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歡,郭常錦,劉暉
(1.吉安市井岡山大學附屬醫(yī)院放射科,江西 吉安 343000;2.吉安市中心人民醫(yī)院,江西 吉安 343000)
急性腦出血屬于臨床上較嚴重的一類腦血管急癥,是由于非外傷所致的腦實質出現(xiàn)自發(fā)性出血疾病,以中老年人群發(fā)病較常見,且該疾病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腦梗死是由多種原因導致腦部血液供應出現(xiàn)異常,使腦組織出現(xiàn)缺血缺氧,進而導致腦部組織及細胞壞死的一類不可逆損傷性疾病[1]。由于腦梗死與腦出血均屬于一類微循環(huán)疾病,其腦部供血不足與心臟射血能力損害存在密切關聯(lián)。在臨床疾病檢查中,腦梗死與腦出血的臨床體征相似度高,且無特異性典型表現(xiàn),極易發(fā)生誤診現(xiàn)象,影響疾病的準確判斷,容易延誤或錯過腦出血患者最佳治療時機[2]。目前,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磁共振成像(MRI)以及CT掃描檢查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腦血管疾病中,且尤其對于急性腦梗死與腦出血疾病的鑒別診斷應用最典型[3]。本文主要針對腦出血以及腦梗死疾病,分別應用CT及MRI掃描檢查進行鑒別診斷價值進行探究。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期間,在本院進行檢查治療的50例腦出血患者作為試驗組,再選取同時間段在本院就診治療的腦梗死患者50例為對照組。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6:24,年齡28.8~70.5歲,平均年齡(45.5±10.2)歲,發(fā)病時間4.5~24.6h,發(fā)病均值(15.5±4.6)h;試驗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7:23,年齡在29.0~71.2歲,平均年齡(45.0±10.5)歲,發(fā)病時間4.2~24.5h,發(fā)病均值(15.1±4.5)h。所有患者均以手術病理組織檢測為診斷金標準。上述兩組患者資料較相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進行比較。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增強頭顱CT掃描檢查:采用美國型號為G E16層螺旋CT掃描儀進行掃描檢查,給予患者仰臥位,掃描范圍從顱低遠端至顱頂,并設置參數(shù)包括:電流100 mA、電壓120 KV、厚度1.0~3.0 mm、視野范圍(FOV):384 mm,螺距:0.8,均進行軸位平掃,然后將獲得的圖像傳送至電腦進行圖像重建(MPR),并將圖像進行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積再現(xiàn)法(VRT)等影像學技術處理。最后影像分析由 2名主治醫(yī)師進行盲法閱片,1名高級職稱進行審核,意見不一致時經(jīng)協(xié)商達成一致后確診[4-5]。
所有患者再給予頭顱磁共振MRI進行掃描檢查,具體步驟如下:采用西門子3.0T磁共振掃描儀進行MRI檢查,并使用DW1序列檢測,取仰臥位,并采用8通道或32通道的頭顱控制線圈,掃描范圍從頭顱頂部至顱低實施無間隙掃描,掃描順序為矢狀位(T1WI)和橫斷位(T1WI、T2WI),其參數(shù)設置:T1WI(TR 700~800 ms、TE20~25 ms)、T2W1(TE100~135 ms、TR 2500~2700ms),每層掃描厚度為4.0mm,每兩層之間的間距為0.4 mm,矩陣256 mm×256 mm,不同的平掃方式對患者各個平面的檢查結果不同,所有掃描結束后進行MRI數(shù)據(jù)分析、圖像重建。最后由2名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進行診斷[6-7]。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分別給予磁共振健側后,DW1信號及水腫現(xiàn)象檢出率,CT掃描檢查后周圍病灶形態(tài)及分布特征檢出率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5.0版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一的處理與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磁共振成像掃描圖像DW1信號及水腫現(xiàn)象檢出率 經(jīng)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顯示,試驗組出現(xiàn)較為混雜的DW1信號、對照組則檢出DW1高信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周圍病灶水腫帶的檢出率為較對照組明顯高(P<0.05),見表1。
2.2 CT掃描檢查中兩組患者的周圍病灶形態(tài)及分布特征經(jīng)CT掃描檢查顯示,兩組患者的病灶分布、形態(tài)等情況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圖表2。
表1 兩組患者磁共振成像掃描圖像DW1信號及水腫現(xiàn)象檢出率
表2 CT掃描檢查中兩組患者的周圍病灶形態(tài)及分布特征
腦出血屬于臨床上病死率及致殘率較高的一類腦血管疾病,起病急驟,病情進展快,若不能及時準確治療,增加病死率[8]。因此,在臨床中對于腦出血疾病的準確檢查診斷是臨床急救的關鍵步驟。目前,在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影像學檢查方式包括CT以及MRI等[9]。對于腦出血采用CT掃描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經(jīng)濟實用以及檢查時間短等臨床優(yōu)點[10]。該檢查技術屬于一類非損傷性血管成像技術,檢查圖像為橫斷面圖像,其空間、時間以及密度分辨率較高,進行大范圍的圖像容積掃描及重建,可提高縱軸分辨率,可明確清晰的反映周圍病灶的形態(tài)及分布情況,同時對人體軟組織的密度差別、吸收系數(shù)等也可成像[11-12]。但由于腦出血及腦梗死疾病的病理特征相似度較高,極易發(fā)生誤診,需進行鑒別診斷,以便提高診斷準確性。對于腦出血與腦梗死患者主要的鑒別診斷價值在于:①進行病灶周圍密度的鑒別診斷;②病灶周圍高密度水腫情況及占位效應的鑒別診斷;③病灶形態(tài)學及分布位置等方面的鑒別診斷。MRI檢查不僅能夠提供腦部組織圖形,也可以反映病灶周圍形態(tài)及分布的病理變化,可進行多角度、多方位及多序列的無放射性掃描,可以通過反映腦部組織的病灶出血變化,進行增強掃描后的圖形呈不均勻強化,尤其對于腦部微小組織及血管的病灶檢出率較高。MRI檢查技術在腦出血以及腦梗死疾病的鑒別診斷價值:在DWI增強掃描下,可辨別腦部組織的微結構。通過反映組織的信號強度變化,來進行檢查診斷,表達組織的微觀結構。
綜上所述,針對腦出血以及腦梗死疾病,分別應用CT及MRI掃描檢查進行鑒別診斷,均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可以反映不同腦部疾病的病灶部位、分布及水腫情況,可為臨床腦部疾病的治療診斷提供可靠的理論參考依據(jù),推廣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