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科
摘 要:本文運用VAR模型通過實證方法對融資平臺與地方經濟及城鎮(zhèn)化進程間相互關系進行探究,客觀評價融資平臺在地方經濟發(fā)展及城鎮(zhèn)化進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趯嵶C結果,對當前地方融資平臺的發(fā)展方向提出相應政策建議,使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效促進經濟的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地方債務;城鎮(zhèn)化;經濟增長;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017-2018(7)-0035-05
一、引言
《中國人民共和國預算法》明確規(guī)定“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guī)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fā)行地方政府債券”。此規(guī)定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風險,同時也終結了80年代初曾一度盛行的地方債。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地方政府過多的事權與財力不足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為緩解財政緊張,滿足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地方政府通過大量舉債和土地財政的方式進行籌資。為規(guī)避政策約束,加之政府的組織優(yōu)勢和銀行的融資優(yōu)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應運而生。
城鎮(zhèn)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使得許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無疑為解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問題提供了融資渠道(文照明,2013)。特別是2008年次貸危機后,中國政府出臺4萬億救市計劃(其中2.82萬億需要地方政府作為配套資金投入),為籌集配套資金,地方政府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迅速籌集了大量資金,融資平臺債務規(guī)模急劇增加。雖然融資平臺在客觀上對地方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增長給予了一定的支持,由于缺乏透明度,不利于銀行風險控制,增加了潛在的財政風險等(祁玉清,2013)。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不斷提升,投融資方式也趨于多元化、市場化。地方政府為基礎設施建設融通資金的主要手段分為財政融資(包括內部來源收入和政府間轉移支付)、借款融資和公共與私人合作的項目融資三類(朱相平,2012)。受政府財力等因素制約,財政融資無法滿足大規(guī)模城鎮(zhèn)化建設的需求,而公共與私人合作的項目融資又因進入門檻高、信用等級好及可行性評估時間長等原因而無法大量開展,以政府融資平臺為載體的借款融資(主要是城投債)則成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主導方式。
二、文獻回顧
國外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較早,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明確,因此對政府債務的研究也相對較早。隨著政府債務論的出現,相關的理論研究主要有三種觀點:有用論、無用論和兩重論。
凱恩斯(1936)的有效需求理論主張政府舉債,認為政府債務對經濟的正面效應超過其帶來的風險。繼而,美國經濟學家A.P.勒納的消費資產理論從功能財政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政府債務增加會帶來民間債權人消費支出增加的效應;大衛(wèi)·李嘉圖作為無用論的主要代表并不贊成政府舉借債務,主張政府借債對經濟是沒有貢獻的,相反增加政府風險。馬丁·費爾德斯坦以及保羅·A·薩繆爾森(1972)也持類似觀點;詹姆斯·M·布坎南(1958)在《公債的公共原則》中指出,公債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其合理性,而合理性取決于支出的預期生產力和預期收益。政府對債務資金的不同使用用途將決定著政府債務風險的性質和程度,進而決定政府債務融資活動的優(yōu)劣及正當與否(約瑟夫·斯蒂格利茨,1987)。
學者們基于國外不同的樣本數據研究發(fā)現,地方政府債務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不一。Sidiqui&Malik;(2001)利用南亞國家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fā)現債務負擔與經濟增長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然而有些學者的研究結果則恰恰相反。Cohen(1993)利用自有數據研究發(fā)現還本付息額與GDP之比每上升1%,投資率(投資/GDP)則下降0.3%。Clements et al.(2003)發(fā)現債務負擔每降低5.7%,投資率上升0.1%;PattiUo et al.(2002)將外債余額/GDP作為外債負擔時,發(fā)現發(fā)展中國家外債對經濟增長影響在35%-40%階段出現拐點;胡翠和許召元(2011)采用脊線方程對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外債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探究,結果發(fā)現對于發(fā)達國家二者呈現倒“U”形關系,而發(fā)展中國家則呈現出單調遞增或遞減的關系。Deepak.Mishra(2001)通過實證分析發(fā)現,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fā)與政府隱形債務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國內基于地方政府債務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參與研究的學者和研究成果越來越多。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方政府債務的結構、成因、風險及管理等。劉尚希等(2002)從中國國情出發(fā),提出了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矩陣。趙全厚和孫昊腸(2010)對其管理范圍和口徑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并提出了政府債務的鑒定原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從建立初期就存在著違背現代企業(yè)制度精神的先天性缺陷(朱相平,2012),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公民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導致了平臺貸款風險的產生(類承曜,2011)。因此,分稅制下的地方政府財權事權的不匹配,地方政府缺乏建設資金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許安拓,2011);劉尚希(2009)認為地方財政風險、地方債務及地方融資平臺風險是地方政府面臨的三個層次風險。潘正彥(2010)認為應正視“中國特色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王朝才和傅志華(2001)、樊麗明(2006)等人從理論和實踐角度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管理進行探究,通過加強債務管理,最終實現化解和防范債務風險的目的。
由于國內地方政府融資數據獲取難度大、時間跨度短,少有學者進行實證分析,實證類成果相對較少。雖然學者們認為適度負債能夠帶動經濟發(fā)展,卻無法進行定量分析,且認為過度負債存在債務風險,但缺少實證結果的支持。本文基于城投債存量數據,利用VAR模型探究地方政府債務、城鎮(zhèn)化及經濟增長間的動態(tài)關系。
三、研究方法和數據描述性統計
目前國內地方政府顯性債券可分為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發(fā)行的債券和地方政府債務性融資兩類。近年來,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發(fā)行債務總量及規(guī)模均顯著增加,2011-2013年平均增長率達32.29%。地方政府自主融資方式有銀行貸款、政府融資平臺的銀行貸款和公司債券、信托融資等。鑒于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數據的不可得性,本文采用城投債數據進行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