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 河南省兒童醫(yī)院 鄭州兒童醫(yī)院(450000)梅瑩 朱冰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西區(qū)普內一病區(qū)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小兒支原體肺炎患兒19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兩組,每組98例。觀察組男53例,女45例;年齡6個月~12歲,平均(5.23±1.78)歲;病程7~28d,平均病程(15.23±4.25)d。對照組男56例,女42例;年齡7個月~11歲,平均(5.48±1.56)歲;病程8~27d,平均病程(15.41±4.08)d。兩組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護理,內容如下:①藥物護理。針對小兒支原體肺炎病例需要采用紅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進行治療,為了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護士必須遵循“先進食、后輸液”的治療原則;②發(fā)熱護理:每隔2h對患兒進行1次體溫測量,當患兒體溫<38.5℃時,可溫水擦拭物理降溫,當患兒體溫≥38.5℃時,要遵醫(yī)囑用退熱藥物;③心理護理。護士結合患兒病情可與患兒家屬保持溝通和交流,為患兒家屬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注意事項、護理方法等內容,通過患兒家屬的積極配合,緩解患兒焦慮、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提高患兒臨床配合度;④對癥基礎護理。針對患兒各項臨床癥狀展開針對性護理,如在降溫期間,部分低齡患兒常伴有大小便失禁、出汗等現象,護士需為患兒更換干凈整潔的被褥和衣物,提高患兒舒適度。
1.3 觀察指標 臨床體征恢復時間:統(tǒng)計兩組患兒退熱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和咯痰消失時間。療效判定標準[1]:①顯效:治療7d內,患兒體溫恢復正常,肺啰音、咳嗽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X線檢查結果顯示病灶完全吸收;②有效:治療7d內,患兒體溫<38℃,臨床癥狀有所緩解,X線檢查病灶未被完全吸收;③無效:治療14d內,患兒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存在加重趨勢,X線檢查結果顯示病灶無明顯變化。其中顯效和有效均被納入至總有效范圍內。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運用SPSS20.0處理實驗數據,以X2檢驗計數資料(%、n),以t檢驗計量資料(±s),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體征指標恢復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和咯痰消失時間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
2.2 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6.94%(顯效67例、有效28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25%(顯效43例、有效31例)(P<0.05)。
附表 兩組患兒臨床體征指標恢復時間對比(±s,d)
附表 兩組患兒臨床體征指標恢復時間對比(±s,d)
組別 例數 退熱時間 肺啰音消失時間 咳嗽消失時間 咯痰消失時間觀察組 98 1.84±1.16 5.78±1.34 4.75±0.42 5.23±1.61對照組 98 2.48±0.74 6.96±0.45 6.17±1.25 7.68±1.39 t 4.605 8.264 10.660 11.403 P 0.000 0.000 0.000 0.000
實踐證明,一旦小兒支原體肺炎未得到及時治療,則會累及患兒多項組織器官,導致心肌炎、腦膜炎等危重癥發(fā)生,嚴重時甚至會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而在治療期間輔以相應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預后[2]。本文采用了針對性護理對患兒展開臨床干預,通過實施藥物護理、退熱護理、心理護理、對癥基礎護理等各項干預措施,可有效增進患兒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和了解,促使患兒和家屬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配合醫(yī)生治療。同時由于臨床中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常會出現發(fā)熱情況,為此護士必須嚴密觀測患兒體溫,以便及時發(fā)現患兒異常情況,改善患兒不適癥。有學者研究發(fā)現,在小兒支原體肺炎臨床干預中結合患兒實際病情實施對癥干預,可有效提高護理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患兒預后快速恢復。與上述分析一致,經本文實踐發(fā)現,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和咯痰消失時間均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顯示觀察組患兒臨床體征恢復時間更短,干預起效更快。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6.94%顯高于對照組的81.25%(P<0.05),充分表明觀察組采用的干預方式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采用針對性護理模式對小兒支原體肺炎患兒實施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兒臨床體征,促進患兒預后快速恢復,提升臨床臨床療效,因此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