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善堅
船丁魚目前市場價格較高,發(fā)展前景看好。
一、池塘準備
1.池塘條件。水深在1.2米以上,常年保持微流水,水源pH值7.0~7.5、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2.消毒。池塘放養(yǎng)前先進行清淤,保留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再曬塘1個月以上,最后每畝用生石灰75公斤進行消毒,改良塘底。
二、放養(yǎng)
目前人工繁育的船丁魚苗種稀少,一般放養(yǎng)的苗種主要是從江河湖泊里捕撈的野生魚種。野生船丁魚苗種應激反應強烈,且一般受傷較多,因此應挑選健康的船丁魚苗種,并盡可能帶水操作。運輸水體可用濃度為50毫克/升的應激維生素C進行抗應激處理,用尼龍袋充氧運輸或用光滑塑料箱充氧運輸,運輸時間控制在1小時以內(nèi)。下塘前先用2%~3%的食鹽水浸浴消毒2~3分鐘,再讓船丁魚苗種自然緩慢地游入池塘。從放養(yǎng)后第2天開始,用戊二醛、聚維酮碘連續(xù)消毒2~3次,防止苗種受傷后引起細菌感染。
三、投喂
船丁魚在自然水體中主要攝食水生昆蟲等,食性偏雜,人工養(yǎng)殖的船丁魚必須馴化攝食配合飼料,可投喂粗蛋白質含量為35%的泥鰍顆粒飼料。飼料投喂前先進行馴化,馴化時先少量多次地沿池邊一側拋撒飼料。用飼料臺檢查吃食情況,3天后開始集中在飼料臺投喂,一般5天左右可在飼料臺上看到有船丁魚上飼料臺進食。正常投喂量為魚體重的1%~2%。根據(jù)天氣情況和攝食情況,適當增減投料。
四、水質調控
船丁魚對水體的溶氧量要求較高,可每天保證有少量的流水,以保持水體的活爽,使水體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如果水體藻相弱,水體容易渾濁,前期就應減少流水,并用少量生物肥進行肥水。養(yǎng)殖中后期,應增加流水量,保持每天的流水量占整個水體的1%~2%。尤其在炎熱的夏季,應控制養(yǎng)殖池水溫在30℃以下。在調水的同時,8—9月應每隔15天使用1次池底改良劑,常用的有大蘇打、過硫酸氫鉀顆粒等化學底改劑和以芽孢桿菌為主的生物底改劑,以氧化池底的底泥污物,降低池底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含量。
五、病害防治
船丁魚病害發(fā)生相對較少。在養(yǎng)殖過程中,主要是調節(jié)好水質,經(jīng)常拋網(wǎng)檢查船丁魚的生長情況。主要病害是腐皮病,一般發(fā)生在放養(yǎng)早期,表現(xiàn)為背鰭基部出現(xiàn)紅腫,之后該部位發(fā)生潰爛,病魚沿池邊緩慢游動,病情嚴重的會導致船丁魚死亡。治療可外用濃度為0.3毫克/升的聚維酮碘+濃度為0.3毫克/升的三黃粉進行潑灑,每公斤飼料添加多種維生素5克和三黃粉4克內(nèi)服,連用5天。
六、捕撈
船丁魚為底棲性魚類,喜歡集群,但活動力不強,可以用拉網(wǎng)進行捕撈。捕撈前2小時,先用濃度為1毫克/升的應激維生素C全池潑灑抗應激,再沿池邊緩慢拉網(wǎng)。起網(wǎng)后需快速轉入網(wǎng)箱,并移至水質清潔的地方,以防止缺氧。捕撈以后盡量帶水操作,裝運的密度不能太大,并注意充氧運輸。
(浙江省野生動物生物技術與保護利用重點實驗室 郵編: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