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陳德文姚敏
(1.棗莊礦業(yè)集團棗莊醫(yī)院,山東 棗莊 277100;2.棗莊礦業(yè)集團中心醫(yī)院,山東 棗莊 277100)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臨床中老年人群常見腦血管疾病類型之一,具有高發(fā)病、高致殘及高死亡率等特點[1]。該病主要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內徑狹窄病變,進而造成患者顱腦內血液灌注異常減少的一種疾病。因此,消除患者病變血管狹窄病變、增加腦部血流灌注是治療該病的關鍵[2]。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及器械的研究和發(fā)展,血管支架成形手術在治療缺血性腦血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3]。為進一步探討其臨床療效,本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應用血管支架成形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31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62例為對象。所有患者經臨床顱腦CT及MRI確診符合缺血性腦血管相關診斷標準[4],均為首次接受治療,責任血管狹窄程度超過70%,CT下示患側動脈分區(qū)出現不同程度缺血性低灌注,患者均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發(fā)作性失語、循環(huán)性缺血、偏癱、肢體異常無力以及不愿接受本次治療者。采用隨機數字分組法分為對照組(31例)和觀察組(31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44~83歲,平均年齡(63.36±4.45)歲;血管平均狹窄程度(75.46±3.67)%;狹窄部位:頸總動脈11例、頸內動脈8例、椎動脈7例、基底動脈5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2例;年齡45~84歲,平均年齡(63.43±4.37)歲;血管平均狹窄程度(75.77±3.84)%;狹窄部位:頸總動脈12例、頸內動脈7例、椎動脈6例、基底動脈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狹窄部位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進行單純藥物治療,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83,規(guī)格:75 mg×7 s],每天75 mg;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規(guī)格:100 mg×30片),首次劑量每天300 mg,嚼碎后服用,6個月后改為每天100~200 mg。
觀察組采用血管支架成形術+藥物治療,術前給予口服3 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每天75 mg;阿司匹林腸溶片:每天300 mg?;颊哳i總動脈及頸內動脈支架采用8 F動脈鞘,椎動脈及基底動脈支架采用6 F動脈鞘,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全麻,以股動脈為入路,肝素化處理完成后行動脈造影,確認病變部位具體情況,在導絲引導下將6 F/8 F導管引入至近心端病變處,沿導管將微導絲插入血管狹窄部位并置于遠端,沿著微導絲置入球囊擴張支架對血管狹窄部位擴張后,置入支架,供血正常后結束手術。術后繼續(xù)給予口服阿司匹林及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用法及用量同對照組。
1.3 療效評價 所有患者均隨訪12個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2個月后血管病變部位血流動力學及臨床療效。療效評價[5]: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進行評價,治療后NIHS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90%及以上,血流恢復正常為治愈;治療后NIHS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50%~89%,血流基本恢復正常為顯效;治療后NIHS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30%~49%,血流動力學有改善為有效;治療后不滿足上述條件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流動力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后舒張末期流速和平均流速顯著降低,脈動指數和阻力指數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比較(x±s)Table 1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報道顯示,我國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發(fā)病率越來越高,且其發(fā)病人群有年輕化的趨勢,已嚴重威脅到廣大患者的生命健康[6]。研究表明,引起該病的病因較多,病理機制較復雜,但多數病變是由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引起血管內皮周邊斑塊沉積、導致血管內皮厚度增加,造成血管局部狹窄,從而降低了血流向腦組織內的灌注,造成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7]。雖然臨床上采用保守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但仍然欠佳;而外科頸動脈剝離術由于操作較為復雜、適應證要求苛刻、術后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較高等缺點,臨床在選擇治療方法時仍比較謹慎[8]。
近年來,隨著介入支架治療在腦血管疾病方面的廣泛應用,已成為臨床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種重要方法和手段[9]。劉剛等[10]研究表明,血管支架成形術在改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流動力學及神經功能方面療效顯著。通過支架的置入,可有效地對患者血管內不穩(wěn)定斑塊進行壓迫,降低其脫落發(fā)生的機率;同時,針對具有潰瘍性質的斑塊,通過支架的置入,可使?jié)儼邏K消失,起到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進而降低卒中的風險、消除了動脈血管狹窄,起到了改善血流動力學的作用[11]。本研究中,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12個月后平均流速、舒張末期流速、脈動指數以及阻力指數等血流動力學指標均得到明顯改善,但觀察組血流動力學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此外,臨床療效方面觀察組也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提示,相對于單純藥物治療,支架的置入顯著改善了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及促進了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結果同黃金波[11]相關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血管支架成形術能夠顯著改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流動力學水平,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