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遵兵
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現(xiàn)就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結合本人幾十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要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張揚個性、和諧發(fā)展
受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和陳舊觀念影響,不少語文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片面追求教學結果的“正確性”,教學活動只是教師針對“正確答案”預設、導演的“教案劇”,種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活動流于形式,教師活動代替了學生的學習、領悟過程,學生仍是不幸的“容器”。
在新課程推進數(shù)年的今天依然出現(xiàn)這種狀況,究其原因,個人認為主要在于教師自身專業(yè)理論缺失,對課程目標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和把握,專業(yè)技能落后,以致于將教學活動扭曲為對學生深深的束縛,使學生喪失了在學習活動中體驗生活、陶冶情操的寶貴機會。
二、要善于發(fā)掘、整合利用課程資源
由于條件限制,農村語文教師往往很難獲取豐富而又貼近教學實際的課程資源。此外,由于農村家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長期在外務工等原因也使得家庭教育資源難以利用。長期以來,教師已習慣于將教科書當做唯一的課程資源,并已習慣于“教教材”的教學模式,只顧及單一的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而新課程改革理念強調了“用教材教”,教材變得“廣”、“精”、“活”,又有一些教師盲目拓展教學內容,不善于整合利用現(xiàn)有課程資源??v觀之,不少教師對新教材在學生能力培養(yǎng)目標、教學空間創(chuàng)造拓展、知識編排的更新等意圖缺乏理解,難以把握和利用現(xiàn)行教材,無法合理發(fā)掘、整合利用課程資源,從而造成了無效或低效教學。
針對這種不利局面,我們可從以下方面尋求突破:
首先,教師要加強學習,讀透教材、把握教材、活用教材。教師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分析每一章、每一課教材中有哪些新的知識點,弄清舊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內部聯(lián)系,弄清教材的編排意圖,理解教材在素材選擇、組織學習活動等方面所作的精心考慮,從而確定從學習起點到終點目標的學習順序;搞清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教學使學生將知識真正內化并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其次,教師要充分關注到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學習經(jīng)驗,關注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把教材、教學與學生、學校、家庭、社會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分析和挖掘在學生生活中與教材相關的那些潛在的知識、學生易產生疑問的內容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分析教材知識在生活、生產、科學技術中的實際應用。如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方面,教師可以聯(lián)系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悠久的歷史文化、具有特色的民俗習慣及傳奇式的故事寓言等多樣的資源來幫助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享受學習過程,陶冶學生情操。
再次,教師要因地制宜地發(fā)掘課程資源,拓展教學內容,無論以何種形式發(fā)掘、整合利用課程資源,只要能為鍛煉學生多方面能力、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服務,都是切實可行的。
總之,教師要根據(jù)新課標及教材的要求,依據(jù)客觀的現(xiàn)實條件,選擇合理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景,把自己和學生都當作“活”教材,即使師生之間的友好互動與合作交往也可當作教材的一部分,從而更有效地開展教學。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掌握與理解,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并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
三、要向課堂教學時間要效益
每當聽到同事抱怨教學時間不夠、任務過重,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完成預定教學任務,嚴重影響教育教學工作進程,就會讓我想起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員的意見中提到“時間最大糜費的中央是在課堂上”。如果我們能在課堂上力爭用足用好每一分鐘,最大限制地發(fā)揮其教學功用,就相當于延伸了教學時間,擴展了教學容量,也防止了課堂密度缺乏的弊端。就此,個人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解決問題。
1.根據(jù)教育心理學知識架構課堂教學。
(1)學習掌握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和學習能力的生理周期變化,采取一定措施合理設計和組合教學時間。如每天學習能力最強的上午第二、三節(jié)課,較差的時間是下午第一節(jié)課;周一、二效率較高,周三開始下降等。教師可以通過合理搭配勞逸時間來提高教學效率。
(2)在課前做好一節(jié)課的整體時間分配工作。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能力基礎等實際情況合理分配時間,要根據(jù)學生在不同時段的心理效應把握學生學習的最佳時域,在最佳時間內完成主要任務,解決關鍵問題。如據(jù)心理學家研究,一節(jié)課中學生思維的最佳時間是上課后的第5至20分鐘,這一時段教師就應該充分調動學生思維,進行新課學習。
2.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教學時間流失。
(1)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
首先要充分備課。教師在課前要根據(jù)課標要求深化、細致地研討教材,把教材中包括著的智力、非智力要素充分發(fā)掘、應用起來,去粗取精,化繁為簡;對教法要適當擇取,防止復雜重復,拖泥帶水,能“一針見血”的就不要“繞圈子”,需要巧妙引導的也不能“一刀切”。
(2)恰當提問。
教學中要抓住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中心詞匯、語句,避免那種“釣魚式”的復雜串講,增加有效提問。如教《麻雀》一課時,我就向學生設置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獵狗是一種兇猛的植物,麻雀是一種弱小的鳥,假設有一只麻雀和獵狗展開格斗,那誰會打敗誰呢?”學生們眾口一詞地回答道:“是獵狗打敗麻雀?!贝藭r,我就單刀直入地說:“不是!你們想知道麻雀用的是什么方法嗎?”學生們頓時流露出驚訝、迷惑和急切的神態(tài),接下來,學生們聚精會神地一口氣讀完課文,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原來老麻雀是靠自己的勇氣打敗了獵狗。這就恰恰表現(xiàn)了合理的教學手腕的作用。假如我還是自始自終地給學生們講,而不是抓住效果的切入點來激起他們的興趣,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那么教學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
3.力求言語精煉。
精煉的教學語文指向明確,有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能有效地避免了教學時間的浪費。因此,教師要留意導課、啟示、過渡、小結中的言語精煉。如要戒除“教學口頭禪”,曾聽一名教師上課時幾近每兩句話中便有一個“啊”,一堂課下來說了幾十個“那么”,教學時間的浪費不言自明;還要避免重復地強調和使用指責言詞,這樣只能浪費課堂教學時間,影響課堂和諧氣氛的形成,不利于增進師生情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我們農村教師只要能及時轉變觀念,以敏銳的目光去發(fā)現(xiàn)與教育教學改革息息相關的種種問題,并樂于研究、解決它們,就一定能沖開農村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種種阻礙,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效率,推進基礎教育發(fā)展。
(作者單位:四川省平昌縣土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