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琴,付桂珍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西 九江 332000)
品管圈主要是指目的一致,工作場所及性質相近,且自愿參與者聚在一起形成的團隊,針對與目的有關的活動主題,通過頭腦風暴,多次討論,結合實際情況,集思廣益,確定活動詳細計劃及流程,并逐步完善,待反復確認、保證無紕漏后,落實崗位責任制,并嚴格執(zhí)行計劃,同時注意該計劃對于團隊內部,團隊與外界溝通交流關鍵風險點,及時反饋,并對計劃進行相應調整,促使品管圈計劃更好完成;品管圈多用來解決團隊共同面對的難題,通過提高員工主動性,加強其工作熱情,有助于促使內部成員合作更具默契,工作流程更加優(yōu)化,而工作效率更高。高危藥品主要是指能夠迅速作用于人體,一旦使用不當則很有可能傷害人體的一類藥品,比如肌松藥、高濃度電解質制劑、化療藥物及細胞毒化藥物等,故需加強對高危藥品的管理,避免出現安全隱患[1-2]。本次研究選擇2017年1月~2017年12月作為高危藥品分級管控措施實施階段(觀察階段),在此階段內將品管圈引入其中,提高工作效率,加強管理,選擇2016年1月~2016年12月作為高危藥品分級管控措施未實施階段(對照階段),分析兩個時間段內高危藥品管理質量評分以及護理人員對高危藥品相關知識了解程度評分,獲得一定研究成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7年1月~2017年12月作為高危藥品分級管控措施實施階段(觀察階段),在此階段內將品管圈引入其中;選擇2016年1月~2016年12月作為高危藥品分級管控措施未實施階段(對照階段);兩個階段內參與高危藥品管理質量評分護理人員共5例,均為女性,年齡30~55歲,年齡平均(41.46±7.76)歲,均為本科學歷,工作年限均≥10年,主管護師4例,副主任護師1例;在院內另選擇參與高危藥品相關知識了解程度評分調查護理人員共68例,年齡23~58歲,年齡平均(35.75±10.97)歲;工作年限不足3年者25例,4~8年者33例,>8年者10例;兩個階段內所有護理人員均未發(fā)生任何工作變動。
1.2 方法
1.2.1 建立本次研究品管圈管理小組,確定品管圈活動主題 院內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組,組內成員為院內自愿參與品管圈活動的護理人員。每周召開1次例會,集思廣益,確定本院高危藥品管控過程中待解決的問題,結合檢索閱讀資料內容,通過多次集體會議討論,并針對提出的問題及會議記錄進行詳細分析總結以及綜合性判斷后,最終確定本次品管圈活動主題為“制定合理干預方案,全方面提高本院高危藥品管控質量”,并按照本次活動主題,按照時間、崗位及責任人員制定品管圈活動方案,使得組內成員深刻了解自身職責,品管圈活動細節(jié),有助于降低各項目執(zhí)行難度。
1.2.2 建立并完善本院高危藥品分級管理方案,嚴格執(zhí)行管理計劃 結合高危藥品目的及院內實際情況,建立本院高危藥品分級管理方案,按照危險程度將院內高危藥品分成5個級別,同時收集統(tǒng)計高危藥品相關信息,比如生產廠家、藥物名及商品名、規(guī)格用法用量、給藥途徑、適應證及不良事項、劑型及使用注意事項;將所有信息錄入計算機,建立資料庫,并與HIS系統(tǒng)相連,交換信息,標明使用高危藥品的人員、科室以及等級等信息。同時設立專門高危藥品儲存間,將高危藥品與普通藥品區(qū)分開,保證專人專柜專鎖,并按照高危藥品級別、使用頻次進行擺放后,在醒目位置標明警示標志,同時使用信息及注意事項設立專門信息登記本,并放置在高危藥品儲存柜旁;通過電子及紙質兩種途徑保存高危藥品使用信息,便于查閱,并規(guī)定不得隨意更改使用信息及高危藥品等級,如有必要更改信息,需保證至少2名副主任護師以上級別護理人員在場方可進行。
通過多次討論,查閱相關文獻,細化院內高危藥品管理方案,并在完善過程中主要計劃的可操作性、并盡量與院內實際情況相符;加強反饋機制,保證信息傳遞的及時有效性;在實際工作中,護理人員使用高危藥品需經至少2名副主任護師以上人員簽字同意,并一同前往方可領取高危藥品;待核查使用高危藥品劑量、規(guī)格及使用患者信息、確認無誤的情況下,高危藥品管理人員方可同意發(fā)放藥品,同時跟蹤回訪使用情況,比如患者是否出現由高危藥品引發(fā)的不良反應,配藥及使用途徑是否正確等;在使用時需在護理卡上標明高危藥品,同時在藥品標簽上用紅筆注明高危標識,而且需加強護士巡視,保證高危藥品使用期間未出現任何由此引發(fā)的毒副作用。此外,在使用過程中明令禁止不具備獨立值班能力、低年資護士及新入院護士不得獨立完成高危藥品配藥及使用,并且規(guī)定高危藥品儲存、配制間限制人數及準入資格;規(guī)定高危藥品、信息交接流程,避免出現差錯。一旦發(fā)現高危藥品儲存、配制及使用期間任何紕漏,需立即停止高危藥品使用,對患者給予針對性處理,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安撫工作,同時追根溯源,查閱相關信息,對出現差錯人員進行相應的懲罰,盡可能將高危藥品不良事件危險程度降至最低。
1.2.3 培訓及問卷調查
(1)提高圈員對高危藥品相關知識了解程度 由圈長組織,圈員參與,利用交接班、業(yè)務學習等碎片時間或指定時間,提高護理人員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了解高危藥品有效成分、規(guī)格、給藥途徑、使用注意事項、不良反應應急處理預案、與高危藥品配套使用儀器、使用方法及保養(yǎng)措施等,管理制度及交接制度等方面信息;同時觀察并記錄高危藥品使用安全隱患,從高危藥品入庫、儲存、發(fā)放、配置、使用、不良反應處理等諸多方面進行詳細檢查,比如高危藥品儲存不當、分級及標識不清、未施行專人專柜專鎖管理、高危藥品使用信息標準不詳細、核查信息及領取藥品人數及級別存在與管理制度不符等情況,按照差錯情況調整培訓內容,避免差錯再次發(fā)生,規(guī)避安全隱患發(fā)生風險;尤其注意細節(jié)方面的管理,比如藥品配置比例,技術操作的規(guī)范性,條碼是否清晰,配套儀器是否能夠正常使用,配藥及使用期間所用的醫(yī)療器械質量是否過硬等。
(2)問卷調查 參與研究的圈員均為院內護理人員,在觀察階段末及對照階段末分別接受高危藥品相關知識了解情況考核,總分100分,提示分數越高,說明問卷調查的護理人員68例對臨床免疫檢驗的質量控制措施掌握程度更高;問卷內容主要包括:高危藥品種類、藥名及主要有效成分,規(guī)范使用方法,使用后毒副作用,注意事項及應急處理預案,高危藥品使用配套儀器使用方法及保養(yǎng)基本知識,高危藥品采購至入庫,出庫至發(fā)放藥品,藥品交待及技術操作相關制度及細節(jié)。
(3)高危藥品管理評估方案 高危藥品管理質量評分護理人員組成管控小組,每個月定期及不定期檢查,2016年度、2017年度分別檢測38次、45次,從高危藥品儲存、藥品使用、藥品流通、信息管理、不良反應監(jiān)測,共5個方面進行評估,單項滿分20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提示高危藥品管理情況越好。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選擇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階段高危藥品管理評分(95.17±3.44)分顯著高于對照階段的(89.35±7.90)分,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69 3,P=0.000 0);觀察階段護理人員對高危藥品管理知識了解評分(92.58±5.89)分顯著高于對照階段的(85.55±9.35)分,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46 0,P=0.000 0),見表1。
表1 觀察階段及對照階段高危藥品管理質量評分比較[分,(x±s)]
品管圈應用范圍廣泛,多用來提高工作效率、加強團體內部成員協(xié)作。將品管圈應用于醫(yī)療機構日常工作中,不僅有利于提高醫(yī)療服務質量,還有利于提高服務品牌,具有良好的管理意義。美國上個世紀90年代初次提出高危藥品概念,并于本世紀初將高危藥品細化,需要注意的是高危藥品目的并未一成不變,而是根據不良反應監(jiān)測情況進行調整,并逐步擴充更新,故需加強管理,保證臨床用藥安全,降低醫(yī)療事故發(fā)生風險[3-4]。
隨著現代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民眾對于醫(yī)療機構服務水平也不斷提高,這對醫(yī)療機構護理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意味著工作人員需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引進品管圈等先進工作管理方法,提高對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視程度,加強如高危藥品等一旦使用不當很容易對患者產生傷害或引發(fā)嚴重不良后果等危險品的管理工作[5-6]。本次研究中觀察階段通過建立并完善高危藥品目錄,嚴格執(zhí)行儲存、院內領取使用等方面制度,同時加強院內培訓及臨床案例講解,并制定統(tǒng)一警示標識,針對藥名、外觀相似藥品分別管理,做好相關信息登記工作,避免出現差錯;同時在檢查過程中掌握風險因素,結合實際情況,提出針對性防控措施,盡可能降低安全隱患發(fā)生風險[7-9]。本次研究中,觀察階段高危藥品管理評分(單項及總分)、護理人員對高危藥品管理知識了解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階段(P<0.05);這表明觀察階段采用免疫檢驗質量管控措施實施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高危藥品分級管理有助于加強臨床護理質量,提高護理人員對于高危藥品的了解程度,規(guī)避安全隱患的發(fā)生,有助于在滿足臨床需求的前提下,保證臨床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