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婷婷
21世紀是多元化的文化市場,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和教學思想均應做出創(chuàng)新的改變和調整,以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孩子們長期穩(wěn)定的進步。要想符合各項訴求,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應該合理把控好六個教學向度,以下為本次實踐研究的內容詳述:
從總體實踐角度分析,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很重要,只有圍繞六個向度并將小學生視為教學主體,循序漸進地進行拓展教學,才能更好更優(yōu)地促進學生群體發(fā)展、學校進步、社會進步。小學語文六個向度教學,涵蓋了兒童立場內容、成長邏輯內容、游戲精神內容、語文味道內容、視野拓展內容和奠基意義內容。
兒童立場
教育始發(fā)點、教育主題以及教育不斷向前發(fā)展的主要目標,就是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促進正向發(fā)展。小學語文實際是兒童語文,因為此階段學生年齡較小,心智尚未成熟,兒童立場具備多樣內涵,兒童流程主要分為尊重兒童和發(fā)現兒童兩種形式。
首先是尊重兒童,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兒童群體也是如此。因此,此種習慣就要從小培養(yǎng),學會自尊、自重、自愛和相互尊敬,這是小學生未來修養(yǎng)形成的關鍵。尊重兒童,教師就要從兒童角度去審視周圍的事物,站在兒童的立場思考問題。針對小學生群體內在學習心理,教師要加大重視力度和教育力度,觀察和分析學生們的興趣特點和相關愛好等,進行關懷式教育,促進學生思維和素質雙向提升;所謂發(fā)現兒童,就是給其一定空間,不能剪斷學生想象的翅膀,忽視學生們的課堂想象力和生活創(chuàng)造力,要注重關注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不只教會其書本知識。
成長邏輯
我們通常所說的成長,就是在學生逐漸走向成人過程中,剔除稚嫩心理使其走向成熟的一個過程。此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教師在注重此類現狀和問題的同時,還要究其根本。學生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錯誤,也會不斷地去嘗試錯誤的方法,最后體驗成功的感覺,只有經歷了錯誤才能成長,加深學生本身對生活的理解,使得人生素養(yǎng)不斷攀升。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成長需求進行教學設計,要去呵護學生、喚醒學生以及激勵學生,做到這三點務必具備三個要素:呵護是保護、喚醒是提升、激勵是厚積薄發(fā),在教學上教師應該跟隨兒童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在教學中酌情調節(jié)教學方案,促進學生綜合成長和發(fā)展。
游戲精神
小學生天性愛玩,游戲組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恰到好處。完善語文教學模式和體系,教師要適當地融入游戲精神要素,彰顯自由精神,小學生的世界里充滿著快樂和自由,通過組織游戲活動,學生才會更加容易接受和認可教師的教學,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會畏縮。
針對此,教師要適時引導,通過游戲鍛煉其自主能力以及敢于選擇和擔當的能力,通過活動階段充分展現自己,達成學生和學生、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共同成長。實際上,游戲就是為了解放天性,給予孩子愉悅的精神轉臺。小學生在教學中若保持高昂的學習精神與學習狀態(tài),熱情和好奇心將會被點燃,后續(xù)的學習必然事半功倍。
語文味道
語文味道,顧名思義,就是中華民族多年來的文化積累在語文教學中的合理融入。通過“語文味道”的課堂融入,學生對語文的情感就會被深度激發(fā)出來,從而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去品味生活,促使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感受和體驗詩詞文化,陶醉在語文的海洋之中。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語文本質的回歸。語言教學是關鍵性所在,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去理解語文語言,之后在此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不斷地感悟和積累去品味語文陣地。需要注意的是,語文教師要負起責任來,強化讀寫訓練教育力度,讓學生親自去接觸語言和感悟語言,借助生動的語言形式達成教學的情趣融入,提升課堂氣氛、助力學生成長。
視野拓展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育視野不能僅僅拘泥在課堂和教學內容之上,語文教師應該從生活中不斷地拓展語文學習空間,學會用語文眼光細心地觀察生活和體驗生活,借助文字形式來獲取相關信息,達到素養(yǎng)和素質提升的目的,實現學生方面的自我完善、自我進步以及自我發(fā)展。同時,語文教學還需要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去接納多樣化的語文文化和題材,從風格多變的文化知識內容上達到視野拓展的主要目標。
奠基意義
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小學階段是兒童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學好語文十分關鍵,而且這個階段也是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奠基階段。所謂奠基,即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同時,促進綜合素養(yǎng)高效、優(yōu)質形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教會學生辨別是非對錯,遇到問題要有自己的立場。另外,隨著當前學習難度的加大,學生學習壓力也不斷加重,教師要意識到不能只施加壓力,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語文、感受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知識的奠基固然重要,做人的奠基也很重要。
綜上所述,把握六個向度很關鍵,小學語文教師要負起責任來,關愛學生成長,從而更好更優(yōu)地提升學生知識存儲量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未來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