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權
從2013年秋季提出至今,“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實施五年時間。對于這一倡議,國際社會從陌生到熟悉,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共同見證了“一帶一路”帶來的發(fā)展機遇、變革動力與共贏效應。來自不同主體的聲音匯聚在國際輿論場上,形成了幾種明顯不同的論調。對于這些論調,我們要區(qū)別對待、合理回應,以有效引導海外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對于正面輿論,我們要積極回應,共同唱響合作共贏的正能量;對于中性輿論,我們要耐心解釋、用心溝通,用建設實踐與成就說服人;對于別有用心的負面輿論,我們要正面以對、正本清源,用事實駁倒謊言,用斗爭爭取主動。
一、正面輿論占據主流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我們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600億美元,為當地創(chuàng)造20多萬個就業(yè)崗位,我國對外投資成為拉動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的重要引擎。對于這一成就,國際社會給予了積極肯定。
第一,從歷史和全球視野出發(fā),認為“一帶一路”正在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美國喬治敦大學歷史學教授詹姆斯?米爾沃德指出,從歷史眼光來看,“一帶一路”是借助一段理想化的歷史,打造更美好的未來;它是中國對外交政策的全面再造,而不是“旨在主導世界的邪惡陰謀”;“絲綢之路”設想不具有威脅性,這與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的保護主義和排外主義以及歐洲、印度和其他國家正在出現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形成鮮明對比;“一帶一路”項目產生了經濟價值,為當地帶去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有效地減少了當地的貧困。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胡利奧·里奧斯指出,“絲綢之路”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其中包含多樣性、和平和包容性對話等,“一帶一路”倡議的含義更豐富、廣泛和全面,意義也就更深遠,它包含著運輸、能源、貿易和貨幣,彼此間的互聯形成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以上這些單一的項目,陸地走廊和海洋路線構成了一個地緣政治維度,加強了參與者的主動性,在全球化世界框架內激發(fā)了內部連結。他認為,自中國2013年首提“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該倡議已經成為全球議程的一部分,引發(fā)無限關注,證明了其吸引力和信譽;“一帶一路”的影響力已經大大超越了貿易和經濟領域,延伸到體制、環(huán)境、文化和社會層面,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綜合計劃。里奧斯認為:“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對所有感興趣的國家提供了保障,這確保了其擁有足夠潛力在未來幾十年內改變世界的地緣政治坐標?!?/p>
第二,從國家利益出發(fā),尋找“一帶一路”的歷史性機遇。從亞洲、非洲到歐洲,沿線國家都在尋找“一帶一路”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有媒體近期刊登文章稱,中國“一帶一路”計劃非但不會讓緬甸這樣的國家陷入“債務危機”,反而會助它們實現跨越式脫貧,擺脫數十年來的孤立局面;借助中國,緬甸還可以加入全球能源過渡大潮,從化石能源直接跨越到可再生能源。迪拜扎耶德大學助理教授喬納森·富爾頓指出,“一帶一路”在政治干涉最少的情況下提供貿易和發(fā)展機會,使得北京成為阿拉伯國家特別有吸引力的伙伴,并預示著成熟的中阿關系長期策略。日本《日經亞洲評論》網站文章《日本企業(yè)搭上“一帶一路”快車》指出,日本企業(yè)開始追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潮流,以尋求新的商機,把握不斷增長的跨洲貨物運輸需求。日本通運公司今年5月啟動了日本和中國之間的空海貨運,從而把歐洲-中國線路延長到日本?!度毡窘洕侣劇芬沧⒁獾?,圍繞著中國的廣域經濟圈構想“一帶一路”,日本企業(yè)著眼于中歐班列班次的增加和中國內陸地區(qū)基礎設施投資的擴大,加緊完善物流網絡、增開分支機構,中歐物流業(yè)務增長將給日本企業(yè)帶來充裕商機。澳中商會會長約翰·布倫比撰文指出,澳大利亞要搭乘“一帶一路”倡議的便車。他認為,如果澳大利亞政府同意與“一帶一路”建立更正式的關系,國家和企業(yè)將獲得更多實惠,因為這意味著澳大利亞做好了準備并愿意參與亞洲事務,澳大利亞將受益于連接亞洲和歐洲的更好基礎設施,受益于“數字絲綢之路”對行業(yè)效率的提升。
2018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剛果(布)總統(tǒng)薩蘇表示:“剛果(布)及很多非洲國家都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因為‘一帶一路與非盟《2063年議程》、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的目標高度契合,包括在非洲投資建設公路、鐵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及其他發(fā)展項目等內容?!粠б宦穼Ψ侵薅杂绕渲匾覀兿Mㄟ^該倡議的實施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這也是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很好體現?!瘪R里總統(tǒng)凱塔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偉大且富有遠見。馬里欣賞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前不久,馬里政府推出‘馬里2040戰(zhàn)略,我們希望通過加強‘一帶一路與‘馬里2040戰(zhàn)略對接,增強馬里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互聯互通,助力本國經濟發(fā)展?!睘醺蛇_總統(tǒng)穆塞韋尼表示:“‘一帶一路倡議與烏干達的‘2040年愿景、非盟《2063年議程》都強調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烏干達正從‘一帶一路建設中受益,相關項目將烏干達這個非洲內陸腹地國家與外部世界連接起來。以中國公司承建的坎帕拉至恩德培高速公路為例,它將烏首都與恩德培國際機場連接起來,成為烏干達通往世界的紐帶?!?/p>
歐洲也瞄準“一帶一路”尋找商機。英國國際貿易部貿易與出口推廣國務大臣羅娜?費厚德女男爵指出,“一帶一路”融合了較高的基礎設施國際標準,為英國企業(yè)提供了巨大機遇,有助于參與其中的英國企業(yè)提升大規(guī)?;A設施項目能力,支持經濟發(fā)展以及市場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法國國際關系與戰(zhàn)略研究所研究員塞巴斯蒂安·阿比斯認為,借助“一帶一路”建設,法國和歐洲更多的農產品有望進入中國,同時可能看到中國增加對歐洲和法國農業(yè)領域的投資。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胡利奧·里奧斯在文章《西班牙:“一帶一路”倡議的高級代表》中指出,中國的這項倡議為西班牙經濟的國際化提供了一個互補而全面的框架,它將在廣大領域帶來機會,并在未來數十年依靠系統(tǒng)持久的項目進展,推動全球GDP增長。
第三,從過去五年的建設歷程來看,認為“一帶一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經貿合作,而是走在時代前列的創(chuàng)新之路。有媒體近期刊登文章稱,中國將四層投資回報機制當作“一帶一路”建設成功與否的標準,既考慮經濟回報,也綜合考慮社會、環(huán)境和遺產價值,這與西方人信奉重商主義、習慣用三五年商業(yè)回報來衡量成功與否形成了鮮明對比。文章強調,就衡量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言,中國設置的這個期限更為恰當。致力于拓展新興市場的知名資產管理公司靛藍全球首席執(zhí)行官多里安·巴拉克和副總裁薩姆·切斯特在合寫的文章中指出,中國的“一帶一路”是海灣地區(qū)技術創(chuàng)新的催化劑。他們認為,海灣地區(qū)可以利用中國的“一帶一路”來加快該地區(qū)成為全球技術中心的步伐,海灣國家擁有強大的金融能力和把該地區(qū)建成技術和服務中心的明確愿景,他們完全可以與中國最具創(chuàng)新精神的公司合作來實現這些雄心勃勃的目標。
二、負面輿論不容忽視
五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針對“一帶一路”這樣一個覆蓋領域和地域范圍如此之廣的新生事物,國際輿論場中出現一些暫時的負面輿論在所難免。關鍵在于我們如何看待這類言論所反映的問題以及如何應對這些輿論。
第一,從維護霸權需要或地緣政治出發(fā),曲解或攻擊“一帶一路”。除了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和部分官員表態(tài)攻擊“一帶一路”之外,美國輿論也擔心中國借助“一帶一路”削弱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比如美國外交學者網站文章《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對美國的大戰(zhàn)略意味著什么》指出,“一帶一路”倡議說明了中國在整個歐亞大陸的地緣經濟攻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可能會威脅到華盛頓二戰(zhàn)后霸權的基礎。文章主張,美國為了長期保持在全球的主導地位,應該找到有效的方法來應對“一帶一路”,因為歐亞大陸擁有世界上絕大部分經濟中心和自然資源;美國應該利用俄羅斯和伊朗對北京日益增強的力量的恐懼,以限制其在地緣政治上向前推進。有印度媒體認為,一旦中國將其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開發(fā)的港口串聯起來,就會對印度形成合圍,浮現掌握海洋霸權的雄心。也有海外媒體通過不恰當的類比混淆“一帶一路”的互惠性質。比如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媒體將“一帶一路”倡議與“馬歇爾計劃”相類比,稱“一帶一路”規(guī)模和“地緣政治野心”更大;有美國媒體認為“一帶一路”重復著與美國“西進運動”相似的許多錯誤。此類觀點提出者要么從一己私利出發(fā),歪曲理解“一帶一路”,將其當作“中國威脅論”的素材加以炒作,以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或地區(qū)主導權;要么從地緣政治與對立思維出發(fā),嚴重混淆了“一帶一路”的互惠本質。
第二,從國家制度和發(fā)展模式競爭出發(fā),抹黑“一帶一路”。比如日本《每日新聞》文章《中國的目的是擴大“一帶一路”》指出,“一帶一路”成為向國際社會推廣中國技術和“中國模式”社會體系、提高大國影響力的戰(zhàn)略。文章說,中國高層提倡“中國模式”,主張利用高科技的社會管控手段來增強國力,這與重視民主化和人權的西方發(fā)展模式不同。再比如《印度經濟時報》網站文章《中國的金錢帝國正重塑新絲綢之路的生機》指出,中國正在打造一個非常具有21世紀特色的帝國——以貿易和債務帶路,而不是軍隊一馬當先的帝國;如果中國的雄心變成現實,北京將鞏固其在一個跨越半個多地球的世界經濟新秩序的中心地位。除了這種“新帝國主義”論調之外,也有美英媒體和智庫將中國租賃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與“英國租借香港”相類比,指責所謂“中方利用債務陷阱擴大政治經濟影響力”,毫無依據地將一些國家特別是弱國的債務風險責任推給中國主導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炒作“債務殖民主義”“債務陷阱論”。此類觀點提出者從西方中心論和西方價值觀出發(fā),無端夸大“一帶一路”的風險挑戰(zhàn)及其對國際秩序的影響,歪曲解讀“一帶一路”倡議的初心,以達到操縱國際輿論、惡化“一帶一路”環(huán)境的目的。
第三,從西方理念和西方標準出發(fā),指責“一帶一路”。比如部分歐洲媒體將中國投向“一帶一路”東歐沿線國家的投資稱為“有違原則的錢”,指責中國“不在意知識產權、允許復制任何工業(yè)樣品、中國自己不對西歐投資開放”,“北京在歐洲的經商原則與歐洲所習慣的極為不同”。同時,有澳大利亞媒體指出,大多數“一帶一路”項目不遵守國際環(huán)境、社會和債務可持續(xù)標準;“一帶一路”存在高度碎片化的問題,因為實施過程中要協(xié)調廣泛的機構并不容易,這種碎片化且缺乏協(xié)調的體系的商業(yè)導向,導致其行為經常缺乏連貫性,甚至相互矛盾。此類觀點明顯缺乏深度調研,充滿了西方國家的主觀臆斷和西方中心論的傲慢。
總體來看,國際輿論場上有關“一帶一路”的負面輿論,既有從權勢競爭需要出發(fā)對“一帶一路”做出的攻擊之詞,也有在西方價值觀影響下形成的對“一帶一路”的曲解之論,還有因認識不到位而形成的對“一帶一路”的誤解之言。對不同目的、不同類型的負面輿論,我們要采取不同方式加以應對,有針對性地化解或者減輕負面輿論壓力。其中的關鍵是“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正是新聞輿論工作者職責使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澄清謬誤、溝通世界
國際輿論場是爭取人心的戰(zhàn)場。解決失語挨罵問題,是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扶正方可祛邪,正本清源方可澄清謬誤。這個“本”與“源”,集中體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有關“一帶一路”的重要講話精神當中。結合共建“一帶一路”的實踐成就,闡釋好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對于增進國際社會認知認可、澄清國際輿論錯誤觀點、批駁別有用心的負面輿論,進而壓縮灰色和黑色地帶、塑造良好的國際輿論,具有重要價值。
第一,從背景的角度告訴世界,“一帶一路”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和國際背景。一方面,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從戰(zhàn)略眼光和全球視野出發(fā),我們既要有歷史機遇意識,把握難得的發(fā)展機遇;也要有風險憂患意識,應對艱巨的風險挑戰(zhàn)?!耙粠б宦贰睘檠鼐€國家把握機遇、迎接挑戰(zhàn)、應對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了重要平臺。另一方面,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普遍面臨著加快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而實現經濟獨立和民族振興的共同任務,普遍具有促和平、謀發(fā)展的共同愿望。“一帶一路”為發(fā)展中國家實現快速、平穩(wěn)、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平臺,也得到了發(fā)展中國家的廣泛支持。
第二,從定位的角度告訴世界,共建“一帶一路”正在成為中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fā)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一帶一路”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是完善全球發(fā)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不以意識形態(tài)劃界,不搞零和游戲,只要各國有意愿,我們都歡迎。
第三,從原則的角度告訴世界,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中國和沿線國家一樣,會尊重知識產權保護、國內市場開放、環(huán)境友好、投資融資等國際規(guī)則。中國歡迎西方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國家行列,但不歡迎西方國家?guī)е猩坨R,用“西方中心論”觀點看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用所謂西方的“商業(yè)慣例”無端指責“一帶一路”相關項目。
第四,從實踐的角度告訴世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鋪就了共同繁榮的發(fā)展之路。通過政策溝通,“一帶一路”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信任和支持: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一帶一路”倡議,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已同中國簽署合作協(xié)議;“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被納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等重要國際機制成果文件。通過設施聯通,交通互聯互通取得重大突破: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路開通356條,增加國際航線403條,與沿線43個國家實現直航,每周約4500個直航航班;“陸上絲綢之路”“藍色經濟通道”“冰上絲綢之路”“空中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等紐帶多元聯動,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開辟更加光明的前景。通過貿易暢通,沿線國家開拓出一條互利共贏的開放之路:中國與沿線國家已建設80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qū),為當地創(chuàng)造了24.4萬個就業(yè)崗位;2013年至2017年,中國對沿線國家外貿增速高出同期外貿整體增速1.4個百分點。通過資金融通,“一帶一路”金融支撐更加有力:中國銀行業(yè)金融機構提供了信貸資金,形成了開發(fā)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業(yè)性金融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相互配合的良好格局;截至2017年底,國家開發(fā)銀行在“一帶一路”累計發(fā)放貸款超1800億美元。通過民心相通,沿線國家人民心靈距離日益拉近:中國與沿線國家簽署雙邊文化、旅游合作文件76份,推動建立中國-東盟、中國-中東歐、中俄蒙等一系列文化旅游合作機制;中國通過與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交流,形成了“絲路之旅”“歡樂春節(jié)”“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中華文化講堂”“阿拉伯藝術節(jié)”等文化和旅游品牌。
第五,從前瞻的角度告訴世界,共建“一帶一路”是個世紀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和沿線國家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斷解決“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凸顯出的新問題、新挑戰(zhàn),推動“一帶一路”向前發(fā)展。比如2018年4月中國成立國家國際發(fā)展合作署,優(yōu)化對外援助的頂層設計,整合各種發(fā)展資源、避免項目重復建設,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充足的發(fā)展資金。2018年8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fā)展轉變,要堅持穩(wěn)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fā)展理念,集中力量、整合資源,以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和產能合作為重點,解決好重大項目、金融支撐、投資環(huán)境、風險管控、安全保障等關鍵問題,形成更多可視性成果,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推動這項工作不斷走深走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明確了下一階段“一帶一路”建設的方向,使“一帶一路”的共贏未來更加可期。據了解,未來5年,中國將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進口2萬億美元商品,對沿線國家投資預計1500億美元,這將在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發(fā)展繁榮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帶一路”承載的是造福沿線國家數十億人民的殷切期待,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使命。這樣一個世紀工程離不開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離不開積極健康的國際輿論氛圍。構建良好的國際輿論氛圍,是中國和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聞輿論機構、平臺與工作者必須承擔的共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