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濤
摘 要:在我國橋梁工程建設規(guī)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多的背景下,預應力技術應用也更加普遍,其在應用中存在的拉張問題也更加突出,文本就以此為內容,進行幾方面討論和研究。
關鍵詞:橋梁施工;預應力;應用;問題
中圖分類號:U445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橋梁施工中,預應力技術作為目前橋梁施工中使用最普遍的技術種類之一,其具有抗裂性好、節(jié)省材料、能夠提高橋梁結構穩(wěn)定性等優(yōu)勢。但是,在目前橋梁施工中預應力應用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拉張工藝問題、拉張控制不嚴謹等,基于這些問題,進行科學管控,如此才能夠保障施工質量,最大限度優(yōu)化橋梁預應力施工質量。
1 橋梁施工中預應力的應用問題
1.1 預應力超長時出現的一段張拉工藝問題
通常情況下,連續(xù)箱梁地板預應力的計算需要十分嚴謹,在對不同箱體的預應力進行計算時,要根據箱體的跨度給出準確的預應力計算結果。傳統的施工工藝并沒有對預應力進行很好的控制,致使后續(xù)產生較多質量問題。某些連續(xù)箱梁存在大跨度,比如:3跨到5跨,每個跨度為30m~50m。
舉個例子:某項工程中需要有5個跨度,第一聯的跨度為66m,第二個為88m,第三個為150m。在施工階段,需要采取一端張緊的方式進行鋼線紋連接,在進行拉直的過程中,則需要使用0.1N~0.3N的拉力,多個孔道之間會存在不同的摩擦阻力,在安裝階段要跨過箱梁的多個橫隔板,因此在確定孔道摩擦阻力時,需要先進行實驗。我國現已通行的多數公路橋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張拉工藝問題,導致的結果是橋梁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情況,對車輛通行造成安全隱患。
1.2 張拉控制不嚴謹
我國在道路橋梁施工階段引入預應力時間較晚,因此,在相關建筑工藝方面存在明顯的工藝水平不足問題,這點在張拉控制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施工時需要對張拉控制進行精準計量,現有的施工團隊多采用1.5級油壓進行計量,這將造成計量結果存在較大的誤差。一些橋梁工程施工中,往往為了有效控制成本,未按要求聘請專業(yè)的施工團隊和張拉人員或者沒有采取必要的培訓,導致張拉失控現象的出現。在橋梁建筑中更是出現了張拉力忽高忽低的情況,這對橋梁質量的控制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對于存在多數張拉要求的施工橋梁,這種不嚴謹的施工方式將進一步導致張拉情況控制不穩(wěn)局面的產生。多個張拉力都沒有達到預期的建筑要求,因此又對整體鋼筋混凝土結構產生嚴重的破壞性影響。綜上所述,為了避免橋梁施工階段存在明顯的預應力問題,在施工時使用的設備要事先做好數據檢測,在達到建筑使用要求后才能投入使用。建筑現場應指派專人進行監(jiān)督,對于違規(guī)、違章操作的行為應堅決杜絕。
1.3 張拉前出現裂縫
鋼筋混凝土結構之所以經常出現裂縫問題,與其本身存在的伸縮問題有直接關聯。某些鋼筋混凝土存在的位置溫差變化比較明顯,這也將導致鋼筋混凝土出現嚴重的結構問題。在道路橋梁建筑方面需要嚴格控制鋼筋結構中的預應力,避免因張拉不合格而導致的裂縫情況。假如在施工前就出現了明顯的預應力技術不足問題,那么將無法完成后續(xù)的施工,也無法對橋梁建筑中出現的裂縫問題進行有效的控制。張拉前出現裂縫問題,通常情況下都不是十分均勻,某些裂縫的寬度相對較細。
1.4 收縮徐變過大
混凝土路面的道路橋梁施工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很多,比較明顯的是路面出現的收縮和徐變問題。在收縮和徐變比較嚴重的區(qū)域,會對橋梁整體的預應力產生影響,通常情況下,假如橋梁整體預應力出現問題,就會進一步產生質量安全問題。
2 橋梁施工中預應力的應用分析
2.1 案例概述
某橋梁工程為62m+95m+62m的連續(xù)箱梁,機動車道箱梁頂板寬17.5m,底板寬12m,由于邊跨與引橋交界墩寬度限制,交界墩處底板預應力索B5、B6、B7、B8、B13、B14、B15、B16、B17,頂板合龍索BT1、BT2、BT3設計都為P錨,張拉時只能采用單端張拉,其中BS、B6、B7、B8、B17每索12根鋼絞線,B13、B14、B15、B16每索7根鋼絞線,BT1、BT2、BT3每索9根鋼絞線。
2.2 張拉情況與原因分析
對張拉設備、鋼絞線、錨具進行數據檢測,經檢測數據比對得知,這些設備都符合施工的使用要求;在對大橋的某一側邊跨預應力進行張拉時,同步進行箱梁混凝土強度和齡期的檢查,最終確定現場溫度為5℃,采取的張拉工藝也滿足規(guī)范使用需求,具體采集數據見表1。為了避免因引伸量不足而產生的張拉力不足問題,在對施工現場的引伸量進行數據采集得知,實際的引伸量偏差值在-10%以上,這個數據結果對橋梁的實際運營會產生一定的質量影響,因此需要立即停止張拉施工,并對產生的數據偏差原因進行分析。
首先,根據張拉力設計要求重新計算摩阻系數,將張拉力調整到規(guī)范范圍內。在比對計算結果數據得知,實際的引伸量偏差值處于-10%左右,這與標準的±6%要求不符。
其次,重新收集與鋼絞線有關的指標數據,并將相關數據送到實驗單位重新檢測,檢測結果表明,鋼絞線數據完全符合使用規(guī)范要求。
最后,為避免因設備本身質量不足而產生的張拉力不同問題,需要將設備重新送到兩個不同位置進行檢測,最終標定結果基本相同,排除設備質量問題。
綜上所述得知,之所以出現跨底板鋼束引伸量偏小的問題,是在安裝階段鋼絞線與波紋管的摩擦阻力σs大于理論計算時的常規(guī)摩阻力,可能產生的偏離原因如下:
(1)預留管道內壁有雜物而產生的位置偏差。
(2)施工階段筋布束彎曲角度過大而產生較大摩擦阻力。
(3)實際的直線段距離超過25m,在曲線區(qū)域,需要采取兩端張拉的方式,而不是單端張拉,進一步造成實際應力消耗大于設計消耗。
所以,需要重新對張拉工藝進行改進,讓最終的設計方案可以保證摩擦力系數滿足要求。
2.3 解決方案
在對預應力進行計算的過程中,通常使用的數據值為k=0.033,μ=0.35,并且在對預應力孔道摩擦力進行估算時,往往出現明顯的估算偏差,這種少量的數據偏差對實際結構產生一定的影響,最終影響整體的結構性能。因此,怎樣才能避免在建筑階段出現的預應力損失問題,如何才能保證整體結構質量,都是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通常的解決方法是,在施工前有效控制張拉位置,控制張拉預應力,并根據實際的要求進行預應力損失值估算,將損失保持在可控范圍內。具體的操作方法如圖1所示。
(1)利用實驗獲得摩阻力實際數據,并在鋼絞線被卡住的同時對預應力均勻分布狀況進行檢測。
(2)根據要求將規(guī)格參數下的單束長索和短索進行摩阻力比對。
(3)通過現場檢測取得一手資料,對試驗取得的數據代入進行推算得:k=0.003,μ=0.55,此時頂板鋼束σ=1209MPa,底板鋼束σ=1395MPa,組合Ⅰ、組合Ⅱ箱梁法向應力、主應力都達到了規(guī)范標準。
(4)對部分位置的張拉工藝進行改進,有效控制端部應力,并保證鋼絞線應力不超過規(guī)定標準。
(5)對于部分鋼束實測引伸量仍不能滿足要求,根據對張拉記錄的分析,初應力σ所對應的推算伸長量與理論上σ所對應的伸長量相差較大,因而增大了實測值與理論伸長值的誤差,如:對初應力σ0按規(guī)范取15%σK,實際伸長值按如下方法計算:設15%σK時千斤頂活塞外露值為L1,σK時千斤頂塞外露值為L2,總伸長量為L,則L=[(L2-L1)/85%]×15%+(L2-L1)利用上述方法計算實際伸長量則滿足要求。
2.4 結論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在預應力橋梁設計、施工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如果摩擦阻力較大時,則不能依據常規(guī)摩擦阻力系數展開計算,而是要對現場進行實際測量,獲得實際阻力值,將其代入公式中進行計算。在結構應力鋼束應力允許的基礎上,提高鋼束張拉力來滿足設計要求,如不能則要增設體外鋼索,以滿足設計要求。
(2)施工中盡可能采用兩端張拉,這樣,曲線的切線夾角以及管道計算長度即減少。
(3)進行一定超張拉,這時端部應力最大,傳到跨中截面或錨固端截面預應力也較大。
結語
本文對橋梁預應力施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對策,以實際案例為參照進行了論述,希望能夠為相關施工技術人員提供一些建議參考。
參考文獻
[1]艾長喜.預應力技術在橋梁施工中的應用[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7(16):121-122.
[2]秦志紅.談預應力技術在公路橋梁施工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7,43(2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