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明
摘 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而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指的是師生之間在心里上相互理解,相互容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心靈溝通也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心靈交流與情感溝通的橋梁。
關鍵詞:溝通 學生 心靈
我們常說的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善于抓住對方心理,才是溝通的關鍵。作為教師,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每個學生都是一個藏著寶石需要我們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那么我們應怎樣進行溝通,才能走進學生心靈呢?[1]
一、全面深入了解學生,這是溝通學生心靈的前提
教師只有了解學生方能|深刻理解學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共鳴。教師要對了解學生的家庭、性格、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生活、學習習慣、性格特點、家庭教育等進行充分了解,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和存在的問題,做到有的放失。[2]
二、用真心換信任
溝通從心靈開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誠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教師要真心誠意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做到以情感人。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動人心者莫先乎情”,惟有熾熱的感情,才會使“快者掀髯,憤者扼腕,悲者掩泣,羨者神飛”。惟有真心才能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學生才能敞開心扉,將內心袒露無遺。因此,在談心時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態(tài)度誠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讓學生體會到你是一片誠心真心想幫他進步。
三、用愛心感化
師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除了母愛之外,世界上又一偉大的愛。首先、尊重是愛的前提。教師要給予學生機會,要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體諒他們的難處與苦衷,給他們適度的寬容與諒解,不說任何傷害他們自尊的話語。其次、要尊重學生的差異與潛能。由于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先天遺傳與后天環(huán)境都不同,他們在學校里的表現(xiàn)自然也會有很大的差異。為人師者應深切體會這一點,用心接納每一個孩子,不管他是聰明,駑鈍,乖巧或淘氣,他都是一個真真實實的個體,需要被接納,也唯有老師用心接納。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從學生的差異出發(fā),因勢利導,采取有針對性的做法,幫助學生健康成長。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鼓起自信的風帆,讓毎個學生都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四、平等對待
師生良好的溝通,必須平等。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因此我們就要把學生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學生有錯,加以正確的批評和引導,幫助學生改正錯誤,走入正途。教師自己有時難免有錯,要勇于自我批評,勇于向學生承認錯誤。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在老師以身作則的影響下,學生肯定會養(yǎng)成勇于承認錯誤的好習慣。教師要做到平等對待學生,就必須對學生一視同仁,不以學生的過失傷害學生的人格,不以學生的好壞成績而另眼看待學生,不以與家長關系的親疏遠近而區(qū)別對待學生。教師把愛心要撒向每一個學生,絕不能施給部分學生或個別學生。
五、注重贊美鼓勵
作為成長中的個體,學生身上的不良習慣和弱點是難免的,然而對于學生的各問題,當老師們感到束手無策時,往往會采用批評的方法,結果會適得其反。如果適時地采取贊美的方法,以平常心去看待他們的每一個長處,肯定他們的每一次進步,自然而然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每個閃光點,欣賞他們的價值,從而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作為教師要善于通過用語言、肢體、眼神、動作、表情等方式去鼓勵贊美學生,學生都會心情愉悅。孩子們認為會感受到老師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他,他們就會表現(xiàn)得更好,這種教育的手段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要學會與學生溝通,走進學生的心靈,就應具備進入學生心靈世界的本領,在學生的心靈世界中耕耘、播種、澆灌,讓他們的心靈綻放出真誠善良、美好光明、積極向上的花兒。只有讓教師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學生,欣賞學生,真情互動,才能使教育在學生的心底開花、發(fā)芽,結出累累碩果。
參考文獻
[1]張寶萍.班主任.2007年第5期.
[2]作者:教育星空教學工作室.溝通是走進學生心靈的鑰匙.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