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虛懷
國內聲樂界對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范疇的定義常常不夠精確。這類作品在國內高規(guī)格的演唱中的運用已有蘇醒之勢,但其在聲樂教學中的價值挖掘還遠遠不夠。本文針對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在國內聲樂教學中掣肘的主要原因進行解讀并提出若干看法。
在聲樂演唱以及聲樂教學中,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通常是指巴洛克時期和古典時期這兩個時期中意大利的聲樂室內樂作品。這一時期的聲樂作品都具有克制中不乏激情、精簡中不乏細致的音樂風格特點。這與之后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中的毫不掩飾的直白和極致夸張的寫作手法形成鮮明對比??扇缃穹叛凼澜绲墓诺湟魳分械穆晿匪囆g,浪漫主義時期作品的演繹與研究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以及學術領域。而巴洛克時期和古典時期的聲樂作品的價值和受重視程度已逐步下滑,甚至淪為聲樂學習者眼中的“配菜”。
一、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在我國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值得慶幸的是,近十年來,國內的聲樂學術領域以及演唱領域都對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逐步表現出了應有的重視。特別是在規(guī)格較高、學術根基較深的音樂會中,“早期作品”都會受到音樂家的青睞并且以正確的方式被演繹和傳播。雖然大眾對“早期作品”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卻有一現象仍舊是其發(fā)揮價值的障礙,即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只在高規(guī)格的音樂會中被高水平的音樂家演繹,而未能獲得聲樂初學者的青睞。相比于這些“早期作品”,初學者更愿意去聽或去唱托斯蒂、庫爾蒂斯或是雷斯庀基的作品。當然對作品的自由選擇無可厚非,但對于聲樂初學者的聲音塑造來說,不同時期的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自然具有不同的價值。而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對于聲樂初級階段的訓練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盡可能地發(fā)揮出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在聲樂教學中的價值并且讓這些作品獲得聲樂學習者內心的認同感,是每一位聲樂教學者都要思考、研究并為之付出實踐的課題。導致初級聲樂學習者不主動接觸和演唱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歌曲選擇范圍的局限則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國內基礎聲樂教學中,真正被廣泛利用的屬于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這一范疇的歌曲只有20首左右。由于聲部的限制,其中能夠提供給每一個聲部進行學習和演唱的曲目只有12首左右。同時,這類歌曲通常比較短小。曲目數量的局限加上每首作品的精簡導致聲樂教師和學習者都容易對這類作品產生審美疲勞,久而久之便有放棄這一時期作品的情況發(fā)生。因此,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在國內被人熟知的曲目還需大量擴充,要讓更多的優(yōu)秀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被大眾所熟知并廣泛運用到聲樂教學中。
二、初探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以卡契尼的《不朽的眼睛》為例
朱利奧·卡契尼(Giulio Caccini,1545-1618)是16-17世紀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他不僅是意大利古典歌曲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歌劇和美聲唱法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所作的歌曲集《新音樂》是意大利最早的古典藝術歌曲集,對于在1600年前后興起的單旋律音樂的鞏固和傳播貢獻頗多。可是,在他眾多的優(yōu)秀歌曲作品中,只有一首《Amarilli》在國內教學中被反復演唱。這說明《Amarilli》是一首極具代表性的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對正確聲音的建立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但同時也暴露出國內聲樂教學中選曲的單一性。下面將引入卡契尼的另一首作品《Occhi immortali》(《不朽的眼睛》),然后從多個角度對這首作品進行分析?!恫恍嗟难劬Α烦鲎钥ㄆ跄岬乃囆g歌曲集《新音樂》,這是一首結構簡潔的一部曲式的歌曲。
(一)歌詞
《不朽的眼睛》是一首一段式歌曲。同樣的旋律配上7段不同的歌詞,充分展現出“歌詞是歌曲最重要的載體,音樂服從于歌詞”的時代思想。每一段歌詞都在緩慢平和中娓娓道來。雖然歌詞內容較多,每一段的情緒也各異,但詞曲家巧妙地運用了頂真的表現手法,將各種不同的感情連接起來,同時也把歌中的故事做了詳盡描述。七段歌詞雖然都共用同一段旋律,但是歌曲的情緒則是在逐段累積與推進的:從希望到失望再到絕望;從躊躇滿志到壯心不已再到心灰意冷。這對演唱者有著很高的要求,需在同樣的旋律中利用強弱的對比、速度的把握以及語氣的變化來達到詞曲家的意圖。同時,演唱者還需抓住每一段中的幾個關鍵詞進行著重描繪,如第一段中的:第一句,immortali(不朽的)、第二句的splendore(輝煌)、第三句的fiamme(火焰)以及第四句的mio core(我的心)。第四段中的:第一句的possenti(強有力的);第二句的morire(死亡);第三句的lucenti(閃光的)和第四句的elire(仇恨)。再比如最后一段中的:第一句的giorno(白天)、第二句的pianti(哭泣聲)、第三句的fiamma(火焰)以及最后一句的sospiri(嘆息聲)。每一次關鍵詞的表達都需要演唱者保持清晰準確。
(二)音域,旋律走向
《不朽的眼睛》是一首典型的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旋律典雅優(yōu)美,讓人過耳難忘。同時,它的旋律結構短小精悍,每段均僅由三個樂句,共八個小節(jié)完成。在旋律走向和節(jié)奏安排方面,它也體現出了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的一貫特質:走向平穩(wěn)且節(jié)奏平緩適中。整曲的音域為七度且沒有大跨度的跳躍,最大的跨度為純五度,出現在第二樂句與第三樂句的連接處。除此之外,每一個樂句行進過程中都保持了相當緩和的狀態(tài)。整曲為4/3拍,這使歌曲在平穩(wěn)進行中又不失音樂向前的律動性。歌詞雖然總體較多,但在節(jié)奏的穩(wěn)步推進中使得每一個詞都有充分的發(fā)揮空間,讓演唱者得以從容表達。值得注意的是,演唱中必須抓住4/3拍強弱弱的律動慣性,因為每個小節(jié)的強拍都是歌詞中關鍵詞的邏輯重音。只有在演唱中準確表達出每一個關鍵詞的邏輯重音,這首作品的風格和內涵以及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初衷才能較為準確地呈現出來。
(三)伴奏
卡契尼是早期巴洛克時期的重要作曲家,他也是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的建立者和傳播者。通奏低音這種在當時看來很新鮮的織體的特征在于:它強調的是兩端的聲部,即低聲部和高音部這兩個基本的旋律線條。這一特點在《不朽的眼睛》中也能尋尋覓到蹤跡:鋼琴的左手部分(低聲部)以單音為主并且為一個非常獨立的聲部旋律;低聲部的旋律走向與高音聲部(人聲)遙相呼應,以主調的屬音為基礎始終保持著兩個聲部互相依托的關系;低聲部節(jié)奏的變化以高聲部的走向為依據。
以上三個特質使得低音聲部成為整曲中僅次于旋律聲部的第二重要的聲部。它襯托而不露頭,獨立卻又緊緊跟隨,讓作品的基本思路瞬間立體起來。由于巴洛克時期對通奏低音的運用,中間聲部的排列組合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版本。例如,意大利出版協會1919年出版的《卡契尼:新音樂》第12卷中的版本與世界音樂公司1961出版的《十七八世紀的意大利歌曲》人聲和鋼琴的版本相比,中間聲部就簡單清澈一些。而越接近近期出版的版本則對中間聲部有了更多的干預。
三、結語
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在聲樂教學中,特別是在早期聲樂教學中的價值是舉世公認的,它為全世界無數歌唱家在發(fā)聲初期打下堅實的基礎。它那優(yōu)美典雅的旋律、短小精悍的結構布局、豐富多彩的母音轉換以及極致安寧的通奏低音都始終督促著演唱者發(fā)出自己最純凈美麗的聲音。身處一個不斷努力吸收、渴望學習純正意大利美聲唱法的東方國度,人們更應該好好利用這一資源,將其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大化,福澤每一位熱愛意大利美聲唱法的歌者。
(湖南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