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志
摘要:責任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學校教育要關注責任教育,而歷史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的有效途徑之一,歷史教師則應勇敢擔負起這一責任。
關鍵詞:歷史;教學;責任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2-0197-01
作為學?;鶎庸芾碚叩囊粏T,幾年來,我一直在德育工作中落實對學生的責任教育,這也逐漸的影響了我的教學。使我發(fā)現(xiàn),歷史教學除了教給學生書本上的知識之外,還是培養(yǎng)學生責任心、責任感、責任意識的最好的載體。
1.讓歷史教學引導學生的責任擔當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我國經(jīng)濟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時期,我們在感受經(jīng)濟發(fā)展帶給人們幸福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思想觀念的劇烈沖擊,社會公德意識淡薄、忽視集體利益、缺乏社會責任感等消極落后的思想觀念已嚴重的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被一點一點的蠶食,部分學生中存在:遇事只求自己合適,很少考慮到他人和集體,對父母長輩沒有禮貌、對同學沒有熱情、對班級集體漠不關心,遇事以我為中心等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作為歷史教師,自當立足歷史這一學科優(yōu)勢,在教學中利用詳實的史料,先進的人物,感人的事跡,來傳遞正能量,來引導學生勇敢的擔負起歷史賦予的責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如何做成事,就要心中有責任。
2.讓歷史教學成為培養(yǎng)學生責任行為的高效課堂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歷史改變不了過去,但精通歷史卻可以引領自己的未來。學好歷史,就等于對自己的未來負責?!?/p>
每當鈴聲響起,面對仍沒準備好上課的同學,可以會告訴大家,鈴響聲起,老師的責任是做好授課準備;那同學們的責任是什么呢?學生們自然會回答做好上課準備,幾次下來,他們便會養(yǎng)成課前提前候課行為。上課過程中,如遇到學生開小差,睡覺、擺弄東西、走神等問題,教師可以會適時提醒學生,作為老師的責任是認真講課、組織教學,那學生的責任是什么?學生們自然而然會回答認真聽課,老師可以再加上一句積極參與、動腦思考等等。課后學生沒有很好完成作業(yè),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應要求學生對自己負起責任,挽回沒有完成作業(yè)的損失。其實,每一位學生都不希望被扣上不負責任的帽子,哪怕是班級最懶散的學生也不例外。每一位學生都擁有責任潛意識,只不過需要教師去尊重,去發(fā)掘,去培養(yǎng),去引導。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的通過有效引導來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行為。
3.讓歷史教學內(nèi)容學成為喚醒學生責任意識的主要載體
3.1 傳統(tǒng)文化是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的源泉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高尚的責任精神,在講授中國古代史時,可以以古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來感染學生。春秋時期,孔子55歲開始周游列國14載,用自己所掌握的學問、知識積極主動的去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向后人展示了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西漢帝國雙壁之一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唐朝大詩人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南宋大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朝戚繼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末清初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這些人的言行,無不告示后人,“人生在世,應有家國情懷,要有責任意識”。以歷史教學為載體,在學到相關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就用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史實,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一句句并不陌生的名言,讓學生自然而然去領悟那就是一種社會責任、就是一種歷史使命,引起學生共鳴的同時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
3.2 讓近代文內(nèi)容成為激發(fā)學生責任意識的動力
中國近代史對于國人來講是屈辱的痛,但也促使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講授中國近代史時,通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歷史,可向學生展示在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為了完成民族獨立的歷史使命,英勇的中華兒女不畏強敵,前赴后繼,肩負起反對外來侵略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重任。如清末力主禁煙運動的林則徐,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把個人的生死禍福置之度外,做到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鴉片戰(zhàn)爭中關天培、陳化成、裕謙、海齡等將士,為抵御外侮壯烈犧牲;甲午戰(zhàn)爭中的鄧世昌、林永生等誓死抗擊倭寇捍衛(wèi)海疆;在抗日戰(zhàn)爭中,楊靖宇、左權、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等抗日將領,“狼牙山五壯士”“出川抗戰(zhàn)八百走一人還”的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和人民群眾,更是以血肉之軀筑起了捍衛(wèi)祖國的鋼鐵長城。從1840年至新中國成立的100年間,為抵御外辱,無數(shù)中華兒女用氣吞山河的氣概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這就是社會責任感在民族生死危亡關頭的總迸發(fā)。盡管世事變化,但是學生一定能夠懂得,不變的是一種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
3.3 立足當下培養(yǎng)學生為民族之騰飛而發(fā)奮向上的責任意識
新中國60多年翻天覆地的變化,之所以從一窮二白到繁榮富強,除了黨的正確領導外,還有無數(shù)個焦裕祿式的干部、雷鋒式的戰(zhàn)士、王進喜式的工人、張莉麗式的教師、袁隆平式的科學家等各行各業(yè)優(yōu)秀華夏兒女勇?lián)熑巍⑴ζ床慕Y果。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承擔起歷史賦予的重任,通過歷史教學,讓學生學會關心國家、關心社會、關心全人類,從更寬闊的視野、更高的境界,理解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教育學生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繼承和發(fā)揚先輩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讓學生明白,自己就是祖國的未來,家國的希望。時時處外鼓勵他們立足當下,對自己負責全面發(fā)展,對他人負責協(xié)作提高,對集體負責任勞任怨,對社會負責做好準備。
4.傳道者本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勵,就愈會發(fā)出強烈的光輝。責任心的培養(yǎng)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講一兩節(jié)歷史課、介紹一兩位歷史人物、進行一兩次簡單說教就能夠實現(xiàn)。作為傳道者本身的教師要處處做到嚴格自律、敢于擔當、勇于負責。時刻要以身示范;教學中,始終抱著一顆責任之心、積極的態(tài)度,創(chuàng)設情境與學生進行真情交流、不厭其煩、耐心指導;生活中,以關心愛護同學的行為,感染學生同樣的關心愛護他人。
祖國正處在歷史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歷史教師唯有肩負責任,戮力前行才能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真正價值,才能為祖國培養(yǎng)合格人才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礎。
參考文獻:
[1]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J].徐曉明.中國教師.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