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梁漱溟先生去世三十周年。這三十年來,對梁漱溟學術上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棟,而他情感世界基本無人問津。情感,是一個思想家的對于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表現(xiàn)形態(tài),研究梁漱溟先生的情感歷程,對于研究他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情感;歷程;梁漱溟
“人有今生、前生、來生,我前生是一個和尚!”晚年的梁漱溟如是說??删褪沁@個“前世為僧”,今生又頗有佛緣的一代宗師確曾有過兩段姻緣。
梁漱溟,祖籍廣西桂林,1893年10月出生在北京城安福胡同的一所民宅里。父親梁濟,號巨川,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清廷的內(nèi)閣中書。梁漱溟上有一兄,下有兩妹,是家中幼子,頗得父母寵愛;但少年老成,好靜思,不喜運動,體質較弱,自理能力也很差。6歲時已經(jīng)開蒙讀書了,卻還不會自己穿衣服;有一次家人叫他起床,他卻說:“妹妹不給我穿褲子呀?!边@一直是梁家人的笑談。
梁濟開明,梁漱溟啟蒙讀書就開始學習《地球韻言》,而不是傳統(tǒng)的《三字經(jīng)》;8歲進入公立小學,但4年轉了4所學校。12歲時,考入大名鼎鼎的順天府中學,與日后的學問家張申府、湯用彤為同學。
中學畢業(yè)后,梁漱溟報考北大未果,也就未再深造,去了《民國報》做記者。但他看不慣民國官場的鉤心斗角、爾虞我詐,遭遇到有生以來的第一場精神危機,煩惱愈積愈多,卻無法開解,無處宣泄。梁漱溟感到極度的精神苦悶,于是決定自殺,尋求一了百了的解決方式;所幸室友及時察覺苗頭,才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fā)生。經(jīng)此變故,梁漱溟轉而信奉佛學,他決定遵照袁了凡的那句話——“以往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悟到人生是與苦相始終的,人一降生,“苦”之一字就相伴而來。
梁漱溟好思索,他覺得自己家境尚好,也聰明,父母疼愛,但常??鄲灢粯罚欢抑械呐畟?,天天做飯、洗衣、干雜活,辛苦得很,卻臉上常有笑容,并不覺得苦。他苦苦思索,最后悟出“人生的苦樂不在外界(環(huán)境),而在自身,即在主觀。其根源在自己的欲望,滿足則樂,不滿足則苦。而這種欲望是無窮盡的?!彼X得自己對人生苦樂的探求與佛學頗為合拍,于是就啃讀大量的佛教經(jīng)典。以至18歲那年拒絕父母為其訂婚;19歲決定隱居,專心研究佛學。由于深受佛教的影響,看破紅塵,他公開聲稱今后不結婚,不吃葷,不喝酒,決意為僧長達10年!
就這樣,梁漱溟一直傾慕佛家出世思想,長年吃齋茹素,年近三十仍不娶妻;父母屢屢催逼,他卻一口拒絕毫無商量余地。當時,梁漱溟的哥哥梁煥鼐結婚10年沒有生孩子,父母便把傳宗接代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梁漱溟宣布過佛教徒生活,就意味著梁家要絕后。
1912年6月,梁漱溟母親病重。臨終前,母親將他叫到床邊并拉著他的手哭道:“兒啊,娘活不了幾天了,你的事太叫娘放心不下,你不能這樣下去。你不成家,梁家就絕了后。我死不瞑目?。 绷菏椴粸樗鶆?,在家里繼續(xù)過了幾年佛教徒生活后,又感到很煩悶,再一次有了自殺解決的念頭,好在被老父梁濟開解釋懷。為了解外面的世界,他決定走出家門,游歷各地;但對婚姻問題,仍未考慮。
1918年11月,梁漱溟的父親梁濟在一個清新寧靜的早晨穿戴整齊、帶著對世道的無奈跳進了北京的凈業(yè)湖(即今天的積水潭)。父親的自殺,極大地刺激了決心從佛以求避世的梁漱溟。加上游歷曾路過湖南時看到軍閥燒殺擄掠、荼毒生靈的悲慘現(xiàn)狀,梁漱溟發(fā)出了“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慷慨之嘆;并于1921年,宣布要獻身于儒學,走進世俗的生活里,于是便有了他的第一次婚姻。不過,梁漱溟認為,對他來說,尋求婚姻之樂乃是出于一種嚴格的道德責任,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言道,他之娶妻實出于好德而非好色。
有一次梁漱溟與朋友伍伯庸談及此事,伍伯庸問他的擇妻條件,梁漱溟說:“在年齡上、容貌上、家世上全不計較,但愿得一寬和仁厚之人。不過,單是寬仁而缺乏超俗的意趣,似乎亦難與我為偶;所以寬仁超俗而有魄力者,是我所求。這自然不容易得,如果有天資大略近乎這樣的,就是不識字亦沒關系?!?/p>
伍伯庸不禁面露喜色:“當真能夠這樣,那我現(xiàn)在就可以給你介紹一個可意的。”原來伍伯庸的妻妹黃靖賢小姐年方28歲,尚未婚配;梁漱溟要求先見一面,伍伯庸說黃家守舊,得設法進行。在那次決定性的會面上,黃靖賢小姐的衣著非常不合時樣,氣度又像個男人,同姐姐伍夫人站在一起,反而顯得要比姐姐年齡大。梁漱溟后來回憶道:“凡女子可以打動男子之方面,在她可以說全然沒有?!?/p>
但是,婚還是馬上訂了下來,如此容易的訂婚,梁家人都感到十分詫異。當然,依梁漱溟的修養(yǎng),對待如此大事斷不至于沒有一番考慮。他后來在《悼亡室黃靖賢夫人》一文中直白道:“在我實經(jīng)過了一番考慮。我第一想:我大概不會從交游女朋友中自己擇婚的,勢必靠旁人為留意;旁人熱心幫助我的,自親兄妹以至遠近長輩親戚亦很多,但究不如相知的師友其眼光可以與我相合。我反問自己,如果當真著重那些性情稟賦的條件,就必須信托師友;而朋友中伍伯庸所說的話,尤值得考量。第二我想:伍伯庸的話,在他自己是絕對真實的,我可以相信。他的觀察力假令再有半數(shù)以上的可靠,那么,這女子便亦很有可取了……”
訂婚當年,兩人便成親了。由于文化差異,梁漱溟、黃靖賢感情平淡,少精神上的交流。二人婚后起先幾年磨合欠順,但越往后越生出愛意來,屬于那種典型的“先結婚后戀愛”。
梁漱溟回憶起黃靖賢時說:“我好讀書,用思想,而她讀書太少,不會用思想,許多話都不會談,兩個人在意識上每每不接頭。因此,在婚后十年內(nèi),彼此感情都不算頂好?!钡请S著時間的推移,互相磨合的加深,有了認同與了解后,梁漱溟開始認識到自己妻子的優(yōu)點,“靖賢的為人,在我心目中所認識的,似乎可用‘剛爽兩個字來說她?!睋?jù)聞黃靖賢年少之時,身體健壯,氣概一如男兒,絕無女兒羞態(tài),有“小山東”之稱。黃靖賢后來也自述其平素夜晚就寢,或側身向左而臥,或側身向右而臥,其姿勢直至次日晨起一無改動,從未有輾轉反側、夜不成寐的情況,是其胸襟坦蕩,無系著,無擾動之證明。
梁漱溟不但在自己妻子身上看到正直、忠信的性格品質,而且從妻子默默為自己操勞家務的奉獻精神,更感受到了那份夫妻情分?!盎楹?4年間,使我藉以了解人生,體會人生。并從她的勤儉,得以過著極簡易的生活,俾我在社會上能進退自如,不用討錢養(yǎng)家,而專心干我的社會運動?!绷菏榕c黃靖賢的婚后生活說不上甜蜜,但似乎也沒有什么大的沖突。他們共同生活14年,生了兩個兒子,分別取名:梁培寬、梁培恕。兒子們的名字,可見梁漱溟的精神氣象,寬恕之道屬于儒家的精神內(nèi)核。
梁漱溟的家訓是:不謀衣食,不顧家室,不因家事而拖累奔赴的大事。如此一來,梁家的經(jīng)濟也就稍有不濟,但梁太太始終能夠甘之如飴。梁漱溟無時不在思索人生和哲學問題,以至于經(jīng)常在精神上冷落太太。根據(jù)梁漱溟自己的說法,婚后若干年關系一般,只是在最后4年,夫妻間感情彌篤。1930年冬、1931年春,黃靖賢兩度小產(chǎn)后,身體已相當虛弱,曾表示不愿再生育,梁漱溟也表示同意,因此有三年多不曾懷孕;不料身體漸好后,未免大意。而梁漱溟亦曾戲言:“我們有兩個男孩,本已滿足;但我更希望得一小女兒,到我年老時侍候我?!庇谑屈S靖賢再度懷孕,不幸“胎盤前置”,卒以不救,1935年8月病逝于山東鄒平,年僅42歲。
中年喪偶,人生一大不幸。梁漱溟在《悼亡室黃靖賢夫人》中是這樣充滿深情厚誼回憶這段生活的:“我自得靖賢,又生了兩個孩子,所謂人倫室家之樂,家人父子之親,頗認識這味道。”對于妻子的去世,梁漱溟感到非常哀痛:“現(xiàn)在靖賢一死,家像是破了,驟失所親愛相依的人,嗚呼!我怎能不痛呀!我怎能不痛呀!”為了哀悼亡妻,梁漱溟還寫了一首詩,以示紀念:
我和她結婚十多年,
我不認識她,她也不認識我。
正因為我不認識她,她也不認識我,
使我可以多一些時間思索,
多一些時間工作。
現(xiàn)在她死了,死了也好;
處在這樣的國家,
這樣的社會,
她死了使我可以更多一些時間思索,
更多一些時間工作。
妻子去世后,懷著深深地愧疚,梁漱溟發(fā)誓以后不再娶妻。“我此后決不續(xù)娶,不在紀念她的恩義,表見我的忠貞,而在不應該糟蹋她留給我的這個機會?!笨陀^上使他得以“有爽利的身子,容我全副精力服務于社會?!绷菏榇蛩惆延嗌度氲绞聵I(yè)中去,去實現(xiàn)他的“鄉(xiāng)村建設”理論,用“鄉(xiāng)治”來從根本上治理當時已是內(nèi)憂外患的中國,這也是頗合儒家思想的實踐行動。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理論萌芽于1922年,成熟于1928年,從1930年到1937年,則為其進一步具體化和系統(tǒng)化,并在地方當權派支持下,以較大規(guī)模付諸實踐而在北方中國盛極一時。在山東軍閥韓復榘的支持下,梁漱溟得以在山東鄒平縣實行他的“鄉(xiāng)治”,一直到抗戰(zhàn)爆發(fā),這個“烏托邦”夢幻般的理想才終至歸于失敗,成為頗具悲劇色彩的一場歷史演習。
這種有佛家出世思想和儒家入世有所為,有理想和抱負的男人自然對家庭的兼顧是有所不及了。黃靖賢女士去世后,梁漱溟忙于事業(yè),又歷經(jīng)戰(zhàn)亂,無暇顧及兩個兒子,只能將他們寄養(yǎng)在自己的妹妹和堂姐家里。梁漱溟中年喪偶,以后有人給他介紹太太,都遭到他的拒絕,矢志不娶;他信守不續(xù)娶的諾言一個人過了差不多近10年時間。在這10年間,梁漱溟確實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充分利用亡妻留給他的機會和時間,忙于思考,忙于國事。十年過去,兩個孩子漸漸長大,而梁漱溟本人亦年過半百,需要有人照顧,就這樣他的第二段姻緣來了。
1943年,梁漱溟從日軍侵占的香港避難桂林,由好友曾作忠夫婦介紹,與一老小姐陳樹芬訂婚。1944年1月,梁漱溟虛歲52,與芳齡48歲的陳樹芬小姐在桂林友人家中舉行了傳統(tǒng)的婚禮。梁、陳的婚禮場面頗大,各界名流歡聚一堂,據(jù)說光禮金就收了5萬多元。夫婦兩人的年齡合計起來,剛好一百歲;有人以“百年好合”祝賀,頗有嘲笑的意味。
陳樹芬是北京師范大學高才生,畢業(yè)后回鄉(xiāng)教書,一直眼光甚高,沒有婚配;人長得漂亮,也會打扮,所以雖然年近半百,但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小十余歲。梁漱溟是文化界的名人,兩人相戀的消息傳開,新聞記者天天跟蹤采訪,也就制造了一些八卦消息。
在來賓們的要求下,梁漱溟興致勃勃地講起了他們的戀愛經(jīng)過?!艾F(xiàn)在,我聽說談戀愛要花很多錢,下館子,看電影,看戲等等。但我卻沒有花過一分錢。我是羞于談及此事,但的確連出去散步也沒有過。我也曾給她寫過信,約她在天氣好時一起去經(jīng)山村的河邊散步。但那天卻恰逢陰天小雨。她是否會應約前來呢?我猶豫了一會兒,拿把傘就出門了。如我所料,在半路上遇見了她。因為還在下雨,我們?nèi)匀粺o法去散步。于是我們終于只是在路邊的小亭子里坐了一會兒?!睉賽鄣墓适轮v得細致動人,惹來賓朋一陣熱烈的掌聲和笑聲。
梁漱溟與陳樹芬的婚禮雖然舉行得十分熱鬧,但婚后似乎并不怎么幸福。梁漱溟是個社會責任感很強、做事頗為認真的人。他太鐘情事業(yè),一旦投身事業(yè)和工作,很少顧及家庭,必然冷落新婚太太;家中事情都落在陳樹芬身上,她對此不能沒有想法。陳樹芬老姑娘出身,脾氣大,遇事愛發(fā)火;有時在公眾場合不大講禮儀,這令梁漱溟很是尷尬。有一次,梁漱溟和他性格古怪的德國朋友衛(wèi)西琴交談時談到女人,梁漱溟說女人不是創(chuàng)造者,是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者,他認為年輕的女人其身體和責任就是生育。誰知這話惹惱了半百嫁人、不曾生育的陳樹芬,她當場就讓梁漱溟下不了臺。陳淑芬的脾氣不好,梁漱溟最為反感,也很難忍受;因此,兩人時常為瑣事發(fā)生摩擦。
梁漱溟向來對金錢看得淡之又淡。40年代,他在重慶北碚辦學,經(jīng)濟困難,為維持學校費用,他把夫人的結婚戒指都變賣了。家中事情都落在陳樹芬身上,使她感到很吃力。梁漱溟又好布施,經(jīng)常接濟一些難中的朋友、晚輩。解放初期他每月工資300元,只留百元左右家用,其余都幫助了因冤假錯案而生活無助的友人。
1953年,梁漱溟與毛澤東之間那場著名的關于“總路線”之爭,讓梁漱溟惹禍上身。本來梁、毛私交不錯,二人同歲;“五四”期間,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當管理員時就與當時已是北大教授的梁漱溟有過交情,二人常在毛澤東岳父楊昌濟家會面,探討問題。楊昌濟去世時,喪事是毛澤東承辦,費用卻是梁漱溟出的??箲?zhàn)期間,梁漱溟專程到延安拜會毛澤東,兩人在一起關于“持久戰(zhàn)”談論了幾天幾夜。解放戰(zhàn)爭時期,梁漱溟又以民盟秘書長的身份調(diào)停國共兩黨內(nèi)戰(zhàn)。1949年后,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再三邀請下,梁漱溟由重慶來到北京,毛澤東請他到自己家里做客,還專門派車接他,招待吃飯。由于梁漱溟吃素,毛澤東大聲囑咐:“我們也統(tǒng)統(tǒng)吃素,因為今天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嘛!”抗美援朝時,中共定的“總路線”是發(fā)展重工業(yè),超英趕美;而向來關注農(nóng)民民生的梁漱溟對此表示不滿,提出了不同意見,惹得毛澤東龍顏大怒,從此開始了對梁漱溟二十多年的批判!
1966年,梁漱溟被抄家、罰跪、游街,三代祖?zhèn)鞯臅?、文物被紅衛(wèi)兵付諸一炬,手稿、錢物亦被抄走。最后,造反派把他關進一間小屋里,梁漱溟既不呼天搶地,也不長吁短嘆,而是優(yōu)哉游哉、自得其樂地寫書。后來他待在家里,每天上公園練拳、散步,無書可讀了,就認真讀報、看材料,關切著時局的發(fā)展和演變;先后完成了《儒佛異同論》和《東方學術概觀》的撰寫。但梁漱溟的太太陳樹芬可就沒那么好運了,由于她脾氣大、個性強,經(jīng)常被造反派打得渾身是血。
1971年,“九一三”事件發(fā)生;1974年開始“批林批孔”。但依然本著儒家思想的梁漱溟只批林不批孔,政協(xié)學習組為此立即開始批判梁漱溟。從1974年2月到9月,先后6個月地分小組批判,然后是兩個月的批判大會。他每會必到,認真聆聽,泰然處之,會議的間歇居然還打太極拳。到了9月底,政協(xié)開了一次總結性的批梁大會。當主持人詢問梁漱溟有何感想時,他卻一字一句地回答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主持人勒令梁漱溟作解釋,他說:“‘匹夫就是獨人一個,無權無勢;他最后一著只是堅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奪掉他的,但這個‘志沒法奪掉,就是把他這個人消滅掉,也無法奪掉!”
可惜此時梁太太陳樹芬女士已經(jīng)被折磨的精神不堪重負,有了歇斯底里的癥狀,并于1979年去世。對于陳樹芬的性格缺點,梁漱溟雖不是很滿意,但他依然感激她在生命的旅途中陪伴他從中年進入耄耋之年,特別是在那“史無前例”的日子里,她為梁漱溟做出很大犧牲,受盡屈辱與痛苦。因此當她去世時,年過八旬的梁漱溟為她誦經(jīng)守靈。
梁漱溟一個人又過了10年,于1988年6月以95歲的高齡去世。得享如此高壽,與他一生清心寡欲是分不開的。梁漱溟從20多歲就吃素,堅持素食七十余年。他平時用餐,除了雞蛋、牛奶外,其他葷腥一律不沾;但他并未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的問題。30歲以后,他的身體愈發(fā)結實,體質、精力反為朋友輩所不及。他不抽煙,酒只是偶爾喝之,那是在迫不得已的場合。他曾風趣地說:“吃飯是應酬自己,喝酒是應酬人家?!逼鋵嵒橐鰧λ麃碚f何嘗不是如此呢?他是在應酬自己,還是應酬世俗呢?
梁漱溟這等人,是追求“大我”而忽略“小我”的,這勢必會對家庭和太太不公;但我們不能責備他。他本可以堅守佛學“獨善其身”的,但為家為國,他入世了?;橐鍪侨胧赖囊粋€形式,他不可能把全副精力用在婚姻、愛情上;他不是浪漫主義、愛情至上的詩人,他只是一個憂國憂民,有社會責任感的哲學家。
梁漱溟的次子梁培恕在梁漱溟百年誕辰時曾說,“在父親的生活里,家庭生活始終不重要,無論是第一個或第二個配偶都不重要。我料想,如果他回顧一生,會對她們兩人都覺得歉然?!?/p>
作者簡介:
亓中天,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