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丹妮
摘 要:現(xiàn)如今中學生作文普遍缺少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所以,作為一線教師,更要注重在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底蘊,指導學生寫出有傳統(tǒng)文化精神、人文精神的有內(nèi)容的作文,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在學生作文普遍套作空洞膚淺的今天,如何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中學生作文中“歸位”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 中學作文 歸位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傳統(tǒng)文化作為我們國家的根,是我國民族自豪感的力量之源。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在當今語文教學中,文化底蘊普遍缺失,作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更是嚴重缺位。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更要注重在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底蘊、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性。
充滿文化內(nèi)涵的作文,是把作文的根扎進文化的土壤,讓作文在幾千年文化長河中汲取營養(yǎng),讓作文的蓓蕾散發(fā)出文化的芬芳。讓學生的作文充滿文化氣息,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讓傳統(tǒng)文化在中學生的作文中“歸位”。
現(xiàn)在的孩子寫出的作文套作痕跡嚴重,缺乏真情實感和文化內(nèi)涵,而渾厚的文化底蘊、深刻的文化認知、充沛的文化精神、較高的文化品位,才能使作文脫去稚氣,摒棄膚淺,有較高的立意和個性化的表達。
結(jié)合當代中學生作文中傳統(tǒng)文化及人文底蘊缺失的問題,作文教學通過閱讀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的過程,教師要注重人文關懷,體現(xiàn)人文精神,散發(fā)文化氣息,給予學生積極有效的指導。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手訓練。
一、引導學生善于引用詩詞
文言詩詞是增加文章詩意、文學性的最好手段,平時進行文言文教學的時候多注重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身思考現(xiàn)實意義,注重課內(nèi)及課外的素材積累。寫作文的時候活學活用,善引名言、詩句或歷史故事,根據(jù)作文主題,按照一定的線索或順序,選取較多的、較集中的歷史文化名人名言或事例,但切忌生搬硬套,強行嵌入。要引導學生將長期的大量的閱讀、思考所積累的素材內(nèi)化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在寫作時自然地涌出,貼切地組合。只有真正理解體悟才能有不著痕跡的自然引用,而不是為“引”而“引”,生搬硬套,那樣就適得其反了。所以,并不是引幾句名言、幾句詩句就可以使作文有了文化底蘊,關鍵在于是不是將這些引用與自己的語言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是不是溫故而知新,將自己的精神和詩句完美地滲透在一起,讓語言透露出一種文化的氣息,讓思想達到了一種文化的高度。
二、引導學生注重平日里的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想寫出有文化底蘊的文章來,平日里一定要注重積累,使自己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要做到這一點,并不是幾天、幾個月、幾節(jié)作文課能后做到的,必須經(jīng)過長時間的付出。第一,博覽群書,廣泛涉獵,有了一定的積淀才能在積淀中提煉。在提煉的過程中必須將這種豐富的知識內(nèi)化為一種內(nèi)在的人文素質(zh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必須堅持學而思,即在讀書的過程中堅持深思,尤其是讀后深思,通過深刻的思考使知識性的東西轉(zhuǎn)化為一種文化的思維,這樣運用起來才能如魚得水;而以上所講這一過程主要是學生自學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過程來營造一個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的課堂,使語文課堂成為一種熏陶,一種美的文化享受。
三、啟發(fā)學生全方位積累寫作素材
1.走進大自然。大自然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從浩渺的天地到微小的蜉蝣,都會給人帶來各種各樣的思考與啟發(fā),從而感悟中深刻的人生道理。春花秋月, 落花流水;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四季更替的自然現(xiàn)象,往往引發(fā)人們觸景生情,或喜或悲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滾滾長江東逝水”,滔滔滾滾的大江流水往往引起人們時光飛逝,生命短暫的慨嘆?!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水不僅能有時光易逝之感,還經(jīng)常被文人拿來寫愁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僅寫了眼前景,又給人以啟示,蘊含舊事物中必將蘊含新事物,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
2.思考人生。人生是一本無字書?!耙嘤嘈闹瀑?,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的寫照;“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對崇高理想的孜孜追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周總理年青時立下的人生誓言……歷史上無數(shù)的英雄偉人,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人生的經(jīng)典。
3.關注社會。學生的生活圈子只局限于學校和家庭,我們也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我們現(xiàn)有的網(wǎng)絡資源,在留心家庭和學校中的真善美的同時留心社會中的熱點,并加以思考,也可以去充分接觸社會各種各樣的人物和生活。如拜訪知名作家,探訪敬老院孤寡老人,體驗農(nóng)民生活等等,主動地去關心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思想,發(fā)現(xiàn)并體會社會生活中能和傳統(tǒng)文化結(jié)合起來的文化點,從中積累下豐厚的寫作素材素材。
四、善用寫作技巧增強文化內(nèi)涵
學生在作文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要注意句式的錯落有致,恰當?shù)男揶o手法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本意,在作者和讀者之間架起共鳴的橋梁。適當?shù)膶懽骷记筛悄茉鰪娮魑牡奈幕瘍?nèi)涵。
總之,動用一切手段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文化素材,使學生的作文豐富起來,立體起來,深刻起來,充實起來,更有意蘊。同時,作為語文老師,自身要積淀充足的文化底蘊,并把它作為一輩子學習的追求,這樣,在作文課堂上,從舉手投足中,從操行評語中,從以身作則的熏陶中,才會散發(fā)傳統(tǒng)文化的萬丈光芒。只有這樣,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中學語文作文中“歸位”,這是我們作為語文教師一輩子要致力于的“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