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靜
在 北京大學出版社外語編輯部工作多年, 已從學生面孔變成職業(yè)女性,思維和心態(tài)都已發(fā)生較大轉變,頗有些寵辱不驚的意味了。
作為80后,是看著《編輯部的故事》長大的,真正身臨其境還是有諸多差別,畢竟別人講述的故事和親身體驗并不相同。北京大學出版社嘛,主要出版學術書籍,自然是人文氛圍濃郁;北大出版社的編輯,接觸的往往是國內一流學者,領導放權處理各種事宜,練就了獨當一面的能力;外語編輯部有些像小聯(lián)合國,各語種都有,更真切地感受文明沖突和文化交融。編輯部是一個微型社會系統(tǒng),不同年齡段都有,男女呈不均勻分布狀態(tài),外語專業(yè)女性居多,雖然都是高知群體,但絕對不注重打扮,三十塊錢的挎包可以混搭價值數千的奢侈品牌絲巾,這也符合知識搬運工的本色。
新編輯的尷尬。甫一入職,尚未完全實現(xiàn)心理轉換,就被帶去見一些學界大牛。領導原擬中秋帶我參加語言學界泰斗胡先生的聚會,我不免心中有些打鼓,轉念一想還好,反正有領導打頭陣嘛??傻搅水斕祛I導傍晚臨時有事,我只好孤身一人前往,以前從未謀面,心里忐忑不安啊。抵達后自報家門,然后和一眾教授大咖有一搭沒一搭地“尬聊”,不時瞅瞅窗外高懸的月亮,感覺自己就像一蹭講座的。結束后陪胡先生和夫人步行至家門口,感到大家確實名不虛傳,為人隨和親切,家庭也非常和睦。后來經常見到胡先生,也就熟絡了起來;自己主辦的會也多了,胡先生經常赴會,結果有一次客場參會,胡先生卻抬腿跟著我就走,嘻嘻。
編輯們的日常。編輯嘛,整天與文字打交道,也免不了人際溝通。同事H是資深編輯,本應尊稱老師的,但她學英語出身,受英美文化影響很大,被稱老師渾身不自在,就招呼大家直呼其名,受西方語言文化熏陶的小同事迤迤然地就從了,但卻苦了深受禮儀觀念熏陶的日韓語編輯了。韓語編輯L對資深同事直呼其名還是難以開口,于是天天就在稱老師還是喊名字之間糾結,最后竟憋出一句“師父”,頓時有了唐僧取經四人組的即視感。編輯C專業(yè)是法語,有業(yè)務與法國作者交流,可這位老外偏偏喜歡講英語,于是,滿辦公室就飄著法國味兒的英語,有時讓人忍俊不禁。
外出旅游和團購外國商品。外語編輯四處游歷時沒有語言障礙,也就有了諸多豪放之舉。譬如原先沒有出行計劃,可突然發(fā)現(xiàn)國際飛機票價便宜得令人咋舌,就立馬約上閨蜜自由行去了,尤其在西班牙、希臘等國經濟不景氣時更是如此;行程自由而隨性,到旅館安置后現(xiàn)場詢問當地特色景致,邊走邊看,處處是風景。編輯們有家有口,而國內一些產品的質量實在讓人不放心,怎么辦?直接上外網與老外競爭——團購外國貨。語言不是問題,交流不在話下,咱有英、法、德、日等各語種的編輯,孩子的衣物、奶粉等自然需要經常買,于是乎,歐美的服裝、日韓的化妝品……大家湊一堆很快就是一單,經濟又實惠,于是吸引了其他編輯部一眾同事爭先恐后地來求帶。還有一位前同事,已經移民到澳洲,于是,娃兒們的奶源和老人的保健品來源自然有保障了,絕對不會是摻假或黑心產品。
相逢是緣,同事們就這樣快樂地工作在一個屋檐下,組成了一個溫馨的家,精彩的故事還在不斷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