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百煉
摘要:隨著使用手機的逐步智能化,青少年手機依賴癥的出現(xiàn)也越來越多,危害很大,造成青少年手機依賴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這就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這樣才能積極有效地防治青少年手機依賴。
關鍵詞:青少年;手機依賴;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D66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2-0293-01
青少年處在青春期,生理上是個體身體發(fā)育的鼎盛時期,心理上則發(fā)展相對緩慢,處于自我同一性整合時期,從幼稚向成熟過渡。心理生理發(fā)展的不同步,使青少年呈現(xiàn)種種特殊的矛盾和表現(xiàn),經(jīng)歷種種心理危機,特別容易出現(xiàn)心理行為問題。他們要求獨立,標榜個性,豐富的內心需要釋放,而手機具有便攜性、即時性、隱秘性、美觀性及強大的多種功能,同時是一種外化的成熟象征,使用手機有助于其在同齡群體中獲得地位和認同,手機理所當然地成為青少年的寵兒。
手機依賴癥又稱手機成癮,一般指個體因為反復過度使用手機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表現(xiàn)為認知、行為和生理癥狀群,導致其生理、心理、社會功能明顯受損。最明顯的特征是明知道這種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但難以自拔,減少或停止使用手機時出現(xiàn)戒斷反應。
1.青少年手機依賴癥的常見癥狀
手機最初問世是用來加強人們彼此之間聯(lián)絡的,但隨著手機逐步智能化,人們對智能機越來越依賴,在社會中也就應運而生一直新型心理疾病,那就是手機依賴癥。尤其是青年白領女性、業(yè)務擔子重的中年男人和青少年學生這三類人尤為明顯。那么,手機依賴癥都有哪些癥狀?一起來看看吧。
(1)手機是唯一的通信工具,不使用固話;
(2)依賴手機電話簿和短信箱,不用大腦記憶號碼和日程信息;
(3)手機沒有信號或信號減弱時心煩意亂,無法做其他的事情;
(4)睡覺也要開機,總害怕手機自動關機;
(5)經(jīng)常查看手機,一陣子沒收到短信就懷疑有問題;
(6)常常覺得手機鈴聲響了、在振動,可拿出來看又沒有;
(7)忘帶手機或手機不在服務區(qū)內,馬上覺得心煩意亂,無法做其他事情;
(8)接聽電話時總覺得耳旁有手機輻射波環(huán)繞;
(9)經(jīng)常有手腳發(fā)麻、眼睛干澀模糊、心悸、頭暈、冒汗、腸胃功能等癥狀出現(xiàn)。
2.青少年手機成癮者心理因素
(1)成癮人格特質:成癮者多有自卑、害羞、自信心低落、人際關系敏感、自我控制力差、自我評價低等人格。具有這些人格者缺乏社交技巧,在面對現(xiàn)實中無法處理的問題時,易在虛擬的人際關系及游戲中獲得安慰和認同。但不同于網(wǎng)絡及其他行為成癮者,手機依賴者還包括了性格外向、好交際者。
(2)家庭教育:大多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成癮患兒父母教養(yǎng)方式多為懲罰、干涉、拒絕、過度保護等,父母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使子女形成熱情、自信、獨立積極情緒較多的人格特點,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家庭經(jīng)濟狀況較好,手機功能復雜,父母沒有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規(guī)避風險的家庭,孩子手機成癮的概率顯著增高,父母之間的關系及親子關系狀況都與手機依賴顯著相關。
(3)其他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手機依賴者與青少年抑郁癥狀、網(wǎng)絡依賴、吸毒、吸煙、學業(yè)不良等等顯著相關。
3.青少年手機依賴癥的危害
(1)通過手機上網(wǎng)或短信的交往是虛擬化的交往,可能導致現(xiàn)實交往能力的退化,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
(2)網(wǎng)絡及短信中的不良信息,會影響認知判斷能力不成熟的青少年。
(3)過分使用會影響學習,分散注意力,且客觀上為逃課、舞弊提供了條件。
(4)造成不必要的消費,助長攀比心態(tài),加重父母的經(jīng)濟負擔。
(5)造成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有的學生邊走邊打電話,增加被搶劫、車禍等幾率。
(6)對身體的影響:主要對視力、聽力的損害,特別是手機的輻射,尤其對未成年人而言,他們使用手機吸收的輻射量比成年人多出50%,最終可能損害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引發(fā)腫瘤。
4.青少年手機依賴癥的預防策略
(1)社會方.面:首先,政府要加強監(jiān)管,規(guī)范手機服務商的工作職責,加大查處力度,盡可能從技術層面凈化虛擬空間,減少色情、暴力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其次,提高對科研的投入,構建學術交流平臺,學習先進國家的有效經(jīng)驗,少走彎路。其三,要加強公益平臺的健康教育,宣傳手機依賴的危害及法律風險,引導更多家長青少年產(chǎn)生自我防范意識。
(2)學校方面:首先,應積極開展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高青少年對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接收能力。通過班會,講座,小課題等形式鼓勵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討論手機使用利弊、手機對身體的影響、手機接聽禮儀,手機依賴的危害,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讓學生對“黑色”及“黃色文化”有警惕性,避免造成手機依賴癥。其次,學校與有關部門配合建立不良短信的舉報機制,有效控制有害短信在校園里的傳播。在新生人學訓練時就開始引導教育,防患于未然。既體現(xiàn)人性化管理,有彰顯管理的紀律性。在處理使用手機的違規(guī)事件時,要避免簡單粗暴,化沖突為契機,否則容易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第三,開展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質的活動,特別是對高危人群要加強宣教疏導。第四,強化手機積極作用,多維度營造綠色校園手機文化,開拓新的師生、親子交流平臺,將手機使用的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音樂素養(yǎng)、審美能力,弘揚傳統(tǒng)美德,培育民族精神結合起來。
(3)家庭方面:父母首先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關系,多鼓勵引導,少批評諷刺,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合理安排學習與娛樂,培養(yǎng)課余興趣,增加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其次家長應引導孩子如何合理使用手機,在選用手機時盡量選擇功能不太復雜,合適學生使用的手機。另外,要多與學校溝通,了解孩子動態(tài)及學校規(guī)定,互相配合,保持一致。
總的來說,采用“家庭一個體一團體”綜合于預效果較好,其中,家庭的態(tài)度是改變問題的關鍵。如果家長,急于求成,反反復復,沒有建立穩(wěn)定的關注方式,不僅與事無補,反而會使孩子失去信心,使用“破罐破摔”方式應對,給治療造成更大的難度。
綜上所述,手機并無好壞,關鍵是如何使用手機。青少年手機依賴不僅是心理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關注高危人群,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防治最好的效果。目前關于青少年手機依賴癥還需要引起重視,需要所有群體的共同關注,從依賴的不同類型、機制、特點等多方面做進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導預防及治療。
參考文獻:
[1]楊波,秦啟文.成癮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型.心理科學.2005,28(1):32-35.
[2]田麗,手機文化對初中生的影響及教育對策一以濟南十二中為例,山東: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3]杜立操,熊少青.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調查及干預對策研究.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25(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