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珍
摘要:《婚姻法》確定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這是婚姻家庭制度立法上的一項重要突破。然而作為一項新的制度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本文通過對離婚損害賠償相關的問題的介紹,分析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離婚損害賠償;權利主體;第三者;侵權責任
隨著如今社會多元化,社會關系越來越復雜,進一步研究和完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顯得很有必要。本文就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完善及實踐現狀做一些探討,為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婚姻家庭制度而努力。
一、我國離婚損害賠償的法律性質
關于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性質,有兩種學說。違約責任說直觀地表現出該理論建立在契約之上,其前提即為婚姻契約論,認為妻子一方違反了婚姻契約義務而使另一方受到損害時,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并對違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損害予以賠償。侵權責任說則是以配偶權為基礎,侵權責任說認為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法律依據是侵權。侵犯配偶權的行為實屬侵權行為,基于該行為離婚的應該予以賠償。
而就我國現狀和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環(huán)境來看,侵權責任說更能反映我國離婚損害賠償的性質。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明:第一,就離婚損害賠償范圍,其應屬于侵權責任。離婚損害賠償既包括因身體遭受侵害時賠償的財產損失,也包括因此而產生的精神賠償。第二,就婚姻關系的解除原因,離婚損害賠償責任是配偶一方的特定行為侵犯了受法律所保護的另一方配偶的合法權益產生的賠償責任,不是違反契約義務的違約責任。第三,從我國婚姻立法本身來看,我國的立法者還是支持離婚損害賠償侵權責任說這一觀點的。
二、離婚損害賠償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
(一)離婚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
《婚姻法》中的第46條的規(guī)定,婚姻中無過錯方是離婚損害請求權的唯一權利主體。這一規(guī)定容易產生爭議,即“過錯方”和“無過錯方”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只有過錯的多少與大小。第46條的(3)、(4)項中規(guī)定的情形,家庭成員不僅包括夫妻雙方,還包括父母,子女等。有學者提出,對于離婚損害賠償所訴之主體,不應只限于夫妻雙方,對于家庭內部受到損害的人員都有權提起訴訟。
(二)離婚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
《婚姻法》第46條僅僅指出了婚姻中的無過錯方可以提起離婚損害賠償,但并沒有規(guī)定義務主體的范圍?!暗谌摺鼻趾Ψ蚱拗覍嶊P系,其行為本質上侵害合法配偶權,應承擔離婚損害賠償責任。第三者的行為完全符合過錯侵權賠償的法律要件,可以認定第三者的行為構成侵權,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三)立法建議
依照前文所訴,目前我國對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主體認定和規(guī)定可以看出,目前將權利主體限定為夫妻雙方無過錯一方的規(guī)定過于狹隘,顯得不夠合理,不符合現實狀況,需要填補其空白之處。第一,婚姻家庭關系中除了夫妻雙方以外的成員也應該包含在權利主體之內。第二,將破壞婚姻家庭關系的第三者列入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規(guī)定受害的配偶一方可以向第三者提起要求賠償之訴。
三、離婚損害賠償的范圍
從《婚姻法》的規(guī)定來看,僅有重婚等四種違法行為方可以引起賠償責任,適用范圍無疑較窄,在現代的婚姻關系生活中,導致夫妻雙方感情破裂,不僅限于現行婚姻法所規(guī)定的四種情形。由于法定形過少,并不能夠全面體現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本意,以至于請求救濟的當事人救濟成功的概率并不太高。
立法建議:在此問題上,我認為可以以立法形式規(guī)定,只要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配偶一方實施了侵害配偶另一方的合法權益,造成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并且導致婚姻關系破裂的都可以請求損害賠償。在法律規(guī)范立法技術上可以采取列舉式和概括式相結合。
四、離婚損害賠償舉證規(guī)則
在民事訴訟中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然而在離婚損害賠償的案件中,普遍存在當事人對自己提的主張沒有充分的證據而導致訴訟失敗。在重婚及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作為法定事由請求賠償時,其舉證將面臨困難。這就導致無過錯方承擔的舉證責任過嚴苛,不利于婚姻受害方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實現。
立法建議:綜上所述,首先,立法賦予了受害方當事人過于嚴苛的舉證責任,所以,若想真正發(fā)揮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作用,就應當放寬無過錯方的舉證責任。其次,在離婚損害賠償的案件中,舉證責任上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將舉證責任給加害人另一方,由此來減輕無過錯人的舉證責任。
【參考文獻】
[1]張迎秀.完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思考[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3).
[2]王歌雅,賀軼文.離婚損害賠償的倫理內涵與制度完善[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3]代貞奎,樊仕瓊.婚內私生他人子女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J].人民司法,2012(14).
[4]王澤鑒.人格權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