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經過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5年,共建‘一帶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發(fā)展的階段邁進?!?月27日,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說,過去幾年共建“一帶一路”完成了總體布局,繪就了一幅“大寫意”,今后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制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
作為一項世紀工程,5年時間實現(xiàn)“夯基壘臺、立柱架梁”本身就是成就。下一階段的“聚焦重點、精雕細琢”,面臨的考驗會更大,挑戰(zhàn)也會更多。這更需要回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本源。
從中國的角度看,這個倡議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升級版”(中國副外長樂玉成語),是中國企業(yè)“走出去”戰(zhàn)略的延伸。對于國際社會,“一帶一路”主要講述的是“經濟故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個倡議都聚焦于經濟發(fā)展與合作。經濟視角就要遵循經濟邏輯,這是決定“一帶一路”能否行穩(wěn)致遠的關鍵。
“一帶一路”本質上帶有經濟邏輯,但5年來遭到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的“政治審視”?,F(xiàn)在國內外關于“一帶一路”的討論,一定程度上也出現(xiàn)了與官方本意的偏離。無論是實踐還是外宣,都有必要對這個倡議“正本清源”,突出其經濟邏輯。這需要從“一帶一路”的提出說起。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發(fā)表演講時說,20多年來,隨著中國同歐亞國家關系快速發(fā)展,古老的絲綢之路日益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活力。“為使歐亞各國經濟聯(lián)系更加深入、發(fā)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chuàng)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蓖?0月3日,習近平在印尼國會演講時說,東南亞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fā)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3年10月2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這次建國以來級別最高(7位政治局常委均出席)的有關周邊外交的會議,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有著某種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從1990年代開始,中國的周邊外交帶有突出的經濟視角。冷戰(zhàn)結束之初歐美對中國的制裁,為中國強化東南亞外交提供了外部助力,其中經貿合作是絕對的主題。也正是從那時起,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聯(lián)系開始變得緊密。
“一帶一路”背后有著明顯的經濟邏輯,那就是創(chuàng)造區(qū)域生產鏈,并讓中國在其中扮演高端制造和創(chuàng)新以及標準設定者的角色。
中國周邊外交中經濟導向的特點,一直延續(xù)到21世紀。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相較于美歐國家長期作為中國出口的終端市場,周邊國家在中國外向型經濟中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生產鏈的整合。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經濟在產業(yè)鏈上的升級,需要以周邊為抓手,并向外延伸。澳大利亞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的文章稱,“一帶一路”背后有著明顯的經濟邏輯,那就是創(chuàng)造區(qū)域生產鏈,并讓中國在其中扮演高端制造和創(chuàng)新以及標準設定者的角色。
“創(chuàng)造區(qū)域生產鏈”并非憑空設想,而是基于堅實的現(xiàn)實基礎。根據(jù)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2005年-2014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中的占比從19%增加到26%。而同期美國這一比例僅從13%微增至15%。這意味著,在“一帶一路”正式大規(guī)模實施前,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經濟,已經呈現(xiàn)明顯加速融合的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帶一路”可謂順勢而為。
世界銀行今年5月一篇題為《“一帶一路”國家間的貿易聯(lián)系》的文章,也印證了區(qū)域經濟融合的趨勢。這篇報告統(tǒng)計了參與“一帶一路”合作的66個國家(分為三大區(qū)域:歐洲、中亞;東亞、太平洋;西亞、北非和南亞)的貿易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出口額在其對外出口總額中的比例,從1995年的31%增加到2015年的44%。這一時段,這些國家對外出口在世界總出口額中的比例,從21%增加到37%。
如果把視野再拓寬一些,就更能理解為何“一帶一路”是順勢而為。意大利學者恩里科·法恩瑞與喬治·普羅迪,在2017年一篇關于“一帶一路”的學術文章中提到的一組數(shù)據(jù),很能說明全球貿易聯(lián)系變動的趨勢。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1995年,跨太平洋海上貿易量,在全球海上貿易量中占比為53%,歐洲與遠東(主要是東亞)之間的貿易占比僅為27%。但2015年,這兩條海上貿易路線全球占比變?yōu)?4%和42%。如今海上貿易依然是全球貿易主要線路,上述一降一升的變化,無疑凸顯了全球貿易上的“歐亞融合”特征。
經濟上的融合需要“聯(lián)接”去推動和鞏固,“一帶一路”前期聚焦基建可謂切中要害。一方面,在高端制造和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依然主要由歐美發(fā)達國家主導的情況下,中國升級版的“走出去”戰(zhàn)略首先著眼于基建,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比較優(yōu)勢。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歐亞大陸對基建的需求。日美主導的亞洲開發(fā)銀行2017年2月的一份報告顯示,為了維持經濟增長勢頭,截至2030年,全球需要在基建上投入52萬億美元,其中亞洲需要投入26萬億美元。
美國蘭德公司今年初的一份報告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的對外貿易受制于基建設施落后,這些國家中約25%沒有出??冢Q易上嚴重依賴公路、鐵路運輸。根據(jù)該報告,鐵路聯(lián)接對“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出口有2.8%的提升作用。此外,基建對就業(yè)的拉動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麥肯錫全球研究所2016年6月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基建上增加相當于GDP1%的投入,能直接和間接增加的就業(yè)崗位,在印度是340萬,印尼是70萬,美國是150萬,巴西是130萬。
由此可見,基建很大程度上已成為一種“剛需”?!耙粠б宦贰闭侵袊鴩鴥冉洕D型與外部經濟大勢之間很好的“連接點”。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學者克里斯托弗·約翰遜,在《習近平主席的“一帶一路”倡議》一文中稱,很大程度上,“一帶一路”是中國“走出去”戰(zhàn)略的標志性轉型,意在努力轉變中國經濟發(fā)展模式。他認為,相比較而言,習近平的設想更具有前瞻性,以中國不斷增長的實力塑造戰(zhàn)略機遇期的輪廓。
據(jù)英國《金融時報》9月報道,馬來西亞取消了屬于“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三個能源管道建設工程。今年7月,包括這三個工程在內的價值約230億美元的“一帶一路”在馬項目已經被叫停。報道還稱,作為“一帶一路”在馬來西亞旗艦計劃的東海岸鐵路項目并未被取消,但正在受到重審。而美國一家咨詢公司今年7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2013年以來,中國在6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宣布投資的1674個基建項目中,有約14%(234個)遭遇到了麻煩。
上述統(tǒng)計是否準確姑且不論,即便基本屬實也屬于正常現(xiàn)象。僅就經濟層面而言,企業(yè)的海外投資、并購等行為,本來就帶有高風險的特點??偛课挥诤商m的畢馬威咨詢公司1999年發(fā)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總結出的規(guī)律,在業(yè)界被視為企業(yè)海外行為成功率的權威參照。根據(jù)這份報告,企業(yè)的海外并購能帶來增值的項目僅占17%,30%的無增值也無損失,失敗的案例高達53%。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剛起步5年的“一帶一路”,應該抱有一定的“容錯率”心態(tài)。
2000年以來東南亞已建和在建的基建項目中,日本投資占2300億美元,中國投資是1550億美元。
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去年5月的一篇文章稱,盡管遇到了一些挫折,但重要的是認識到“一帶一路”是長遠計劃,很多工程還處于規(guī)劃階段且未來數(shù)年也不會完工。“盡管中國的投資遇到了不同的回應,一旦中國成功地完成了幾個關鍵項目,受歡迎度就會更高。這意味著第一波工程項目的成功尤為關鍵?!边@樣的案例已經出現(xiàn)。比如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項目、肯尼亞的蒙內鐵路項目等,即便是帶著質疑看待“一帶一路”的西方輿論,也不得不承認這些項目是成功合作的典范。
盡管如此,還是需要對“一帶一路”長期面臨質疑、遭遇挑戰(zhàn)做好心理準備。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倡導組建亞投行、新發(fā)展銀行,都是近年來中國積極主動的外交行為。但后二者以實體機構的形式呈現(xiàn),相比而言“一帶一路”處于“虛擬”狀態(tài)。虛擬就可能制造神秘。這樣一來,保持警惕、追問意圖,就成為某些國家的本能反應。此外,出于對沖風險的考慮,很多國家都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從“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國的角度看,中國只是它們合作伙伴之一。
如果這種“對沖”有了外部的“接應”,那么“一帶一路”面臨的局面可能會更復雜。今年9月19日,歐盟公布《聯(lián)接歐洲和亞洲—對歐盟戰(zhàn)略的設想》的政策文件。這個文件被外界視為歐盟對中國“一帶一路”的回應。馬來西亞取消“一帶一路”三個項目固然有國內原因,但也很難否認與歐盟毫無關系。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事務的高級代表莫蓋里尼表示,這份文件制定前,歐盟與一些東盟國家進行了數(shù)月的溝通。
從目前公開的信息看,這份被稱為“歐盟道路”的計劃,以基建為切入點,強化與亞洲的經濟、教育、人文等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該計劃在內容設計上與“一帶一路”高度重合,但主打“高標準”“可持續(xù)發(fā)展”牌。為此,歐盟將在2021年至2027年把對外行為預算提升至1230億美元。莫蓋里尼在宣布這項計劃時說,歐盟未來對亞洲的投入可能增加3~4倍。此前的2015年,日本公布了“高質量基建伙伴關系計劃”,承諾投資1100億美元。
莫蓋里尼稱,歐盟的計劃并非針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或者任何其他國際倡議。在某些學者看來,歐盟此計劃針鋒相對的意味或許真不是很強。在特朗普政府強推“美國優(yōu)先”以及中國主動開展經濟外交的背景下,作為國際舞臺重要玩家的歐盟在外交上不能無動于衷。日本提出基建計劃也有其自身的邏輯,因為日本至今仍是東南亞基建領域的領頭羊。根據(jù)新加坡BMI研究所的數(shù)據(jù),2000年以來東南亞已建和在建的基建項目中,日本投資占2300億美元,中國投資是1550億美元。
針鋒相對意圖最明顯的是美國。9月26日,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國際投資促進法案,主要意圖是幫助美國企業(yè)擴大包括基建在內的海外投資。表面上看,美國的做法與歐盟、日本類似,但事實上遠非如此。美國國際事務分析師亨特·馬斯頓今年5月在一篇題為《美國應警惕中國的“一帶一路”》的文章中稱,經濟聯(lián)系與軍事存在之間會內在地相互強化,經濟實力的天平向中國傾斜時,以“一帶一路”形式開展的競爭就會削弱美國的安全承諾?!叭绻绹朐谟√貐^(qū)維持經濟和軍事主導權,就應該制定戰(zhàn)略推動與盟友和伙伴的合作?!?/p>
特朗普政府已經在這么做。2015年9月,在美國的主導下,美國、日本、印度召開了在印太地區(qū)促進基建投資的三邊對話,隨后還成立了“三邊基建工作組”。同樣是在美國主導下,2018年5月,美印商務委員會與美日商務委員會聯(lián)合發(fā)起“印太基建三邊論壇”。美國與日本、澳大利亞也建立了類似的合作框架。即便美國的“基建攻勢”最終口惠而實不至,客觀上也會影響某些國家的戰(zhàn)略判斷。如果把這些做法放在中美戰(zhàn)略競爭的背景下,就不難得出美國意圖迥異于歐盟、日本的結論。
“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lián)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不以意識形態(tài)劃界,不搞零和游戲,只要各國有意愿,我們都歡迎?!绷暯皆凇耙粠б宦贰苯ㄔO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說。
單純的基建對貿易的拉動作用非常有限?!耙粠б宦贰蔽磥響阎攸c轉向消除關稅壁壘、提升貿易便利化等“軟基建”上。
“一帶一路”由中國提出,但絕不是中國的“獨角戲”,天然帶有合作的基因。中國的改革開放起步于對外合作,那么作為改革開放升級版的“一帶一路”,也應該有升級版的對外合作。
“一帶一路”行穩(wěn)致遠,與歐盟和日本的基建合作很關鍵,而且存在現(xiàn)實可能性。在如何“走出去”的問題上,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屬于絕對的后來者。在項目可行性論證、規(guī)劃實施、風險管控、后期整合運營等微觀層面,中國都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比如,日本在東南亞基建中的經驗和教訓,就是中國不應忽視的重要參照。中國完全可以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以工程分包、第三方市場合作等形式,吸引歐盟和日本參與進來。
對于“一帶一路”,與特朗普政府的“一手準備”戰(zhàn)略對抗不同,歐盟和日本很大程度上都是“兩手準備”,一方面提出自己的倡議計劃,另一方面保持與中國合作的意愿。西班牙埃爾卡諾皇家研究所學者馬里奧·艾斯特凡認為,與某些跟中國有戰(zhàn)略競爭的國家不同,歐洲國家更關心“一帶一路”的經濟而非地緣戰(zhàn)略影響,因為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和政治實力對它們不構成直接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前10大經濟體中,有9個加入了亞投行。2010年至2018年,歐盟在中亞的基建上投入42億歐元,其用意無疑是“歐亞聯(lián)接”,因為這個聯(lián)接直通東亞這個經濟最為活躍的區(qū)域。安倍政府已經明顯改變了對“一帶一路”的態(tài)度。美國的日本問題專家托比亞斯·哈里斯,今年1月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說,東京正在嘗試尋找讓日本在“一帶一路”中獲益的途徑,以對日本利益與價值更為友好的方式參與塑造這個倡議。
當然,與“一帶一路”伙伴國深化合作更為重要。美國經濟學家斯科特·拜耳與杰弗里·伯格斯蘭特在2001年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對貿易增長的貢獻率上,收入增加占66%,貿易便利化占26%,通過改善基建降低運輸成本占8%。也就是說,單純的基建對貿易的拉動作用非常有限?!耙粠б宦贰蔽磥響阎攸c轉向消除關稅壁壘、提升貿易便利化等“軟基建”上。鑒于“一帶一路”沿線多為發(fā)展中國家,能否通過合作提升東道國經濟的自我造血能力,或許才是終極檢驗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