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
【摘 要】 目的:探討綜合治療在小兒弱視方面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從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患有弱視的患兒100例,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與實驗組,50例/組。常規(guī)組患兒實施常規(guī)治療,實驗組患兒則予以綜合治療措施,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結果:所有患兒采取不同治療方法后,實施常規(guī)治療方法的常規(guī)組患兒治療有效率為80%,予以綜合治療的實驗組患兒治療后有效率為94%,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治療方法的介入可對弱視患兒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提升了治療效果,有利于患兒視力早日恢復。
【關鍵詞】 綜合治療;小兒弱視;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36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4-248-01
小兒弱視是臨床上兒童較為常見的眼部疾病,主要是兒童在眼部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中受諸多因素影響導致視覺功能減退,并隨著時間推移而加重眼部負擔,嚴重影響了患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為改善患兒的視力水平,減輕弱視程度,臨床結合患兒的個人情況實施綜合治療方案。通過不同的治療方法相融合,提高了患兒治療效果,也保證了患兒視覺功能的恢復。因此,本文針對綜合治療在小兒弱視方面的應用效果,做出以下分析[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患有弱視的患兒100例,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與實驗組,50例/組。常規(guī)組患兒男27例,女23例,年齡均在3.5~8歲,平均年齡(5.23±3.02)歲,弱視時間為10~15月,平均時間為(10.15±5.04)月;實驗組患兒男25例,女25例,年齡均在4~9歲,平均年齡(6.15±3.13)歲,弱視時間為11~17月,平均時間為(14.15±2.78)月。經確診其中62例為輕度弱視,22例為中度弱視,16例為重度弱視。同時,對所有患兒的其他疾病進行排查,均無任何異常。對比兩組患兒的各項基線資料,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的治療方案均在患兒及家屬知情下進行,并獲得醫(yī)學倫理會批準。
1.2 方法 常規(guī)組患兒采取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實驗組患兒在常規(guī)組患兒治療基礎上再予以綜合治療方案,具體實施內容如下:首先,對患兒的視力及眼部情況進行調查了解,結合患兒個人情況制定適合患兒的治療方案;其次,對患兒予以阿托品眼用凝膠或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驗光,并叮囑患兒定期復查。根據(jù)患兒復查情況,為患兒佩戴相應度數(shù)的眼鏡。同時,進行眼部精細訓練,例如,撿豆子、串珠子等;最后,對患兒進行雙眼視覺生理功能檢查,并制定綜合治療方案,應用基于計算機和偏振3D 顯示器平臺進行弱視訓練?;純涸谥委熯^程中,應在主治醫(yī)生的叮囑下進行定期復查和隨訪,注意用眼衛(wèi)生和用眼防護。
1.3 判定標準 兩組患兒實施不同的治療方法后,結合患兒眼部各項指標及視力變化,對治療有效率進行判斷和總結,將其分為痊愈、有效和無效。痊愈:患兒視力恢復正常;有效:患兒視力有所改善,對照視力檢測表均有所上升;無效:無任何改善,并對比治療后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的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所有患兒采取不同治療方法后比較,實施常規(guī)治療方法的常規(guī)組患兒治療有效率為80%,予以綜合治療的實驗組患兒治療后有效率為94%,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弱視是兒童常見的眼部疾病,主要是由于患兒在嬰幼兒時期,由于各種原因,例如知覺、運動、傳導及視中樞等原因未能接受適宜的視覺刺激,使視覺發(fā)育受到影響而發(fā)生的視覺功能減退的狀態(tài)。視力低下及雙眼視覺功能障礙是小兒弱視的主要發(fā)病表現(xiàn)。斜視性弱視、屈光參差性弱視、行覺剝奪性弱視以及屈光不正性弱視是其主要發(fā)病原因。與此同時,弱視按照患兒眼部視力可分為輕度弱視、中度弱視和重度弱視三類,其中輕度弱視視力為0.6至0.8;中度弱視視力為0.2至0.5;重度弱視視力不超過0.1。為提高患兒生活和學習質量,應及時介入治療措施。常規(guī)治療方法多為佩戴眼鏡矯正和遮蓋治療,效果仍不甚滿意[2]。
于是,臨床上結合患兒的實際情況,并按照患兒弱視程度實施綜合性的治療方案。綜合性治療方案的實施,首先在矯正患兒視力后,對患兒進行了全面的雙眼視覺生理檢查,并有針對性地設計基于計算機和偏振3D 顯示器的弱視訓練程序,實施個性化治療;同時結合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如遮蓋治療、精細訓練等;最后,在治療過程中,醫(yī)護人員對患兒定期進行隨訪跟蹤,根據(jù)患兒弱視恢復程度,隨時調整治療方案,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有利于患兒視力的早日恢復。
綜上所述,予以常規(guī)治療的常規(guī)組患兒治療有效率為80%,而實施綜合治療方案的實驗組患兒治療有效率為94%。由此可見,綜合治療方法的介入,能更快更有效地讓患兒弱視程度從重度向輕度過度,直至視力恢復正常,改善了患兒的預后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3]。
參考文獻
[1] 劉光輝,羅忠媛.綜合治療法對不同程度弱視小兒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5,36(17):3819-3820.
[2] 薛金山.綜合治療小兒弱視的臨床療效[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3):105-106.
[3] 沈建玲,梁志宏,李序芳等. 多媒體網絡訓練治療弱視的臨床觀察[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10,18(3):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