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鵬
【摘 要】傳統(tǒng)的教學關注的是知識主體,當代的教育教學應轉變觀念,注重加強對學生正確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即:在知識傳授的同時應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習慣,以突出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驅動”教學為基本課堂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在不斷增長知識、不斷提升能力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科學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
【關鍵詞】教學引導;政治思維
引言
高中政治的內容,包括經濟學、政治學、哲學、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其中,哲學部分較晦澀難懂,經濟學部分深文奧義。有些同學認為課堂聽講,劃下知識點,課堂后死記硬背便可應付考試。其實不然,對概念或者原理的短暫記憶只是一時抱佛腳,對知識點淺嘗輒止,既不足以應對各型考試,也不利于形成嚴密的政治學習邏輯思維。因此,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形成對政治學習的興趣,將政治學習融入生活中成為幫助學生形成政治思維的一大助力。
1.由點到面,構建網絡
高中政治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其中含有大量小知識點。隨著學習進度的不斷推進,根據(jù)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程度也是不斷削弱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求學生按條目背誦知識點,往往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將新學的內容及時與前面的知識點進行聯(lián)系,將會加深學生對新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有助于喚醒對就舊知識點的記憶。其中,新舊概念的角度、內容的異同以及同類原理的歸納是較為常見的。利用學科主干和分支將一些小知識點歸入一個大類也是比較高效的方法。比如,在闡述認識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時,主干包括兩對關系、兩個規(guī)律、一個統(tǒng)一,突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鮮明特點: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把辨證論運用于反映論。在闡述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guī)律中,其中包括“一個問題”“兩個規(guī)律”“一個一般、三種特殊”。在課堂教學之中,及時勾勒出總體框架,有助于避免學生糾結于某個知識點,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宏觀的認識。
2.講解經典,舉一反三
在經歷了課堂學習和知識點的宏觀認識后,學生對知識點的運用還位于起步階段。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那么,如何把抽象的政治思維傳遞給學生呢?答案是將抽象具象化。在講解知識點后,布置一個難度適中的經典題目。首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由這個題目可以想到哪些知識點,運用哪些原理進行作答。最重要的是明確學生在哪兒卡殼,即是想到某部分知識點之后沒有辦法繼續(xù)作答。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已知思路開拓,一步一步完備答案。具體來說,在這個卡殼點,我們又有一個原理,可以對應詮釋題干中的一部分。原理和答案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傳授如何由卡殼轉變?yōu)橛行悸防^續(xù)作答,可能是題干中某個知識點,也可能是學生中已知思路中一個原理的固定搭配。最后,在整個題目講解結束之時,歸納出這類題目的大體思路。這樣,有一個經典的思路做基石,學生可以做更多習題來鞏固訓練這種思路,同時也在題目和思路之間不斷磨合,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理論。
3.引導創(chuàng)新,開拓視野
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偟膩碚f,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如是說。在學生對知識點和應對題目的思路有一定了解之后,我們應該不遺余力地鼓勵學生探索政治的海洋。教科書和經典題目是一個小島,而政治生活是大片無垠的大海。在不斷探索大海的過程中,我們會更加了解小島是如何形成的。在學習哲學時,我們可以推薦學生讀《蘇菲的世界》《瓦爾登湖》等哲學啟蒙書。在學習經濟學時,我們可以推薦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等易懂的入門書籍。選取高校的公開課,將其放映給學生也可以開拓學生對政治的認識,幫助學生培養(yǎng)政治思維。
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思維并非一日之寒,需要我們的積極引導,確保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政治素養(yǎng),同時政治素養(yǎng)又能幫助學生解決政治學習的難題。政治學習和政治素養(yǎng)相輔相成,作用和反作用同時發(fā)生,將有助于學生對政治更深層次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16
[2]陶行知.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