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君
【摘 要】目的:探討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期行婦科千金膠囊聯(lián)合替硝唑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為對象,依據隨機數字法分成兩組,各33例。觀察組行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行婦科千金膠囊聯(lián)合替硝唑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緩解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慢性盆腔炎臨床治療行婦科千金膠囊聯(lián)合替硝唑,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維持正常血液細胞指標,復發(fā)率低,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婦科千金膠囊;臨床癥狀
引言
婦科臨床中盆腔炎較為常見,臨床表現為單一或多個部位感染性炎癥,主要發(fā)生在生育期且性活躍的婦女群體。如果不能徹底治愈盆腔炎,當患者機體功能下降或抵抗力較弱時依然會發(fā)作,對婦女生殖健康產生影響,情況嚴重時直接阻礙生育。盆腔炎臨床治療主要為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替硝唑、頭孢類藥物等,但臨床治療存在患者耐藥性、藥物不良反應等。本文通過分析婦科千金膠囊聯(lián)合替硝唑治療慢性盆腔炎效果,現總結歸納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6例門診慢性盆腔炎患者,依據隨機數字法分成兩組,各33例?;颊呔浐舜殴舱窕駽T確診。
對照組患者情況:年齡25-47歲、平均年齡(35.23±5.45),病程0.5-4.5a、平均(2.38±0.81)a;觀察組患者情況:年齡25-48歲、平均年齡(35.13±5.35),病程0.5-4.2a、平均(2.32±0.78)a。
2組患者年齡、病程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替硝唑治療,選擇替硝唑氯化鈉注射液緩慢滴注的方法,1次/d、0.8g/次;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口服婦科千金膠囊,2 粒/次、3 次/d。
2組患者連續(xù)治療2周,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情況。
1.3 觀察指標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婦科檢查結果正常
有效:部分癥狀消失,婦科檢查結果好轉
無效:臨床癥狀未得到緩解,婦檢結果未轉變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選擇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分析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均數±標準差( )表示計量資料,結果檢驗采用t。率(%)表示計數資料并利用x?進行檢驗。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14d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16例痊愈、13例有效、4例無效,治療有效率為29例(87.88%);對照組患者7例痊愈、15例有效、11例無效,治療有效率22例(66.67%)。2組患者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低于對照組患者,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盆腔炎作為婦科常見病,由多種細菌感染造成單個或多組織炎性癥狀。隨著日常生活中不安全性行為增加,使得盆腔炎發(fā)病率逐漸增加,同時發(fā)病人群呈現出年強化趨勢。如果盆腔炎發(fā)病后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將逐漸轉為慢性盆腔炎,患者出現各類生殖系統(tǒng)疾病,并對患者生活與身心產生不利影響。臨床治療多選擇抗生素,但抗生素長期使用機體會出現抗藥性,并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尋求更加安全的治療方法具有現實意義。
替硝唑作為廣譜抗菌藥,表明抗菌效果顯著,特別是厭氧菌治療方面作用明顯,大部分患者不會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也是慢性盆腔炎治療的理想藥物;婦科千金膠囊作為中成藥,主要由千斤拔、金櫻根、穿心蓮等中藥,本身具有清熱祛濕、補血活血的作用。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29例(87.88%)與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22例(66.67%)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1(3.03%)低于對照組患者2(6.06%),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之,慢性盆腔炎臨床治療行婦科千金膠囊聯(lián)合替硝唑,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維持正常血液細胞指標,復發(fā)率低,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沈靜群.聯(lián)用鹽酸左氧氟沙星和替硝唑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效果研討[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8,16(12):174-175.
[2]張幼萍.婦炎舒膠囊聯(lián)合替硝唑治療慢性盆腔炎濕熱瘀結證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18,50(03):123-126.
[3]陳一帆.替硝唑聯(lián)合鹽酸左氧氟沙星對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治療價值[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17,24(0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