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霸府行臺首長是強臣,一般都有錄尚書事(或兼錄尚書事、兼尚書令)、侍中、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或都督某道諸軍事)等職任,有太師之封、爵為王等;子女超封,心腹皆登顯要。
關鍵詞:北魏;霸府行臺;首長;特征
行臺,即行尚書臺。霸府行臺,是由控制朝政的強臣組建的行臺。霸府行臺實際上是不受皇權約束、駕凌于皇權之上的,是為強臣控制政權服務的。北魏霸府行臺從孝莊帝建義元年(528年)爾朱榮擔任北道大行臺開始,先后經歷了爾朱仲遠、爾朱兆、爾朱天光等爾朱氏霸府行臺,高歡霸府行臺和宇文泰霸府行臺。下面討論一下這些論霸府行臺首長的特征
霸府行臺首長,史書稱大行臺,都是強臣,雖處外藩,或遙制朝政,或專恣一方,立君廢主易于弈棋,慶賞威刑咸出于己,實際上已非復人臣之分了;因此,無論是官爵還是封賞都非同一般。
在拜官上,霸府行臺首長已經不是單純的行臺官員,他們一身數(shù)任。爾朱榮任大行臺時,先后官拜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領軍將軍、錄尚書事,大丞相等。前廢帝立后,爾朱兆為大行臺時,官拜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領軍將軍、兼錄尚書事等;天光任大行臺時,相繼任職有使持節(jié)、都督二雍二岐諸軍事、侍中、大將軍、兼尚書令等;仲遠為霸府行臺時,先后拜官有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東道諸軍事、兼尚書令、大將軍等。后廢帝立,高歡為大行臺時也官拜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錄尚書事等,孝武帝繼位又得受大丞相。孝武帝西遷之后,宇文泰以大行臺身份所任職也有侍中、大將軍、兼尚書令、大丞相等。通過以上羅列,我們可以看出,霸府行臺首長一般有錄尚書事(或兼錄尚書事、兼尚書令)、侍中、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或都督某道諸軍事)等職任。
北魏之時,門下之職極重,“參決軍國大政,萬機之事,無不予焉”[1],長官為侍中。特別是宣武之后,由于侍中出入機要,參論國政,控制著出納詔命之權,執(zhí)政者必兼侍中之職;霸府行臺首長兼侍中之任,實際上反映了他作為執(zhí)政者的特性。而錄尚書事(或兼尚書事、兼尚書令)等封職又反映了霸府行臺首長作為宰相的特性。孝文帝之后,北魏尚書省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機構,“尚書省長官是當然宰相”[2]。任行臺出使時,都兼尚書省職官銜,以便于代行中央職權。但在霸府行臺出現(xiàn)前,只有尚書令以本官為行臺時,才帶尚書令之職,如正光四年,尚書令李崇追討阿那瑰時,即是帶尚書令之職為行臺的;蕭寶夤在以關西行臺抗擊莫折念生的過程中,雖然被晉封過尚書令之職,不過是朝廷出于鎮(zhèn)壓農民起義的考慮,對他實行的籠絡,是一個特例;其他行臺首長所兼尚書省職,一般不超過尚書仆射,以利于中央控制。直到權臣以行臺出居外藩時,才有兼尚書令、兼錄尚書事或錄尚書事的職任,因此,兼尚書令、兼錄尚書事或錄尚書事也就成為霸府行臺首長的一個顯著特征。有了尚書令之銜,雖然是兼職,對于霸府行臺首長來說,就更能名正言順地干預和操持全國政務。至于錄尚書事,自魏晉以后,本是公卿權重者為之,其地位權力更在尚書令、仆之上,不常設。無論是兼還是實授,給霸府行臺首長此銜,本身也是對其權力和實力一種無可奈何的承認。當然,這種無可奈何也表現(xiàn)在對其軍權的確認上。自爾朱榮入洛直到魏分東西,北魏政權基本是靠私人武裝來維系,軍隊主要掌握在霸府行臺首長手中;一旦控制了中央政權,霸府行臺首長也就成了事實上的國家最高軍事統(tǒng)帥。給其都督中外諸軍事之職,即是對這種事實的確認(個別霸府行臺受任都督某道諸軍事,實際上是對他專恣一方的認可,這與其當時權力分配有關,這個內容后面將有詳細的探討)。至于大將軍,自漢武帝以后,均為專擅朝權者的任職;而丞相,自魏晉之后也是用以配權臣的,得任丞相者,再往前進一步就是登極稱帝了。有的霸府行臺首長得任大將軍、大丞相或丞相之職,就充分的反映了霸府行臺首長駕凌于皇權之上的特點。正是因為到了這種地步,爾朱榮甚至還向孝莊帝強討對篡位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的九錫之封。
在這種情況下,霸府行臺首長得到的自然也就不是一般人臣的封賞。爾朱榮、高歡等為霸府行臺時,均有太師之封。太師為三師之一;三師是“擬古上公,非勛德崇者不居”[3]。在太和官制中,太師又位三師之上,給他們以太師的加官就進一步確認了他們的崇隆。在爵位上,除宇文泰是略陽郡公外,其余均為王。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進行爵位制改革時就規(guī)定,異姓為王,皆降為公,此后,北魏基本沒有異姓封王;霸府行臺首長以異姓封王打破了這種陳制。當然,在封賞他們的過程中,打破陳制的也非僅此一件。在爵位制改革中,孝文帝推行了實封,但食邑數(shù)只是在數(shù)百和數(shù)千戶之間波動,霸府行臺出現(xiàn)之后,食邑數(shù)急劇增加;高歡的封邑達到十五萬戶;爾朱榮的封邑甚至達到二十萬戶,以至孝莊帝將其封邑合在一起,以爾朱榮的爵號命名為太原國。孝文帝爵位制改革中還規(guī)定,勛官子孫只能世襲爵位;而皇帝在封賜霸府行臺首長時,有的還被賞以世襲職官;例如,爾朱兆被封世襲并州刺史(爾朱榮為霸府行臺時,元天穆就因為為爾朱榮心腹的緣故,率先打破了此常規(guī),被封為世襲并州刺史),高歡被封世襲定州刺史。為了顯示爾朱榮的軍事地位,孝莊帝還特在丞相之上設一個柱國大將軍封給他;并且出現(xiàn)了大將軍與太尉、丞相與司徒并置的情況。同時,迫于他們在人臣之上的地位,皇帝還給他們如爾朱兆等領左右的權利、如爾朱榮等加前后部羽葆鼓吹的排場。此外,對霸府行臺首長的隆賞還表現(xiàn)在皇帝對其子女與下屬的厚賜與超封上。成為霸府行臺后,爾朱榮、爾朱兆、高歡女兒均成為皇后;爾朱榮的兒子們最大的沒有超過十四歲,但都封公封王;高歡長子高澄十二歲,就加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并娶孝靜帝妹等。跟隨霸府行臺首長起家的親信僚屬也多任顯要,得到的封賞也極隆厚。爾朱榮奉立孝莊帝后,在京文武最多不過賞加三階,從榮將士,卻普加五階;回晉陽之前,其心腹又悉為朝廷要官。
當然,由于爵位高、加官多,霸府行臺首長至少有兩個以上的開府,宇文泰任霸府行臺時以周惠達為大行臺尚書和大將軍府司馬就是明證。其中霸府行臺就是行臺首長的行臺開府,主要幫助首長處理軍政事務,在霸府行臺首長的開府中最能體現(xiàn)“霸府”性質。
參考文獻
[1]韋慶遠等.《中國政治制度史》第1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143.
[2] ??偙?《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第1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230。
[3](唐)魏征等.《隋書》第1版[M].北京:中華書局,1973:751.
作者簡介:
金前文(1971—),男,湖北鄂州人,博士,湖北工業(yè)大學語言文化傳播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唐前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