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懷之
摘 要:“曹衣出水”無疑是歷史上極其著名的衣服褶紋的表達形式,其在佛教造像上有具體的表現。想要分析“曹衣出水”以及后續(xù)的作者歸屬,我們必須先放下已有的成見,回到當時的歷史事件下進行具體分析。文章將通過介紹“曹衣出水”風格的歷史區(qū)間和一些時代因素,提供兩種“曹衣出水”作者歸屬的可能性。
關鍵詞:“曹衣出水”;北魏早期佛像;漢化與反漢化;圖畫見聞志
“曹衣出水”無疑是歷史上極其著名的衣服褶紋的表達形式?!吨袊诺湮乃噷嵱迷~典》提到:“北齊曹仲達所畫人物衣服緊貼身體,宛如剛從水中出來,后人以‘曹衣出水來形容這種畫風?!敝劣谧髡吆稳??在中國人大出版社的《中國美術·魏晉至隋唐》中提到“曹衣出水”的作者是曹仲達,但在北師大出版的《中華藝術通史》中提到“曹衣出水”的作者卻是曹不興,對此筆者產生了疑惑:“‘曹衣出水作者到底應該是誰?這一藝術風格的定義又是什么?”
通過闡述“曹衣出水”風格存在的歷史區(qū)間,我們能夠了解到這一藝術風格的盛與衰,也可以通過其興盛時間與作者生平時間是否相互吻合來斷定作者的歸屬問題。下面筆者通過介紹具體的歷史事件來介紹時代背景。
一、北魏、北齊佛教造像
在潘欣信先生的《佛像“曹衣出水”藝術樣式淺析》這篇文章中提到:“雕塑中‘曹衣出水的藝術樣式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中屢見不鮮的藝術表現手法,并成為此一時期佛教造像的重要形式?!币虼宋覀冃枰懻撐簳x南北朝時期這一藝術風格的具體表現。魏晉南北朝時期,“曹衣出水”那種宛若剛從水中出來的風格在北涼、北魏的佛教石窟中有非常明顯的代表作品,如敦煌莫高窟的北涼制彩塑、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的早期洞窟。北魏石窟藝術規(guī)模宏大,北魏早期的佛像造型多是穿右袒式或通肩式僧伽黎,這兩種形式以密集的裝飾性衣紋隨身圓轉,有一種薄紗透體的感覺,在造型的線條方面多用陰刻線條表現衣服緊貼身體的效果。從這些洞窟的雕塑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曹衣出水”的雕塑風格早在北涼的統治年間(397—460年)就已出現。
在北魏年間,孝文韓帝(467—499年)推行漢化改革,鮮卑一族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有了大大的提升。對于穿衣風格,改革也有較明確的條例:禁止士民穿胡服,規(guī)定鮮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數民族人民一律改穿漢人服飾,朝廷百官改著漢族官吏朝服。這一條例對當時的佛教造像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促使?jié)h服中的“褒衣博帶”在佛像裝束中盛行,同時期也有一種較為成熟的雕塑風格“秀骨清像”,與“褒衣博帶”風格較為吻合。從這時起,“曹衣出水”這一藝術風格由于統治階層的政策法規(guī)而開始逐漸在各方面退出藝術舞臺。
二、三次藝術浩劫
由于年代久遠,很多歷史事實都缺少史料考證,而史料考證對藝術類研究尤其重要。最早在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有記載:“曹仲達,本曹國人也。北齊最稱工,能畫梵像,官至朝散大夫?!睆埖奈恼聦懹谔瞥媳背教瞥@三四百年間,光是記載在書文上的藝術浩劫就有三次,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已知的第一次浩劫在南朝太清二年(即公元548年),南朝梁將領侯景發(fā)動叛亂,內府收藏被焚毀數百函,隨后六年,江陵淪陷,梁元帝蕭繹投降。蕭繹好名畫、書法,其在位年間就收集了典籍二十四萬卷,在都城淪陷后,讓人焚毀了他的全部收藏,大量的藝術史料徹底被損毀,僅有四千余件幸存。
第二次在隋朝。隋文帝楊堅在東都觀文殿建妙楷臺與寶跡臺,用來收藏歷代書法和歷代名畫。到隋煬帝游揚州時,東都的書法名畫隨之由運河載往,結果中途船只覆滅,大半的書畫落入河中。
第三次藝術浩劫在唐武德五年,秦王李世民命宋遵貴將王世充、竇建德所藏書畫用船運往長安,結果快到的時候,由于船底觸石,大量的書畫漂沒于河水中,余下的所剩無幾。官藏的書畫幾乎損失殆盡,且絕大部分都是名家真跡。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曹衣出水”藝術風格的大致歷史區(qū)間是公元397年到577年。由于時代久遠和天災人禍,我們所能了解到的曹仲達生平實在是太少了,只能通過后世畫論對他的經歷與生卒年進行一個較粗略的判定。從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我們可以斷定,曹仲達本是古西域曹國人,于北齊年間入中原。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論曹吳體法”一文中有言:“曹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故后輩稱之為‘吳帶當風,曹衣出水?!睂Υ?,大部分的學者都認同“曹衣出水”的“曹”指的是曹仲達。
但是筆者認為,這一結論還是需要斟酌的:其一,郭若虛身處宋朝,從時間來看,其距離魏晉南北朝已十分遙遠,加之這段歷史期間的三次藝術浩劫,斷定“曹”就是曹仲達的史料依據實在是少之又少。其二,筆者在第一章已經討論了“曹衣出水”的相關歷史問題。通過北齊的朝代斷定,他應該是在北魏政權式微到北齊政權式微這段時間內進入中原的。這兩個年間是“曹衣出水”藝術風格由盛轉衰的時候,而這時曹仲達甚至還沒有進入中原。從時間上來說,“曹衣出水”這一藝術風格不可能由曹仲達帶入中原。
三、結論
筆者認為,“曹衣出水”作者歸屬問題需要與其對應的藝術種類進行辨別:其一,如果把“曹衣出水”視為人物畫的繪畫風格,那么由于歷史證據的稀缺,我們可以將曹仲達視為“曹衣出水”的作者。如果接受這一結論,多數把魏晉南北朝早期雕塑的藝術風格稱為“曹衣出水”的文章就是錯誤的;其二,如果把“曹衣出水”視為佛教造像的雕塑藝術風格,那么由于時間點的錯位,曹仲達必然不可能是原作者?!秷D畫見聞志》中“論曹吳體法”所述:“又按蜀僧仁顯《廣畫新集》言曹曰‘昔竺乾有康僧會者,初入吳,設像行道。時曹不興見西國佛畫儀范,寫之,故天下盛傳曹也?!蹦敲?,由于歷史資料的稀缺和曹不興對佛教造像的貢獻,我們可以認為曹不興是“曹衣出水”的作者。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由于時間點的錯位,我們必須對“曹衣出水”的藝術風格進行嚴格的分類斷定,因為其藝術風格在魏晉南北朝早期雕塑和曹仲達的人物畫中有兩種分歧,任何簡單地把這兩種藝術風格用“曹衣出水”這個名詞來歸納的說法都是不可靠且不負責的。
綜上所述,“曹衣出水”的雕塑藝術風格并不是曹仲達帶入中原的,它是一種本來就從魏晉南北朝和佛教傳播時開始興起的藝術風格,而“曹衣出水”人物畫是曹仲達在吸收與借鑒“曹衣出水”的雕塑藝術風格后形成的藝術風格。筆者認為,南朝、隋朝、唐朝的三次藝術浩劫分別給論證“曹衣出水”作者的歸屬問題增加了難度,加之年代久遠,基本上我們只能用兩種可能性來分析作者的歸屬問題。至于為什么后世要統一以曹仲達為兩種“曹衣出水”藝術風格的作者,曹仲達的藝術作品風格與“曹衣出水”雕塑作品的風格相似,加之他對這個風格的巨大貢獻,后人將其與吳道子并列稱為“曹家樣”“吳家樣”,并把“曹衣出水”的始源與發(fā)展都歸在他的頭上,也無可厚非。為了方便理解并簡化歷史,我們可以將“曹衣出水”的繪畫風格和“曹衣出水”的雕塑風格融為一體,但是在沒有更明確的歷史證據的情況下,我們不能貿然停止對“曹衣出水”作者歸屬問題的探究。
參考文獻:
[1]潘欣信.佛像“曹衣出水”藝術樣式淺析[J].齊魯藝苑,1999(2):31-33.
[2]逢成華.北朝“褒衣博帶”裝束淵源考辨[J].學術交流,2006(4):1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