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瑩
摘要:中古文學批評發(fā)展到輿論派、著述派二者,到梁陳兩朝,輿論派、著述派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中古文學批評的成熟達到了新的高度。相較于著述派文學批評的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輿論派文學批評以口頭批評的形式獲得關注,在大眾群體中廣為流傳。《詩品》則是大眾派、口實派、輿論派文學批評的代表作。輿論派文學批評呈現(xiàn)出時效性、具體性、事件性、傳播性的特點,因而有著廣大的受眾面,得到當前作者、讀者大眾的認同。
關鍵詞:詩品;文學批評;輿論派
中古文論,按照學術體系來劃分,為大眾派與學院派;按照批評者心理來劃分,分為口實派與立言派;按照傳播方式來劃分,分為輿論派和著述派。劉勰的《文心雕龍》可為學院派、立言派、著述派文學批評(以下簡稱為著述派)的代表,而《詩品》則為大眾派、口實派、輿論派(以下簡稱為輿論派)的集大成者。文學批評的輿論派是以文學為話題的大眾批評或議論,包括文人間的相互評論和與自我評論。相較于著述派文學批評的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輿論派文學批評以口頭批評的形式獲得關注,在大眾群體中廣為流傳。
一、輿論派文學批評的特點
(一)時效性
《詩品》中輿論派文學批評的最大特點是注重當前文學創(chuàng)作,有時對剛剛創(chuàng)作出來征求意見的作品發(fā)表言論,或者共同討論作品。著述派文學批評對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并非直接關注,批評對象詳遠略近,如《文心雕龍》論文學史的篇目,尤其是《明詩》篇,就未提及齊代文學,其《時序》以“短筆敢陳”,也略過論述作者所處的齊代文學。而輿論派文學批評涉及的作家面很廣,尤其注重對當代大小作家的評論,批評對象詳近略遠。如《詩品》所論詩人共一百二十二位,提及近八十年時間里齊梁的就有三十六位,多于總人數(shù)的四分之一,切實對當前詩歌的創(chuàng)作,用典和音律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二)具體性
《詩品》中輿論派文學批評對詩人評價具體詳盡,頗有見解。如“上品”中第一篇“古詩”所載。他們認為,陸機所模仿的十四首,文辭溫和艷麗,情意悲哀深遠,使人心魄激動,可以說是一字千金。而《去者日以疏》等四十五首,雖然有很多哀怨之詞,風格雜亂,但《客從遠方來》、《橘柚垂華實》兩首精彩至極,結尾發(fā)出“雖然作者和時代已經隱沒滅絕,但清越的音調流傳久遠”的感嘆。在對“古詩”的源流追溯,內容思想和風格意趣都做了詳細敘述后,表達相關的評價和看法,而不單是簡單評論作家優(yōu)劣,而不知作家優(yōu)、劣在哪些方面。
當然,由于這些評判是大眾群體參與的,故而帶有一定的私人化、情感化和概括化。概念化的評判主要集中在列入“下品”的詩人,由于下品詩人特點突出而內涵意蘊不夠豐富,所以輿論派未對其源流做具體追溯,而是直接進行評價。而位居“上品”的詩人多有源流傾向,這里也能看出區(qū)分上、中、下三品的原因之一在于詩人內涵是否豐富。
(三)事件性
《詩品》中輿論派文學批評多伴隨情景故事,經常敘述與創(chuàng)作有關的情景故事的原因。在評述詩人的過程中,有時會穿插一些軼事佳話,很多地方都能與《世說新語》等六朝小說媲美。相較于著述派文學批評語言的嚴謹性,加入故事敘述的輿論派語言更富趣味性,如“齊光祿江淹”所載。江淹從宣城郡罷官,住宿在冶亭。夢中見一英俊男子,自稱是郭璞,對江淹說“我有筆在您那里很多年了,該把它還給我了。”江淹從懷中得到五色筆交給他,此后寫詩再也不能成句,因此世人傳言說江淹才華用盡了。江淹寫了《雜體三十首》,模仿從漢到宋三十位作家的詩,顯出各家的風格和長處,他的五言詩長于寫景而無靡靡之音。至于江郎才盡的說法,古直《詩品箋》引張溥的話道:“江文通遭梁武,年華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遠,而蒙譏才盡。世人無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竊笑后人矣?!睂嶋H上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故意說自己才盡,這種情況不被后人了解,沈約知道了一定會笑話,因為沈約就有這樣的經歷。雖然《詩品》中所選的說法未能真正揭示江淹創(chuàng)作才能衰退的原因,但寥寥數(shù)筆,卻使讀者興味頓生。這些文學故事增強了文學批評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擴大了受眾面,為普通讀者大眾所接受。
(四)傳播性
《詩品》中輿論派文學批評具有強大的力量,可以“抬高”或“打壓”某些作品,同時促進文學作品的傳播,于是當代作家極為看重這些評論褒貶,如“宋光祿大夫顏延之”所載。湯惠休評論謝靈運的詩如同芙蓉挺出于水面,顏延之的詩如同錯雜色彩的鏤刻金器。顏延之一生為之憤恨不快。作家重視批評家的言論,并將其意見自覺運用到后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
二、結語
由以上幾個方面特點,可知與論派文學批評有著廣大的受眾面,無論專業(yè)還是業(yè)余的作家、批評家,都是其受眾者,無論文學素質高低,也都可以是其受眾者,它是面向全社會的。大眾派、口實派、與論派文學批評的目標追求,就是希望掌控當前,掌控與論,得到當前作者、讀者大眾的認同,鐘嶸《詩品序》稱自己“詩評”愿望是在里巷之中流傳,人們談說取樂。輿論派代表作《詩品》也確實做到了這點。
參考文獻:
[1]胡大雷.《詩品》編纂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古直箋.曾旭整理集評詩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