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峰
(長樂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長樂 35020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總體上反映了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即數學學習過程應達成的綜合性能力。作為引導課堂教學的風向標,教學質量監(jiān)測的命題導向至關重要。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一個好的測量工具,必須能引領師生去把握學科本質、關注學習過程、發(fā)展關鍵能力,最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為此,試題設計要從試題的立意、考查目標的確定、題目的功能與類型等方面入手,著力體現十大核心詞,貫徹《課標》關于“合理設計與實施書面測驗”的建議。
《課標》評價建議中指出,要注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中所蘊涵的數學本質的理解,以及能否在具體情境中合理應用。[1]所以,命題設計要指向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的典型問題及學生的認知難點,通過在應用情境中的比較和辨析,以檢測學生對概念本質的理解。
㈠典型選取,變式呈現
對于容易受知識或操作的呈現形式干擾的理解性認知難點,考查時可以根據常見認知誤區(qū),進行典型選取、變式呈現,使概念的本質屬性或非本質屬性產生變化,引導學生在變與不變的辨析中聚焦于概念的內涵。
【樣題1】如圖1在一張方格紙上畫了五個圖形,其中是梯形的有( )。
圖1
A.①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設計意圖:認識梯形時,教材的范例通常是出示如圖①⑤這樣比較“中規(guī)中矩”的標準位圖,其優(yōu)點是標準位圖的特征明顯,易于學生建立基本表象;而其弊端則是容易誤導學生以偏概全,產生只有標準位圖才是概念本質特征的錯覺。本題正是針對學生這種可能的認知偏差,設置了常見而典型的選項。這樣的命題可以考查出學生是否真正把握梯形概念的內涵——“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也有利于引導師生在日常教學中關注概念的本質。
【樣題2】圖2量的這個角的度數是( )。
A.50° B.80°
C.100° D.130°
圖2
設計意圖:本題設置量角器非起點測量的變式情境,打破以往過于強調操作形式上的機械規(guī)范,意在考查學生對角的度量的本質理解。一來考查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即是否溝通了角的度量與長度、面積、質量等其他形式量的度量之間的相同實質:都是用統(tǒng)一的計量標準進行測量,都是“基本量”的累加。[2]二來考查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即是否知道只要計算測量所得的終點數據和起點數據之差,就可得到所要測量的角的度數——其實質是“包含了幾個1度”。
㈡針對疑難,比較辨析
對于意思相近似、內容相關聯的容易混淆的數學概念,考查時,應根據易混概念之間的特點,組織合適的材料,精準設問質疑,引導學生聚焦核心問題,深刻把握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區(qū)別。
【樣題3】圖3的直線上箭頭( )所指的位置離3/4這個數最近。
圖3
【樣題4】圖4兩張紙條從信封里露出同樣長的一部分,A紙條露出了1/3,B紙條露出了1/4,那么( )。
A.A與B一樣長
B.A比B長
C.B比A長
D.無法比較
圖4
設計意圖:樣題3利用數軸特點,考查學生“分數也是數”的這一特質。作為數來說,每個分數都可以在數軸上找到它所對應的位置,由“份數”定義到“商”的定義,使學生從數系擴充的高度認識分數。[3]本題易與“把一根線段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把分數作為分率的另一特質相混淆。樣題4考查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通過數形結合,根據見到的相同部分,判斷各自單位“1”的量的大小。這樣也有利于引導平常教學強化分數的分率特質,促進學生形成有關概念的完整、準確表象。
素養(yǎng)是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各種復雜實際情境問題的高級能力。在應用中考查知識、技能的目的就在于:倡導在數學教學中關注知識本質、重視分析思考與靈活應用,從而促進數學素養(yǎng)的生成。[4]
《課標》強調數學學習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所以應把學習過程作為考查的重要目標之一,以引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切實落實經歷、體驗、探究等過程性教學目標。筆者認為,這類試題的設計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㈠指向知識形成過程
評價要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教師重視創(chuàng)設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經歷“有過程的學習”,關注知識的聯系,促進知識的深刻理解,從而“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樣題5】圖5,把圓分成若干等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長方形的寬是2cm,長是( )cm。
圖5
設計意圖:本題將考查的視角落在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重在溝通轉化前后圖形之間的聯系,以促進學生真正理解公式,避免不經歷過程的僵化記誦和不明白轉化原理的機械套用。
【樣題6】圖6的長方形中擺了5個1cm2的正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 )。
A.5cm2B.12cm2
C.15cm2D.18cm2
設計意圖:本題將考查的視角落在密鋪測量走向長度測量的躍遷過程,溝通二維與一維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只要測量它的長和寬的真正原因。
圖6
㈡指向學生思維過程
設計合適的題型,力圖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有助于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及時發(fā)現學生在知識和思維上存在的問題,便于在今后的教學中對癥下藥。
【樣題7】24的因數共有8個。
小明寫出了7個:1、2、3、4、6、12、24。
按照小明的排列方法,他漏寫了( )后面的( )。
曉靜也寫出了7個:1、24、2、12、3、4、6。
按照曉靜的排列方法,她漏寫了( )后面的( )。
設計意圖:暴露羅列因數的思考過程,考查有序列舉的意識和能力。
【樣題8】求圖7中圖形的面積,各種算法分別是怎樣算的,用虛線表示出來。(第1種已畫)
圖7
設計意圖:給出算法,表示分法,考查學生對算法背后的算理理解。
余文森教授認為:如果知識和技能是學科的“肌體”,那么過程與方法就是學科的“靈魂”。[5]聚焦數學學習過程,關注對過程方法的經歷與體驗,既是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也是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形成的有效途徑,因而也必須是學習質量檢測考查所要力求體現的重要指標。
《課標》強調,數學學習要注重“四基”,培養(yǎng)“四能”。所以,在設計試題時,應關注并體現《課標》提倡的能力導向,合理設計試題類型,指向內容的思維支點,考查學生的數學核心能力發(fā)展情況,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以下略舉數例:
(一)數學運算能力
【樣題9】如圖8,用豎式計算265×39時,箭號所指的數表示( )。
A.3個265 B.10個265
C.30個265 D.265個1
圖8
【樣題10】與左邊豎式表達的算法一致的點子圖
設計意圖:培養(yǎng)運算能力的關鍵在于“理解算理、尋找算法、明理得法、以理馭法”。樣題9和樣題10的考查目標指向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和對算法的把握,顯然也有利于教學中關注轉化算法的思維過程,重視溝通算法與算理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正確、靈活地進行運算的能力,而不是過分追求計算速度和過度強調技巧訓練。
(二)空間想象能力
【樣題11】將圖9中的直角三角形ABC以直角邊BC所在的直線為軸旋轉一周,求所得圖形的體積,列式正確的是( )。
圖9
【樣題12】如圖10,一個無蓋的正方體紙盒,下底標有字母“A”,沿圖中的粗線標記將其剪開,展開后平面圖是什么樣的,請在下面的方格圖中畫出來(注意標出“A”所在的位置)。
圖10
設計意圖:空間觀念的本質是空間想象力,既包括從現實物體到平面圖形的抽象,也包括從平面圖形到現實物體的想象。[6]所以“想象”才是促使學生空間觀念縱向逐步加深的助推器。以上兩題的考查目標指向學生對平面與立體、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互轉換的空間想象力。
(三)數據分析能力
【樣題13】圖11顯示了一輛賽車沿著3千米的平坦的跑道跑第二圈時的速度變化情況。右下方的5張不同跑道圖,( )是這輛賽車行駛的跑道。(注意:S是起點)
圖11
【樣題14】張先生是某品牌襯衫專賣店的經理,他對2017年該品牌的短袖襯衫的四個季度的銷售情況進行統(tǒng)計。
(1)下面四張條形統(tǒng)計圖中,你認為是張先生制作的“2017年某品牌的短袖襯衫四個季度銷售情況統(tǒng)計圖”的是( )。
(2)請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設計意圖:樣題13和樣題14的考查目標指向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要求學生讀懂統(tǒng)計圖中的信息,經過對比、篩選,聯系生活經驗,作出分析、推理判斷,并學會交流及闡述理由。因為基于問題背景、生活經驗、價值取向等方面差異,對于同樣一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方法,所以評價標準要相對開放,采用滿意原則(只要是基于數據分析做出的合理預測或決策即可),重在考查學生思維過程。
(四)推理表達能力
【樣題15】如圖12,下面線段表示0°到360°。
圖12
(1)請在線段上標出直角、平角的相應位置。
(2)點A表示( )角,點B表示( )角,請分別寫出你判斷的依據。
【樣題16】兩摞相同規(guī)格的羽毛球整齊地疊放在桌面上,如圖13所示(單位:cm)。像這樣10個羽毛球疊放在桌面上有多高?請寫出你的想法。
圖13
設計意圖:樣題15和樣題16的考查目標指向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展現出來的邏輯推理、數學表達等綜合應用能力。數學表達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可以進行純文字的推理論證,也可以用列式計算的方法予以解決,還可以通過畫圖等方法進行直觀闡釋。
《課標》指出,要“根據評價的目的合理地設計試題的類型”。對不同能力的檢測,可以設計不同的題型。另外,雖然很多數學教學內容通常都蘊涵著多種思想方法和學習能力,但對不同內容領域的學習,其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也應當各有側重。所以,命題的考查目標應抓大放小、秉軸持鈞,指向該內容領域的核心能力,以充分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