愛廣州。
食在廣州
廣州,最為人熟知的標簽也許就是“食在廣州”。的確,論食材做法之講究、飯館食肆之繁榮、飲食文化之興盛,恐怕沒有幾個城市能有實力與廣州一爭高下。有名的老店固然值得一試——陶陶居、蓮香樓、唐苑的早茶,珍珍的牛三星湯,滿記的艇仔粥,順記冰室的甜品……新開的大店小鋪也總有驚喜。在廣州,不怕找不到好吃的,怕只怕胃太小,怕只怕嘴太慢。
從前在廣州上大學的時候,周末閑暇時我常到市中心那些歷史悠久、環(huán)境破爛的老店解解饞,每次都感嘆:人為什么不能像牛那樣長四個胃呢?看著吃不下去的美食實在遺憾又著急。著急歸著急,等回到學校,看到校園內(nèi)外物美價廉的餐館,頓時就把那份遺憾忘在了腦后。廣州的美食,永遠不只存在于某一個區(qū)域,也不只存在于某一個價位上。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在你力所能及的價位上,總有享不盡的美食在靜靜地等著你。
在粵語中,“工作”也叫“扭食”,意為“找吃的”。來此“扭食”的高官富賈、貧民勞工往來不斷,無論是來自東南西北的胃,還是喜歡酸甜咸辣的嘴,包容的廣州用一粥一飯溫柔地照顧每一個來此“揾食”的人。
這,也許就是飲食文化深入城市骨髓的體現(xiàn)吧。
包容與開放
深入骨髓的不只是飲食文化,還有廣州的包容與開放。
提到外地人對廣州人的第一印象,恐怕就是帶著粵語口音的普通話吧。廣州人在與外地人溝通時,哪怕普通話再差的人也會盡己所能地說普通話,努力的樣子實在可愛。廣州人既有“撐粵語”的決心,也有盡力說一口“廣普”的包容。傳統(tǒng)與納新,在粵普輕松轉(zhuǎn)換的廣州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
廣州的外地人可不止說普通話的人,還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黑人和阿拉伯人。廣州作為華南地區(qū)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國際貿(mào)易中心,被戲稱為“第三世界的首都”,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在廣州不會說粵語不要緊,會說法語或者阿拉伯語也一樣吃得開”。
低調(diào)不奢華
廣州雖有高遠愿景,也依然腳踏實地不虛榮。
在知乎上有人提了個問題——為什么廣州的奢侈品市場還比不過很多二線城市?說的是廣州奢侈品店鋪極少,廣州人對奢侈品的欲求很低,其奢侈品市場與“一線城市”的地位似乎不相稱。這個問題下的三百多篇回復里有廣州本地人的觀點,也有外地人對廣州生活方式的觀察和體會。有人說廣州人對吃和玩的興趣遠遠大于穿和戴,有人說廣州生產(chǎn)的山寨奢侈品比正品質(zhì)量更好、價格更低,有人說廣州人習慣不露富所以不喜歡穿戴奢侈品……
鮮明南粵文化
在廣州上大學的我,也曾對廣州并不滿意。要說歷史名勝,廣州雖有陳家祠、黃大仙、南粵王墓博物館,但終究比不上北京老城區(qū)處處皆古跡。要論繁華的都市感,廣州珠江新城和天河CBD似乎不如上海外灘和陸家嘴那樣名聲在外。要論休閑小資的去處,廣州雖有沙面但小小沙面比起廈門滿滿的清新感還是略有差距。
漸漸地,我在廣州住得久了,去過的城市也更多了,才開始體會到,廣州有歷史但并不厚重,所以歷史化作了廣州的文化底蘊、成了廣州的前行之鑒,但并不會成為廣州走向未來的負擔與阻礙;廣州有繁華的一面但并不過于忙碌,所以這座城市的普通人既有資本也有空閑來享受生活;廣州有大量外來人口帶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維方式,所以這座城市里既能領(lǐng)略到特色鮮明的南粵文化,同時還在一點一滴中學會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相處。
回望中滿是懷念
九把刀說,青春是一場大雨,即使感冒了,也盼望回頭再淋它一次。而我想說,廣州于我,也像是一場大雨,正好落在我大學的青春時光里,雨聲轟轟烈烈,雨后氣味清新,每一滴水珠都值得紀念。時光逝去,綠葉已黃,當初一起淋雨的人已散落他鄉(xiāng),回頭望,多少個晴空萬里都不如青春里的一場雨。
廣州,來了,就不必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