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滁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互聯網信息時代,具有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個性鮮明等特點,傳統(tǒng)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已不能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個性化要求。目前,高校學生管理依靠單純的專職輔導員或者班主任已捉襟見肘。輔導員與專業(yè)教師協同育人模式呼聲越來越高,專業(yè)教師群體在導學、助學、督學等方面開展工作,恰好填補了輔導員在精力上和專業(yè)知識上的空缺。因此,建立一個班導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機制勢在必行,也是當前高校教育內涵式發(fā)展、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課題[1]。
所謂協同育人是指不同的育人主體在系統(tǒng)內共享資源、積蓄能量的有效互動以實現人才培養(yǎng)。它強調多個教育者之間進行資源的互通有無,實現教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以達到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
班導師制度執(zhí)行以來發(fā)揮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隨著“課程思政”和“全員育人”育人理念的提出,班導師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學業(yè)上的指導,同時還需要提供思想、心理、生活方面的幫助?,F實中班導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存在一下問題。
班導師與輔導員作為兩個不同的教師群體,其產生之初的定位就不一樣。輔導員前身為“政治指導員”,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和完善,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運行系統(tǒng)。輔導員主要職責為: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高校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了解和掌握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積極開展就業(yè)指導和服務工作等,成為大學生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而作為班導師,其定位主要為對學生進行學業(yè)上的指導,在指導學業(yè)的同時滲透對他們的思想、心理指導。因而,從工作內容上看,他們兩者的職責有所重疊交叉,容易造成兩者職責不清,在學生指導上存重復和“盲點”。
據調查,一些高校班導師與輔導員之間的聯系較少,很難實現在育人方面的協同。首先,專業(yè)教師與輔導員在大部分高校都屬于不同的隊伍序列。輔導員主要負責學生管理日常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班導師是從專業(yè)教師中選拔出來的,專業(yè)教師負責教授專業(yè)知識,工作內容的差異造成了一些重復多頭管理。其次,班導師與輔導員未形成一個有效溝通機制。事實上,專業(yè)教師除了承擔助學、導學、督學的任務外,也需要對學生的思想和心理情況進行指導。但是,協同機制的缺失,導致育人和專業(yè)引導“兩張皮”。
班導師對自身的工作缺乏積極性,有些班導師對于學生的指導流于形式,沒有發(fā)揮班導師應有的作用。一方面,角色定位不清;另一方面,班導師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勵和評價體系。班導師隊伍建設還未形成完善的激勵運行。
通過訪談調查,大學生對于班導師的認同度不高,主要表現為對班導師工作內容缺乏了解。究其原因有:從班導師工作方式來看,由于自身精力有限,大部分班導師傾向于采取“愿者上鉤”式的工作方式,希望學生帶著問題主動來請求指導,但較少主動與學生溝通,這種方式易造成學生管理兩極化,導致班導師實施效果不明顯。
當前班導師與輔導員的協同育人模式較為獨立,不利于兩者合力的最優(yōu)化。我們嘗試建立一個多面體模型,把握好三個維度,即班級學生(受教育者)、輔導員和班導師(教育者)和班級學生干部、優(yōu)秀高年級學生組成的互助成長小組。通過理清三個維度相互之間的關系與構架,將班導師與輔導員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班級學生(受教育者)、輔導員和班導師(教育者)和班級學生干部、優(yōu)秀高年級學生組成的互助成長小組是整個班導師與輔導員協同模式的三個重要維度。輔導員和班導師作為學生直接負責人,在整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這就要求輔導員和班導師將“導學”和“導心”兩方面結合起來,既給學生以學業(yè)上的指導又給他們提供思想和生活方面的建議,真正做好學生學習上和生活上的導師。同時,班級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也要發(fā)揮好主體作用,積極的參與到輔導員、班導師及互助成長小組安排的活動中來,主動與老師進行溝通,及時發(fā)現自己的問題?;ブ砷L小組主要由班級學生干部、高年級優(yōu)秀學生和其他學生群體組成。作為班級學生與輔導員、班導師溝通的橋梁,能夠彌補教育者時間和精力上的不足,分擔班導師學業(yè)指導壓力,增加思政教育效應,進而增進學生與輔導員、班導師之間的聯系和溝通,促進教育效果的提高。
圖中多面體模型A、E兩個頂點分別代表輔導員、班導師,主要是突出輔導員和班導師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地位,AB、AC、AD分別代表輔導員主要工作內容:日常管理服務、社會適應性教育、人格教育與思政教育;EB、EC、ED分別代表班導師主要工作內容:專業(yè)實踐指導、專業(yè)學習與科研、專業(yè)認知指導;AE則是代表輔導員和班導師之間的雙向溝通機制,陰影部分BCD平面代表學生接受輔導員和班導師教育和指導的內容,其中EC與AD有一個交點F,EB與AC、AD分別有兩個交點G、H,交點F代表班導師對學生進行專業(yè)學習和科研指導時還需要對學生滲透人格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內容,反之對于輔導員也是一樣的;交點G、H分別代表班導師在開展專業(yè)實踐指導時應兼具人格教育和思政教育內容,同時適當的進行學生適應性教育,反之對于輔導員也是一樣;輔導員和班導師傳播知識和指導學生的平臺為面ABC、ACD、ABD、EBD、EBC、ECD,這六個平臺的實施更是需要一個成熟的機制存在,這個機制就是學生互助成長小組,這個小組既是輔導員和班主任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又是輔導員和班導師實際工作執(zhí)行的平臺。
圖1 高校輔導員和班導師協同育人“多面體”模型
輔導員和班導師協同育人模式采用“多面體”協同育人模型,應把握好三個重要的維度,即充分發(fā)揮班導師與輔導員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建立學生互助成長小組長效運行機制。
1、班導師方面
首先,進一步完善班導師職責內容。在指導內容上,班導師應從專業(yè)學習方法與技能,社會實踐、學生考研、指導學科競賽和雙創(chuàng)大賽等方面落實導學工作,指導學生掌握好專業(yè)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其次,改進工作方法。一方面加強與班級學生的溝通了解,多采用多人座談會、一對一談心談話、建立班級微信群、QQ群、關注學生動態(tài)等交流方式來增進彼此間的交流、互動和思想碰撞。另一方面,根據學生所處階段、學生特點、學習情況等綜合分析,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通過組織學生建立學習互助組,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學習資源和教學資源,讓班級形成良好的學風。再次,完善班導師工作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是對班導師工作效果的考核和評定的重要依據,筆者認為對于班導師的評價應從班級學生測評、班導師自評和行政領導客觀測評三個角度進行,其中學生的測評結果占比應相對較高。在此評價系統(tǒng)基礎上建立班導師工作的激勵機制,將考核細則量化,如在指導學科競賽方面,根據班級同學參與學科競賽的覆蓋面和獲獎率給予相應的獎勵。由此來提高班導師工作的積極性和成就感。通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來進一步激勵班導師投入工作。
2、輔導員方面
輔導員在與學生建立聯系方面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首先,應加強與班導師的溝通。與班導師商議每周確定一個交流碰頭會,將學生動態(tài)基本信息(包括家庭情況、學習情況、心理特點等)及時向班導師反饋,讓班導師更好的了解班級同學情況,及時調整指導方案,有針對性、計劃性的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針對學院或者學校舉辦的專業(yè)學科競賽、雙創(chuàng)比賽等信息也可以及時與班導師進行商量,積極推動班級學風建設。其次是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大部分的輔導員從事的工作都比較日常和瑣碎,對于所帶學生的專業(yè)了解不夠,無法真正的提出指導性意見。因此輔導員要加強學院開設的專業(yè)認知,對于各個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開設的基本課程、畢業(yè)的學分要求等都要有所了解,做到能夠及時發(fā)現同學在思想上、生活上、學習上的困惑,并將問題與班導師進行交流,形成好的解決應對辦法。
盡管輔導員和班導師都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較大力度的指導,發(fā)揮著主導作用,但是受教育者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輔導員和班導師的引導中來,才能夠使他們得到更加全面的發(fā)展,因此學生一方面要積極主動的與輔導員和班導師進行溝通交流,主動接受來自輔導員和班導師來自學習、生活方面的教育和指導,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學生要主動的參與高年級組織的學習成長小組,在與高年級優(yōu)秀學長學姐交流中,汲取優(yōu)秀的學習方法、生活經驗,通過鍛煉自己學習能力、生活能力、思考判斷能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為自己的就業(yè)乃至畢業(yè)再學習提供資本和動力。
建立一個由班級學生干部、高年級優(yōu)秀學生和其他學生群體組成的互助成長小組,及時傳達和反饋輔導員和班導師分配的任務,掌握班級同學的思想、學習動態(tài),以每周一報的形式告知輔導員和班導師,讓輔導員和班導師對班級情況有總體了解。高年級優(yōu)秀學生的選取主要是在大二、大三學生中選擇成績優(yōu)秀、綜合表現較好的學生骨干,實現輔導員對接工作,在新生班級班委未選出的情況下協助輔導員管理好班級,并為班級同學提供規(guī)劃指導,小導師數量通常以班級人數而定,一般由班導師和其他任課老師推薦產生,每個小導師帶8-10名學生,班導師可以通過小導師安排學生學習任務,接收學生學習反饋信息,從而適時調整指導方案。其他學生群體主要是指班級里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采取學習幫扶的方式,成立學習小組,這樣既可以增強班級凝聚力又可以增進班級整體學習氛圍,學生互助成長小組的核心為輔導員和班導師,由兩者共同商定互助成長小組的活動時間、方式、內容、范圍,這樣既平衡了兩者的精力和時間,同時也能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