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兆珍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中心衛(wèi)生院,江蘇鹽城 224700)
急性乳腺炎是產褥期最為多見的女性病癥[1],會造成母乳喂養(yǎng)率下降,在孕期階段如果沒有對乳房進行有效護理[2],或者在哺乳階段新生兒沒有合理的吮吸,乳汁積留在乳腺小葉中,造成細菌快速的增長和繁殖,導致急性乳腺炎發(fā)生[3]。本文通過低頻脈沖電刺激療法應用進行臨床分析,評定對產褥期乳腺炎病癥治療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產褥期乳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年齡23 ~ 31歲,平均年齡(25.8±1.1)歲,病程 1 ~ 3 d,平均病程(2.5±0.9)d,乳房腫塊大小(6.7±2.5)cm。對照組中年齡22 ~ 32歲,平均年齡(25.5±1.3)歲,病程 1 ~ 4 d,平均病程(2.6±0.9)d,乳房腫塊大小(6.8±2.4)cm。兩組患者均伴有食欲降低、頭部疼痛、發(fā)熱以及乳房脹痛等情況。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行基礎療法進行處理,靜脈滴注抗生素[0.9%氯化鈉溶液(國藥準字H20059041,2005-11-18,生產單位:西安京西雙鶴藥業(yè)有限公司)+3 g頭孢曲松鈉(國藥準字 H20023084,2010-09-19,生產單位:南昌立健藥業(yè)有限公司)]治療,1次/d。母乳喂養(yǎng)指導:喂哺嬰兒的過程中,首先喂患側部位,等嬰兒已經(jīng)將一側吃空,則再吃另一側,其余的乳汁應用吸乳器吸凈,每4 d為一個療程。
觀察組加行低頻脈沖電刺激療法,將專用片粘貼在患者的乳房上,同時采用多功能模塊設置為乳腺管不通功能按鍵,脈沖頻率在883 Hz左右,脈沖寬度設定在0.4 ms,4 次/d,4 d為一個治療周期。
乳房腫塊已經(jīng)消失,臨床發(fā)熱反應消失,判定為有效;乳房腫塊程度縮小超過2/3,全身反應消失;無效則判定為沒有任何好轉。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例(%)]
觀察組治療時間為(3.42±0.71)d,對照組治療時間為(6.33±0.61)d,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0275,P=0.0000)。
根據(jù)當前臨床醫(yī)學研究證實[4],產褥期乳腺炎不需要停止哺乳,當乳房感染時,嬰兒會接觸到所感染的病原,但是母乳中本身含有免疫物質,繼續(xù)進行母乳喂養(yǎng)能夠保證嬰兒抵抗感染[5],作為乳腺管外的結締組織炎癥,乳腺炎并不是乳腺管內的炎癥反應,產褥期乳腺炎患者沒有膿腫形成過程中,提升吸吮的次數(shù),有利于乳汁排出順暢,防止有硬結[6]。
低頻脈沖電刺激對神經(jīng)以及肌肉組織產生興奮的效果,讓肌肉出現(xiàn)節(jié)律收縮,從而對器官以及血液功能等指標進行改善,特別是加速內分泌功能的調整。另外,同時低頻電刺激能夠產生按摩的效果[7],對皮膚產生較小的刺激性,作用于腫塊區(qū)乳腺泡以及乳腺管等位置,使乳腺泡的肌細胞收縮,達到臨床治療效果[8]。
本研究證實,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70.00%,P<0.05)。觀察組治療時間(3.42±0.71)d,對照組(6.33±0.61)d,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綜上所述,將低頻脈沖電刺激療法應用于乳腺炎病癥治療中,能夠對治療時間進行縮短,同時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藥物經(jīng)過血液循環(huán)到達病灶位置時,藥力產生一定的縮減效果,導致治療時間延長,影響身體健康,通過低頻脈沖電刺激療法的應用,縮短治療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