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旗渠的修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利工程的奇跡,它的建成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年輕干部想干事的激情,領導班子搶抓機遇的膽識,發(fā)動群眾戰(zhàn)天斗地的豪邁氣派,及時糾正錯誤的務實態(tài)度以及清正廉潔的干凈擔當?shù)榷际侵匾臅r代因素,并且這些因素在當代具有重要的價值,給我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以啟示。
關鍵詞:紅旗渠 建設 時代因素 啟示
在20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80萬群眾在縣委的領導下,眾志成城,排除萬難,用自己的雙手,靠著鐵錘和自制的炸藥等劈開太行山,以重新安排河山的勇氣,前后歷時10年修建了長達1500公里的紅旗渠,將山西省平順縣的漳河水引入林縣,較好地解決了林縣人民缺水的問題?,F(xiàn)在看來,這是在不可能的時間和不可能的地方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偉大工程,也正如周總理所說,紅旗渠堪稱是新中國成立后一個工程的奇跡。那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紅旗渠這一偉大工程建設的成功,并且對于當今有何啟示,這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干部年輕,胸懷激情想干事
1954年楊貴就任林縣縣委書記時僅僅26歲,這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年齡,而事實上,他在此之前就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的洗禮和淇縣五區(qū)區(qū)委書記、湯陰縣縣委宣傳部長和安陽地委辦公室副主任等多個崗位的鍛煉。作為年輕干部,他敢想敢干,具有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朝氣和勇氣。楊貴到任不久就帶領林縣人民大力興修水渠,決心改變林縣因缺水而致貧的問題。為此,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在1958年還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和鼓勵。但1959年的大旱使林縣的水渠大都已經(jīng)干枯,已到了無水可取和可用的狀態(tài),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背靠北面的山西平順的漳河水,以楊貴為班長的縣委班子針對當時林縣的現(xiàn)狀提出了“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壯麗口號,開始了開天辟地和驚天動地的紅旗渠建設工作。試想,當時的縣委書記如果是一個老成持重,甚至老氣橫秋的人,我想他在這樣偉大的工程面前是可能瞻前顧后和患得患失的,是不可能具有這種無懼無畏的斗志和精神的。環(huán)視今天,我們黨更加注重年輕干部的選拔和培養(yǎng),為了激發(fā)他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在2018年6月份,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適應新時代要求大力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選拔優(yōu)秀年輕干部的意見》,強調(diào)把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選拔優(yōu)秀年輕干部是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
二、搶抓機遇,順勢而為好干事
機遇就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多種因素的偶然結合,也是一個時代發(fā)展的大趨勢。修建紅旗渠在當時的條件下,就是具備了多種機遇:當時全國人民都在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大搞水利建設,這是時代的大背景;林縣人缺水的現(xiàn)狀已經(jīng)威脅到百姓的生存,所以對于水的渴求以獲得生存的愿望這是最大的共識;楊貴書記在林縣已經(jīng)搞了許多水利建設,積累了經(jīng)驗,并且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和肯定,進一步樹立了信心;河南省委、山西省委、平順縣委領導與林縣的緊密關系和這些領導對曾經(jīng)進行革命和戰(zhàn)斗之地林縣的堅定支持等都是當時修建紅旗渠的有利機遇。這也為紅旗渠的修建獲得了人心,贏得了資源,所以林縣縣委抓住了這一機遇。誠如縣委書記楊貴所言,雖然當時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認為條件還不成熟?,F(xiàn)在想來,如果等條件都成熟了再來修渠,可能由于缺水問題的暫時解決而導致百姓也不支持了,也可能由于山西省委和平順縣委等領導的人事更換而缺少外在的資源了。正如楊貴書記所說:“當時如果錯過這個機遇就干不成了。”誠然,古今中外,許多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大多強調(diào)機遇的重要性。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單位莫不如此。
三、發(fā)動群眾,戰(zhàn)天斗地干大事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見證者,是大自然的改造者。上世紀從1960年開始直至1969年,林縣80萬人民在林縣縣委的帶領下,在太行山的山腰上,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建成了“人工天河”,在長達1500公里渠道上,經(jīng)過十年時間鑿通了“青年洞”等200多個隧洞,削平了1250座山頭,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林縣人民戰(zhàn)天斗地、改天換地、驚天動地的豪邁氣慨深深感染著每一個人,“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奉獻犧牲”的紅旗渠精神同樣也在昭示著我們。紅旗渠開工建設時期,剛剛也是三年自然災害之時,當時全縣的家底就是300萬元儲備金,可苦難沒有嚇到熱情澎湃的林縣群眾。修渠沒有工具,他們自己帶;沒有石灰、水泥和炸藥,他們選拔能工巧匠自己建起石灰廠、水泥廠和炸藥廠,發(fā)明新的技術,提高產(chǎn)量,較好地解決了生產(chǎn)所需要的物質(zhì)資料。民工沒有住處,他們就露天打鋪,或者挖窯洞、壘石庵,以地為席,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據(jù)統(tǒng)計,紅旗渠總投資1.2億元,而縣里自籌資金就達了7878萬元。毫無疑問,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80萬林縣人民的傾力支持和奉獻犧牲。其中犧牲的人員就達80余人,有60多歲的老者,也有十多歲的少年。在修建的過程中,涌現(xiàn)了李改云、張買江、任羊成等杰出代表。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無限的。這也啟示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能夠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就沒有克服不了的苦難,就沒有完不成的任務。
四、實事求是,知錯就改不誤事
我們誰也不能否認,林縣縣委在開始建設紅旗渠的時候,還有很多方面還沒有考慮成熟,甚至是錯誤的,施工的難度和時間也遠遠超過了當初的預期。開工當初,認為“上7萬人,每人1米,2月初動工,大干3個月,5月1日就能通水?!遍_工后不久才發(fā)現(xiàn)4萬民工在漫長的水渠線上同時開工,存在著領導不得力、技術指導不到位、工程質(zhì)量不能保障、施工進度遠遠達不到預期等問題,出現(xiàn)了人員疲憊和信心動搖的情況。這些問題使工程面臨著夭折的危險,導致河南省委領導在考察紅旗渠的建設工地后,也表示了擔憂,說:“楊貴啊,我支持你修渠,但沒想到你是這樣修渠,如果工程不能完工你怎么辦?”但楊貴書記沒有畏懼,他在考察紅旗渠修建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如果全線施工,不僅可能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甚至有可能使工程中途夭折。于是,他同縣委研究,改變施工策略,集中力量,重點突破,修好一段渠,就引通一段水,讓老百姓看到眼前實惠,享受到利益,并且在修好第二段后,沒有繼續(xù)修建工程難度最大的第三段,而是集中力量修建第四段,使整個紅旗渠變成了一個可以完成也必須完成的工程。當然,領導也意識到如果僅僅靠喊口號和一時的熱情,工作的動力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要常年累月的堅持工作而不松懈,就必須還有多種激勵的措施,于是采取了評選勞動模范和保送讀大學等措施。針對林縣干部在實際工作中所出現(xiàn)的困惑、失誤與之所產(chǎn)生的挫敗感,以及所采取的態(tài)度,也給我們以啟示。在2018年的5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lián)斝伦鳛榈囊庖姟?,就提出切實為敢于擔當?shù)母刹繐窝膭?,寬容干部在改革?chuàng)新中的失誤錯誤,把干部在工作推進中的因缺乏經(jīng)驗,先行先使出現(xiàn)的失誤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qū)別開來,要建立糾錯容錯的機制。
五、心系百姓,無私無畏敢干事
“公生明,廉生威”,紅旗渠修建歷時十年,耗費資金巨大,可是能做到每一筆賬目都有據(jù)可查,做到了沒有一次貪污行為的發(fā)生,整個工地上沒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錢蓋過一間房子,領導干部用幾塊布撐起來,就成了浩大工程的指揮部。所有這些完全可以在廉政史上大書一筆。這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究其本質(zhì)而言,這一事件的意義絲毫不亞于紅旗渠本身。在當時,干部和群眾為什么能夠做到這樣,我想是因為大家把紅旗渠的修建當成了自家的事情,是為自己和家人謀福,自己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有貪污的想法,當然就更不會有這樣的行為。在今天,我想一個單位特別是領導干部,如果能夠把自己的命運與單位的命運緊密相連,就可以無所畏懼和心無旁騖地做好工作,就可以把事情做的更好。
(作者簡介:楊再喜,博士學歷,湖南科技學院,教授職稱,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