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文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chǔ),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chǔ)?!币虼?,閱讀教學就是一個例子,課堂上要求教師授課技藝精湛,精彩紛呈。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但是,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閱讀課不求一堂課處處生輝,但有那么一兩處亮點就可以讓閱讀教學增輝添色。在一次小學語文研討會上,筆者聽一教師執(zhí)教《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新課標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5課)時,其中一個片段的教學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留下了美麗的遺憾,其教學流程如下:
第一,教師先指導學生讀課文,再引導孩子找出描寫花美的句子。
第二,課件出示課文片段: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得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第三,學生快速、自由讀片段,圈出描寫花美的詞語,并說一說自己對詞語的理解。
讀完課文后,學生很快地從語段中找出了“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等詞語,說出了自己的理解,教師小結(jié)后準備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這時,忽然有一學生舉手,發(fā)表了不同的意見。他站起來說道:“我覺得‘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不但寫出了花的多,也寫出了花的美,還表現(xiàn)了作者愛花的思想感情。他不是掃一眼就走了,而是一處一處仔細地看。”孩子一說完,聽課者立刻報以熱烈的掌聲,肯定這個孩子思維的獨特。這本是課堂偶然生成的精彩,可惜教師卻忽略了對孩子發(fā)言的評價,只是簡單地表揚了孩子很會動腦筋。至于為什么也寫出了花美,就沒有詳細解釋了,精彩的瞬間如流星般只留下了一絲光亮就悄然而逝了。
這一出彩處如果“借題發(fā)揮”,精心點撥,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它將成為課堂上一個新的教學亮點,繼而將教學活動推向高潮,讓閱讀教學更精彩。筆者認為,其環(huán)節(jié)可以這樣設(shè)計:
第一,教師評價:你的思維真獨特,很會讀書。請同學們再認真想一想這兩個詞的意思,它除了表現(xiàn)作者愛花的思想感情以外,你從哪兒可以看出寫了花美呢?此處的“山陰道上”你知道具體指什么地方嗎?然后將問題解答權(quán)交給學生,引導學生繼續(xù)積極思考,教師借此空隙梳理解答思路。
第二,解釋“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的出處與意思。如果教師備課時認真鉆研了教材,應該知道此處的“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出自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王子敬云:“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接不暇?!鄙疥?,今指紹興南郊沿途一帶,這里以景物多而美著稱。因此,“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原指景物多而美,令人目不暇接,后用以比喻事物繁多,應付不及。
第三,引導想象:如果此時你就站在開滿花兒的山陰道上,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那么多的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態(tài),那是一種怎樣的景象?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看到的繁花似錦的畫面。
第四,小結(jié)抒情:這句話運用了比喻和引用的修辭手法,寫出了作者觀賞德國街邊花景的總感受,特別是這兩個詞語不僅表達了作者愛花之真切的思想感情,還寫出了德國街邊那奇麗的景色:花多而美,其贊美之情溢于形色。如果花不美,看花人怎么會應接不暇呢?其實它還包含著另一層意思,這景象令他想到了,祖國江南真正的山陰道上,那充滿野性美的、生機勃勃的繁花,思鄉(xiāng)愛國之情油然而生,身在異鄉(xiāng)的游子倍思鄉(xiāng)。
第五,讓我們一邊走進連綿不斷的花海里,一邊帶著這種情感用驚喜、贊美的語氣再一次深情地朗讀片段。
第六,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時,教師再作適當?shù)刂笇В鹤哌^/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語氣要讀得重一點 ,語調(diào)高昂,語速稍慢?!吧疥幍郎?,應接不暇” 讀得稍快,讀出驚喜、感嘆的語氣。整個自然段的朗讀要注意聲調(diào)的抑揚頓挫和情感的變化。
授課者當時為何沒借題發(fā)揮呢?估測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因為此內(nèi)容不是開始就預設(shè)的,而是授課時自然生成的。如果學生將話題扯得太寬泛,會浪費時間,影響課的進度;二是教師備課時沒仔細研究這兩個詞的出處和意思,自己也不知道這兩個詞是引用,沒有涉獵相關(guān)的知識,駕馭課堂的能力不強。對于學生還會提出哪些問題然后怎樣解答,教師心中無數(shù);三是對學生不了解,教師沒有與學生有過多的接觸,學生成績的好壞、表達能力的強弱,教師對此不清楚,又怎能掌控課堂,收放自如呢?當今多數(shù)課堂由于學生基礎(chǔ)知識、認知能力、生活積累的差別,不能達到“亮點”要求,孩子閱讀時許多時候都是照本宣科,囫圇吞棗。至于抓住文章的重點內(nèi)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弄清課文敘述的順序,抓住文中講述的事例,用心體會;抓住文章重點詞語、句子深入理解,體會人物的心靈,這些都是空話。他們讀書一般都是游離于文外,很難真切感悟和深刻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此時教師的評點及引導就不能忽略了。
閱讀教學教無定法,教師應授之以漁,讓學生欣賞教師精彩教學的同時學會閱讀,“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讓教學出彩處成為真正精彩的一筆,成為學生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