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妮 曹曉麗 雷翔宇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及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翻轉課堂正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現(xiàn)代教學當中。筆者作為一個局外觀察者,發(fā)現(xiàn)陜西省大學階段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主要有“舊瓶裝新水”、“蜻蜓點水式”及“百家爭鳴式”三種,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反思。
1 導言
近年來在教育教學改革以及課程改革的社會大背景下,“翻轉課堂”(Flipping Classroom,或譯作“顛倒課堂”)越來越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熱點。2012年翻轉課堂進入中國后,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翻轉課堂正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現(xiàn)代教學當中,這種教學模式的發(fā)展給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思路。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不再被動地坐在課堂上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尋找和建構知識。筆者觀察到在大學的翻轉課堂中主要有三種教學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大學實行翻轉課堂應該反思的幾個方面。
2 大學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中小學教育階段的實施中有不少優(yōu)點,它為學生提供了主動探究和合作討論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主體性突出,獲得感更多,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思辨、創(chuàng)新等綜合能力。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由一個講授者變?yōu)橐粋€引導者、策劃者、組織協(xié)調者、答疑者或者說陪伴者的身份參與課堂。這種角色的變化對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要求更高,不僅包括知識的廣博度,還有課堂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臨時應變能力等。
然而大學階段的翻轉課堂,我們國家還在積極嘗試中,在此過程中有一些積極的現(xiàn)象,如大學教師積極參與慕課、微課及翻轉課堂的競賽和觀摩活動,但也有不足之處。2017年陜西省在SF大學舉辦了一次翻轉課堂的全省觀摩課,作為一名參與旁聽的教師,我觀察到主要有以下三種教學模式:
2.1“舊瓶裝新水”式
一些大學教師在授課中采用課堂提問,學生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完成課程內容。課堂上呈現(xiàn)的是在一至兩小節(jié)課中個別學生占用較長時間來回答或者配合教師完成了教學內容,并未體現(xiàn),或只體現(xiàn)個別學生間的合作,沒有探討與研究解決問題環(huán)節(jié)。因此,本質上還是舊式的教學模式。
2.2“蜻蜓點水”式
一節(jié)課四五十分鐘里,不同組別的學生講授了40分鐘,教師最多五分鐘的講授時間。教師用兩分鐘時間簡要講述課程的背景和課程內容,中間都是學生在講,最后幾分鐘教師進行簡要總結和升華。全過程實際是少數(shù)學生在黑板上講,其他學生在下面聽,在必要的情境下附和幾聲。教師的表現(xiàn)就像蜻蜓一樣,在水面上一劃而過淺嘗輒止。
2.3“百家爭鳴”式
全班分為六至十個小組,圍繞一節(jié)課的核心內容,不同的小組觀點不一,相互辯論,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參與啟發(fā)、引導和辯論。教師和所有學生都參與了課堂,教師在學生發(fā)表看法、觀點過程中對學生引導,通過核心概念及難點的辨析,深化認識和理解。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高,不僅是知識深厚讀廣博度,還包括課堂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
3 大學翻轉課堂模式反思
3.1翻轉的實質
翻轉不是簡單模仿技術上或操作流程上的一些東西。對翻轉課堂來說,知識傳授是學生在課后自學完成,而知識的內化是在課堂上通過與教師、同學的合作互助完成,這與傳統(tǒng)教學過程正好顛倒,因此叫翻轉。這種翻轉的實質是把知識的內化,問題的研究、探索與創(chuàng)新放在課堂上,可以說這是翻轉課堂的靈魂。伴隨著這種翻轉,教師、學生的角色與互動方式發(fā)生了轉變,同時課堂時間,乃至空間也重新分配了。
因此,教師不了解乃至不夠深刻理解“翻轉課堂”的實質,翻轉就是華麗的作秀和表演。我們不是為了翻轉而翻轉,翻轉只是手段,知識的內化才是實質。只有搞清楚這些,教師才會對翻轉課堂的內容篩選,教學構思做準備與編排,才會杜絕簡單的形式新穎的模仿與表演,避免完任務式的消極懈怠行為。
3.2 教育階段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2012年初已經(jīng)有2個國家20個州30多個城市在開展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實驗。在美國,翻轉課堂受到很多學校的歡迎,但實施主要集中在中小學。從學習階段角度講,中小學和大學階段,學習的知識內容與層次、目標要求等大相徑庭,因此在大學實施翻轉課堂不是隨隨便便的拿來主義,如何改革和靈活變通使其與大學學習階段相適應非常重要。因此,翻轉課堂在大學階段的適用性問題值得探究和反思。
3.3 學科的適用性
目前,國外開展翻轉課堂教學試驗的學科多為理科類課程。以美國為例,翻轉課堂的教學科目主要為數(shù)學、科學等理科課程。理科的教學內容主要講授概念、公式、例題或實驗,其知識和特點便于翻轉課堂的實施。而在文科類課程中,如政治、歷史、語文等人文類課程,在授課中涉及多學科的內容,實施翻轉課堂有一定難度(張金磊、王穎、張寶輝,2012)。
那么,如何在文科類課程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模式?這是對文科教師的一個重大挑戰(zhàn)。大學文科教師不僅要知識淵博,較高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而且要有精湛的PPT、錄像等教學資料的輔助??傊?,不同的專業(yè)課程需要不同的教學模式,即使同樣的課程不同的章節(jié)也需要不同的講授方法,所以盲目采用翻轉課堂,有東施效顰之嫌。
3.4 課堂人數(shù)
多少人的課堂,實行翻轉課堂效果比較好,課堂人數(shù)的控制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生人數(shù)增加,大班實行翻轉課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教師也難以組織和協(xié)調,只能調動少數(shù)學生的積極性,效果不佳。
總之,大學實施翻轉課堂,客觀上需要硬件支持,包括資金及配套設施,學校的時間安排等;主觀上考驗教師對翻轉課堂模式實質的認知、理解及綜合素質,還包括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