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經(jīng)爛熟與人們心中,在過去大力的推動了法律的發(fā)展的進程。在當今社會,此種積極意義與其他相比顯得有些蒼白,因此遭到許多人的批評。本文通過分析國內(nèi)外著名案例,進一步闡明何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p>
關鍵詞:平等;公平;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各國憲法的基本原則。制定法律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實現(xiàn)“相同情況相同對待”,把法律看作是一個規(guī)則,我們就應當在這個規(guī)則的指引下處理相同的情況,這就是一種公平。
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后來引申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某些人可以超越法律之外。在“人人”之中自然包括統(tǒng)治者。在西方,這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策略的確使一些總統(tǒng)、首相之類的統(tǒng)治者陷入法網(wǎng),最典型的就是1972年發(fā)生在美國的“水門事件”。尼克松總統(tǒng)準備競選連任,其手下助選人員求勝心切,竟采取“偷雞摸狗”的辦法在競選總部安裝竊聽器,試圖截獲有關情報,不料,沒多久竊聽器被人發(fā)現(xiàn)。事發(fā)后,檢察官快刀斬亂麻,立即將幾名竊聽分子送上法庭。令美國人氣憤的是,尼克松不僅沒有對手下人訓斥,反而糾集謀士商討對策,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誰料尼克松與謀士就如何掩飾丑聞的談話被白宮內(nèi)的錄音裝置錄了下來,這些錄音無疑成了重要的證明材料,聯(lián)邦最高法院執(zhí)意要向尼克松問罪,尼克松不得不宣告辭職。通過“水門事件”,我們會真正體會到法律的尊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威懾力。
那么,美國在最初的種族隔離制度是否意味著平等呢?在美國建國之初,憲法中是否應采納奴隸制產(chǎn)生分歧,最后衍生出五分之三妥協(xié)。后,奴隸制廢除,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規(guī)定,不得拒絕給予在其管轄下的任何人以平等的法律保護。然而,在各個州之間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上的種族隔離現(xiàn)象。那么,隔離但平等是真正的平等嗎?
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只概括的規(guī)定了給予任何人以平等的保護。但,如何保護,怎么保護均為體現(xiàn)。在最初定制修訂案是,可能立法者本身并未預料到會出現(xiàn)種族隔離的情況。憲法是一國的根本法,是至高無上的。在憲法規(guī)定的平等保護的情況下,各州通過了許多不利與其他種族的法律,因此形成了隔離但平等。既然,法律上沒有規(guī)定何為平等,我們只能從他處探尋。以布朗訴教育局案為例,琳達·布朗本可以在距離家近的小學上學,但卻被教育局基于種族因素拒絕其入學,因此布朗要每天到離家6英里遠的黑人小學上學。雖然在表面上看來,兩所學校的基礎設施是相同的,但是會給孩子和社會帶來暗示,那就是黑人沒有資格與白人在一起學習甚至是一起生活。對于他們來說,不僅僅是教育問題,更重要的是自知和自尊。我們首先要明確,平等并不代表著完全相同的對待。平等有時候需要差別對待。比如,本人就是一名少數(shù)民族的學生,在中考和高考時享受加分政策,但這并不代表著不平等。但是,也不是任何無理由的差別對待都是平等,我們需要有正當理由和經(jīng)過考量的差別對待才有可能是符合平等的。在平等中,允許差別對待,但是我們審查差別對待是嚴格的,任何差別對待都是“可疑的”。在差別對待中,受損一方的利益必須經(jīng)過慎重的考量,只有當損害一方的利益時,獲得了更大的社會利益的情況下,此政策才符合平等。因為政策并沒有把受損正的地位放低、放不平等。此外,我們尚需證明差別對待合理性的目標必須是“適合”出臺該政策的機構。差別對待的措施也必須“適合”該目標。
我們古代就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之說,也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
并且,早在西漢時期的《禮記》一書中便有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說法。所謂刑不上大夫指的就是在當時對于不能對貴族適用肉刑,因為只是恥辱的象征。古時的周公誅管叔、蔡叔,厲王流放于澆,就是著名先例。到了漢文帝時期,文武百官如違犯法規(guī),朝堂之上仍難免遭受如同尋常百姓一樣的刑罰??紤]到這些受罰的高官的面子問題。當時的執(zhí)政、執(zhí)法官員提出,對高級官員施刑時要寬待一些。盡管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也有十分高明的做法。中國古代著名的法典《法經(jīng)》是這樣規(guī)定的:“博戲罰金三市,太子博戲則笞,笞不止則特笞,不止則更立,曰嬉禁”。平民要是賭博就處以罰金,但是罰金對于太子來說就是九牛一毛,既不能使他有所儆戒,也不會使他認識到賭博的危害,所以要對太子實行一些特別的處罰。中國古代的法律就是以這樣的方針來制定的,明顯突出這種不平等,但在實施上卻顯得公正。
法律是公正的化身,法律就象一個天平,對什么樣的糾紛都會給一個公正的說法。同樣,法律約束的對象應當是“人人”。如果有人不受法律約束,或者不受法律平等的保護,法律就會失去應有的尊嚴。
參考文獻
[1]葉孝信主編.中國法制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29.
[2]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中華書局,1981:201.
[3]祝賀.反思布朗案:基于2001年至2007年間的文獻[J].比較教育研究,2013(10).
[4]李曉兵.從“普萊西案”到“布朗案”——論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與受教育權平等保護的實現(xiàn)[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06).
[5]https://baike.baidu.com/item/五分之三妥協(xié)/14213828?fr=aladdin
作者簡介
賀小桐(1997.09.03—),性別:女;民族:回;籍貫:北京;學歷:大學本科;單位:北方工業(yè)大學文法學院;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