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安
福建商學院
亨利·戴維·梭羅是19世紀美國著名的超驗主義文學家和思想家。1845年7月4日,28歲的梭羅來到距離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開始了為期兩年兩個月零兩天的獨居生活。基于對這段生活的回憶和深思,梭羅著就了意義深遠的《瓦爾登湖》。1985年,在《美國遺產》雜志評選的 “十大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籍”名單中,《瓦爾登湖》位列榜首。近年來,中外學術界越來越重視對梭羅的研究,其中大多數是從生態(tài)批評角度展開的,也有一些學者基于梭羅的作品和生活研究了梭羅與中國古代文化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對梭羅的影響。例如,楊麗從“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關系、簡單樸實的生活觀和政治理念”[1]等三個方面來探討了梭羅與道家思想的共性之處;劉略昌重估了“中國古代文化對梭羅的影響”[2];任濤從清教主義、超驗主義、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印度文化等角度探討了“梭羅的簡單生活觀及其根源”[3]。但是,迄今為止,尚沒有專文全面而具體地研究梭羅和老子生活和作品中蘊涵的大道至簡思想。因此,在物欲橫流并且很多人迷失了自我的今天,繼續(xù)深入分析梭羅和老子的大道至簡思想,深入研究中西方文化中的相通或相似之處,深入探索生命的本原,無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瓦爾登湖》開篇即詳盡而真實地描述了梭羅踐行的簡樸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并附上了開支明細。關于衣服,根據梭羅的記載,從1845年7月4日入住瓦爾登湖畔至次年的3月1日,梭羅只花費了8.4075美元。梭羅認為,一般人買衣服在意的僅僅是別人的看法,或僅僅是為了追求時髦,而沒有考慮衣服的真正用途。“每一代人都在嘲笑舊的樣式,虔誠地追逐新款”[4]12。國王與王后每件衣服只穿一次,“僅僅是干凈衣服的架子而已”[4]10。其實,衣服只是我們的表皮。因此,梭羅提倡做“一個衣著簡潔的人,處于黑暗中也能抬手摸到自己”[4]11。我們不應該尊敬“受人”尊敬的東西,而應該尊敬“應該”尊敬的東西。對于穿著自己辛勤勞動得來的衣服的人,智者也應該向他致敬。關于食物,在8個月的時間內,梭羅只吃掉了8.74美元(不包括他“自己種的土豆、一點青玉米和一些豌豆,也不包括結賬時我手頭存貨的市價”[4]30)。對于是否以為自己可以單靠蔬菜為生這樣的問題,梭羅通常這樣回答:“就算吃木板釘子,我也能生存”[4]33。梭羅的回答立即觸及問題的本質,即“簡單,簡單。如果一定要吃飯,那么一天一餐足矣,何必三餐;如果五道菜足夠,又何必上百道;其他東西,也照此比例削減好了?!盵4]50梭羅認為,“如果一個人教導族人只吃有益于健康的食物,那他一定是這個民族的恩人”[4]119。梭羅許多年幾乎不吃肉,不會暴飲暴食,連茶或咖啡之類的東西也很少喝。他還舉例說明了吃葷的麻煩,“我抓魚、洗魚、煮魚、吃魚,忙活半天卻沒能把肚子填飽”,而“一塊面包或幾個土豆就可以對付過去了”[4]118。梭羅的住房是梭羅自己用一把借來的斧子建造的,用于建造房屋的各種材料的費用只有28.125美元。這句話肯定會讓許多在大城市里為月供或房租煩惱不堪甚至啃老的,或為了房產與父母或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人們羨慕不已。梭羅為我們描述了印第安人所住的很薄的棉布帳篷以及一些工人所住的六尺長三尺寬的箱子,其實也同樣溫暖。在梭羅眼里,花大半輩子才能掙得自己的棚屋的人其實是可憐的文明人。事實的確如此,“擁有了房子的農民,非但沒因此富裕,反而更窮困了?!盵4]16許多購買了房產的人并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房子的主人,反而成為房子的囚徒。關于行,梭羅認為“徒步旅行的人才是最敏捷的旅行者”[4]26,因為其他人要耗費很多時間才能掙夠路費。一般人都比較急躁,“我們迫不及待地要修建一條從緬因州到得克薩斯州的磁力電報線”;“我們迫切地要在大西洋底下鋪設隧道”;但是,“一個騎馬以每分鐘一英里的速度飛奔的人是不會帶什么重要消息的”[4]26。關于工作,梭羅認為“一年只需工作三四十天就可以解決生計問題”[4]36??偠灾?,梭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描述了簡單的生活方式。
老子也提倡簡單的生活方式。在《道德經》第12章中,老子說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盵5]62繽紛多彩的顏色會讓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動聽的聲音會使人聽覺遲鈍,眾多讓人感到刺激的美味會使人喪失味覺,豐富多彩的聲色犬馬會使人心神狂亂,無法自制,珍奇異寶會令人行為不軌。因此圣人只追求滿足吃飽穿暖等基本需求,而不會追求滿足令人眩目的奢侈的欲望。在《道德經》第29章中,老子曾說:“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5]149也就是說,圣人會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和過分的行為,只追求簡單和樸實的生活。
梭羅倡導人們盡量減少自己的欲望。從一定程度上講,“簡單,簡單,真是簡單啊”[4]50是梭羅的座右銘。梭羅認為人應該從物理上與自然融合。梭羅經常深入大自然,傾聽大氣奏響的悠揚旋律、雄雞的鳴唱、夜鷹的晚禱曲、青蛙的樂章等天簌之音,并且與湖畔的各種野獸、植物和環(huán)境融為一體。梭羅認為人更應該從精神上與自然融合。每天,梭羅都會去瓦爾登湖沐浴。這是一種宗教修煉,是他所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他能夠理解成湯王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4]48?!坝袝r,夏天清晨,照常沐浴過后,我就坐在灑滿陽光的門口,一直坐到中午,凝神靜思。”“我體會到了東方人所謂的冥想與無為”[4]61梭羅的這種融入自然的方式與道家所提倡的“坐忘”是相似的。在《瓦爾登湖》最后一章,梭羅倡導人們去“探索自己心靈更高的緯度”[4]167,以便讓自己覺醒。
老子也主張盡量簡化自己的欲望,并學會知足?!兜赖陆洝返?4章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5]225。人如果過多地積累財富,必然會快速失去財富?!兜赖陆洝返?6章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5]237就是說,世上最大的禍患莫過于不知道滿足,最大的罪過莫過于貪得無厭。凡事均要適可而止。只有懂得了知足常樂,才能得到永遠的滿足。因此,人們應該過清心寡欲的和清靜無為的生活。
《道德經》反復強調無為這一思想?!兜赖陆洝返?9章說:“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5]149;圣人不勉強行為,不強求硬推,于心無為,所以不會失?。徊挥璋殉?,所以不會失去?!兜赖陆洝返?7章說:“道恒無為而無不為”[5]187。道總是無所作為,但天底下又沒有什么事物不是出于它的作為。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胡作非為?!兜赖陆洝返?7章說:“不為而成”[5]239。意思是說,圣人往往能夠通過無為而將事情做成。
老子一生都在悟“道”,強調返璞歸真,順應天性,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事萬物均要循道而為,取法于它自己的樣子。老子主張回歸到原始的自然的和真實的狀態(tài),可以隨心所欲,但又不會逾越規(guī)矩。
梭羅和老子都非常贊賞自然、質樸、單純且沒什么欲望的嬰兒。在《瓦爾登湖》中,梭羅曾46次提到嬰兒,因為嬰兒是能夠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代表性人物,他們沒有太多的物質需求。在《道德經》中,老子曾3次提到“嬰兒”,一次提到“孩”,一次提到“赤子”。他把道德深厚的人比作嬰兒,把嬰兒比作“道”,也就是說,人們應該保持自然的樣子。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于生命的本原,古今中外有著相似的理解。
關于政府模式,梭羅認為最好的政府是無為無治的政府?!半y道就沒有這樣一個政府,不是依多數意志而是依良心來判斷正誤的?……難道民眾必須使他們的良知屈服于立法者的意志?那還要良知做什么?我認為我們首先應當是人,然后才是臣民。應當尊重正義,而不是法律。我唯一有權擁有的責任,就是做我認為是正確的事。”[6]298梭羅非常注重維護個人權利和個人自由,認為政府不應該將其意志強加于個人,不應該過多干涉民眾的選擇,而應該尊重每一個個體的權利,并且保護民眾的權利不受侵犯。但是,個人也不可以為所欲為,而應該按照自己的良心行事,受限于“更高的法則”或梭羅理想中的道德境界。對于不合理的政府,梭羅主張不服從且不與之合作。他曾經因為拒絕向“支持奴隸制的政府”納稅而在當地監(jiān)獄中被關了一夜。
老子不僅認為個人應該堅持無為思想,并且認為政府也應該無為而治。老子認為最好的政府應該讓民眾安居樂業(yè),自得其樂,并且讓民眾感覺不到政府的存在,也就是說“太上,不知有之”[5]90?!兜赖陆洝返?8章說:“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盵5]243也就是說,理想的政府應該盡量少發(fā)布政令,少對民眾進行侵擾,進而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狀態(tài)。如果政府經常干擾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兜赖陆洝返?5章說:“民之難治,是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盵5]383如果政府胡亂作為,過度干涉民眾的自由,就會出現民眾難以管理的現象。
梭羅和老子處于不同時代且文化背景也大不相同,但是,對于大道至簡這一思想,他們的理解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毫無疑問,在很多人都追求奢華、虛榮和物質享受的時代,研究梭羅和老子的大道至簡思想,倡導簡樸自然的生活,削減自己的欲望,傾聽天性的聲音,遵從無為而治的政治觀念,對于凈化心靈提升自我,對于維持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