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軍
摘 要 在小學語文的教材中不乏意義深刻的寓言,進行合理的寓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學生身心成長。但在目前的寓言教學中,教師并不能完全將寓言的主旨與思想傳遞給學生,要利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才能提升寓言教學的教學質量。本文以《揠苗助長》為例,從寓言文本特征、價值研究和策略分析三方面,對小學語文中的寓言教學進行探究。
關鍵詞 寓言 教學 揠苗助長
寓言,被稱為“理智的詩”,通常以故事的形式,將欲告知于人的真理深入淺出地展現(xiàn)出來,讓人們在莞爾一笑之時輕而易舉地被作者說服,因此對于閱讀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學生而言,寓言這種精煉有趣的文本中極其容易在教育方面達到四兩撥千金的教育或勸誡效果的。在引導學生探究其蘊含于生動有趣的故事中的哲理時,教師們發(fā)現(xiàn)這些內容十分容易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共鳴,針對寓言中大多與現(xiàn)實生活有偏差的場景和行為,學生往往會問出意料之外的問題,因此在小學語文寓言教學中,正確的引導能使學生得到思維能力的擴展。此處便以《揠苗助長》為例,從寓言文本特征、價值研究與策略分析三方面,對小學語文中的寓言教學進行探究。
1寓言文本特征的把握
寓言往往產自民間,是勞動人民從日常生活或自然中取材,發(fā)揮想象而成的,往往內容簡單,短小精悍,流暢通俗,能夠讓人一聽就懂。如同《揠苗助長》,便只是用短短兩百字左右講述了著急的農夫將禾苗往上拔企圖讓它們生長得快一點,但事與愿違,他的禾苗都因為被拔高而死去的故事,這個故事意圖闡發(fā)的真理是要尊重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但文中一字未言明,卻用最精煉的話語將故事與藏在故事中的道理很好地傳達給受眾。
寓言往往環(huán)境與人物關系都非常簡單,事件的敘述與進展都十分直接,易于教學與閱讀。如《揠苗助長》便只簡單地介紹了背景是“宋國有個農夫”,并交代了他的心愿,隨后便是他想出并實踐了“辦法”,接著便介紹了禾苗的“結局”,整個故事一目了然,清晰明了,老師與學生都不必在字詞理解上下功夫,而是可以重點探究其背后的意義。
寓言往往只突出事件或人物與常理相悖之處,以此達到勸喻、警戒的作用,前因后果往往有許多空白處值得填充,如文中農夫為什么希望自己的田長得快、在揠苗助長失敗后農夫的結局,都是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去填充的,教師還能在這個過程中借助故事,向學生簡單地輸入古代的農業(yè)背景,讓他們學到寓言以外的東西。
2寓言閱讀教學價值的研究
2.1復述能力的鍛煉
寓言因其教育意義、蘊含著深刻哲理而被人口耳相傳,從而達到傳播的效果。寓言本身的故事性和簡潔性便是為了給復述、播衍提供便利,因此,在寓言的學習中,作為教師應該重點關注學生對故事的復述能力,這對培養(yǎng)學生以后高質量、有效率地閱讀也是十分有意義的。
2.2理解能力的提升
由于寓言將道理隱于文本之內,如《揠苗助長》一文便在農夫兒子發(fā)現(xiàn)禾苗枯萎時戛然而止,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一點一點探明作者的意圖和文章的中心意思,具象的故事中蘊含的是抽象的關于“自然規(guī)律”的真理,讀者需要從“禾苗被拔高”和“禾苗因為被拔高而枯萎”體察出“禾苗是不能被拔高的”是一種規(guī)律,而萬物都有它自然生長的規(guī)律,應該在什么時候做什么是一種不可違背的自然規(guī)則,如果人為地強行去改變,就會使它被破壞,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寓言往往出現(xiàn)的背景并不是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如《揠苗助長》便發(fā)生在古代農戶的農植工作中,而大多數(shù)學生并沒有務農的經歷,如何才能讓他們從中學到道理并真正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這便需要鍛煉到其關聯(lián)能力。只有學會將語文和生活建立關聯(lián),才能打破“機械式”學習語文的僵局和困境。“揠苗助長”最直接與學生關聯(lián)的便是學習生活中的“規(guī)律”,許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學點知識和技能,能夠“贏在起跑線”,往往在不適合的時間給孩子“填鴨式”地進行超水平的教育,如從小逼迫孩子背誦自己都不知道具體意思的古文,將孩子送到“特長班”進行“拔高”,包括被中國家長與教師創(chuàng)造出來“尖子”一詞,往往也成為“揠苗助長”的目的和目標。這些之于學生便如同務農之于農夫一般熟悉,如果從此做切入點,便能夠使有親身體會的學生迅速地接受和理解“揠苗助長”,并得到聯(lián)想能力和舉一反三能力的鍛煉和提升。
2.3學習哲理的智慧
寓言故事最重要的目的或說價值,便是讓學生從寓言的閱讀中獲得人生的智慧,領悟、積累人生經驗,向學生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對學生的生活起到指導的作用,在語文教育中起到“德育”的作用。
3寓言教學的策略分析
3.1理解文意,解讀形象
寓言教學以閱讀為基點,學生在理解課文意思的基礎上才能夠深入感悟其中所囊括的哲理和價值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促進學生對文意的理解,并協(xié)助他們進行簡單的形象解讀和分析。
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在基本了解故事后,要求他們對文中關鍵詞與句子進行揣摩。例如《揠苗助長》中“巴望”的意思是盼望、指望、渴望、期望,先讓學生理解詞語意思,并進行造句加深理解,而后從這個詞中讓學生感受農夫內心的急切,而后要求學生找出描繪農夫拔苗特點的“一棵一棵地往上拔”這個語句,體會農夫細致地、投入地拔苗且當時充滿希望和欣喜的心情。引導學生尋找到表達農夫拔苗后的狀態(tài)“筋疲力盡”和“興致勃勃”,研讀發(fā)現(xiàn)農夫的行為和心態(tài)之荒誕,促進他們對寓言中心內容的理解。在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閱讀訓練時,也可讓學生通過表演展現(xiàn)農夫拔苗的情境,使他們親身體會并感悟農夫的具體形象。
3.2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寓意
寓言的魅力往往在以具體事例表達適合萬物的真理,從小見大,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見大”而不拘泥于“小”便是對教師非常重要的考驗,教師應學會從學生的具體生活即其能夠理解的范圍入手,使學生能夠從生活經驗中得到聯(lián)系和啟發(fā),慢慢感悟真理。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的寓言教學中,教師應正確認識寓言的文體特征和教學價值,對學生做出符合其心理年齡的引導,使他們在閱讀的基礎上明白故事背后的真理,在語言訓練的基礎上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這便要求教師抓住寓言的語言和文體特色,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前提下,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思路,達到寓教于樂、事半功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