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珍云
一、合理分配學習小組是關鍵,提高小組合作學習質量
目前各學校的班級人數都偏多,針對這種情況,分組有利于學生的分工合作及互相幫助。但常會出現組里積極參加者,消極被動甚至偷懶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差異合理搭配,例如每組盡量做到:積極發(fā)言者、動手能力強者、收集信息能力強者互相分配使學生之間取長補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明確探究的目的,把握好探究的側重點
學生的探究性活動實際上包含了他們在學習生物學的系列的主體性活動,教師應積極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并將科學探究的內容標準盡可能滲透到各主題內容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探究的“度”,避免探究性學習變成一種形式。
有的探究活動是要求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探究的問題性質并不復雜,結論也容易獲得;有的需要通過實驗收集證據,重點在如何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上;有的重在設計合理的實驗裝置上;有的重在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能力上。
三、重視探究的過程,而不是結論。
教材中提供給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題目,其結論是早有的,既科學上已有定論的。之所以還要學生去探究、去發(fā)現,是想讓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在教學中要讓每一個學生有明確的探究目標、科學的活動程序,每一步驟都要到位。
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要求學生需要做觀察;需要提出一個有效而且有價值的問題;需要根據問題提出合理的假設;需要設計一套可操作性探究方案;需要根據實驗或調查來檢驗人們已知的東西,發(fā)現人們未知的東西;需要運用各種手段來收集、處理和分析數據、解讀多種信息;需要提出答案、解釋和預測;需要把探究結果告訴他人,并與他人進行交流。
教師面對突然而至的新教材,探究活動多,書本文字表達少,若想照本宣科已不可能。教師容易受舊教材教學觀念的影響,不知不覺中容易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從可靠的信息源和自己的觀察與調查中獲得信息,并利用信息來回答問題,從各種途徑去獲得數據來支持自己的想法或做法。探究性學習要特別重視探究的過程,而不是結論,探究活動課本沒有作詳細的規(guī)定,而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己去提問,去設計,去驗證,去假設,擴大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如何引導學生產生質疑、設計調查、搜集分析資料、處理數據、表達交流等。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分工合作,觀察和記錄、檢測和描述都要實事求是。結果交流時要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學會傾聽,鼓勵學生的新發(fā)現、新見解或提出新的探究問題,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于求得結論。
四、注意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探究興趣
許多學者認為探究是兒童的本能之一,在組織兒童學習的活動中,首先要注意激發(fā)和維持兒童的探究興趣,促使他們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料親自參與探究活動。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常常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欲望,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正是在不斷地發(fā)現問題,獨立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些教學情境,提出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問題來撥動學生的心弦,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
1.讓學生研究自己身邊的生物,提高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是興趣的驅使,使荷蘭的一名房屋管理員列文虎克發(fā)明了顯微鏡,從而洞開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門。新教材設置了許多身邊的生物讓學生去探究,從而激發(fā)學生極大的探究欲望。
2. 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應在教學中盡量維持他們對事物產生的興趣。如:探究生男生女的秘密,這個話題學生特別感興趣,這就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好奇心。又如模擬鑒定血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血型,有的同學知道自己的血型,有的人不知道,這就調起學生探究血型的欲望。
3. 注意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人們最初的科學印象和科學概念的形成,往往是通過了解和學習周圍的各種生物獲得的,對于少年兒童,生物學更有著其它學科無可比擬的吸引力,誘發(fā)學生對自然界發(fā)生好奇心和對科學產生興趣,產生探究欲望。
五、改變教學觀念,擺好師生的正確位置
新教材圖文并茂,而且設計了許多科學探究活動,科學探究活動的類型除了實驗外,還包括觀察與思考、探究、調查、資料分析、模擬制作、技能訓練、討論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旨在多方面提高學生探究的能力,打破了舊教材“植物學、動物學、人體解剖”的知識體系。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換掉一本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師觀念的轉變。
1.全程備課,準備充足的探究學習材料
要使探究活動真正落實,教師必須對教材全程備課,對整個學期的探究活動做到心中有數。
2.改變在學生面前的地位
以往教師總把學生看成一杯“白開水”,由教師單獨進行調味,按教師的意愿把學生教的“有棱有角”,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天性被壓制。新課程倡導的探究性學習,則是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在活動中學,在做中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真實地發(fā)表自己的想法,積極思考;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學生“正確”的結果,不要包辦代替,改變過去那種“目中無人”,視學生為“容器”的教學方法。
3.師生共同準備資料,收集相關信息
為了使新課程的生物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要求學生學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學會運用各種手段來收集、處理和分析數據,教師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強調學生獲取信息,判斷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學生改變過去等著做實驗,聽講解的傳統(tǒng)學法,教師也應改變一切包辦,唯恐學生不會做,不懂做、做不好的想法。布置學生準備實驗素材,收集信息資料的同時,教師也應準備充足的材料,共同收集信息,避免走向一切交給學生的另一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