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471000)付翠翠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6例冠心病PCI術治療者臨床資料分析,男女比例46∶40,年齡59~83歲,平均(68.59±3.15)歲;病程6個月~10年,平均(6.14±2.23)年。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予以品管圈活動干預,具體為:(1)成立品管圈,并對活動內(nèi)容、進度予以統(tǒng)籌安排、管理,利用頭腦風暴法等方式對品管圈主題進行確定,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詢問專家以及自身臨床護理經(jīng)驗制定護理計劃;(2)實施策略:①結(jié)合患者住院期間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將其制成健康督查表,并將患者個體情況詳細記錄于表中,然后實行針對性護理;②向患者發(fā)放宣傳手冊,加強對其健康教育,并對患者疑問進行耐心解答;③對患者飲食喜好進行充分了解,并叮囑其戒煙、酒,引導其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④向其發(fā)放PCI術后康復資料,并定期舉辦講座,利用分組討論方式使患者參與,加強對PCI術后康復方案的了解,促進依從性及自我護理能力提高;⑤介紹醫(yī)院先進治療手段、醫(yī)師團隊及醫(yī)療設備等,增強其治療信心,并舉例向其介紹康復良好同類型疾病患者,樹立其正確治療及康復觀念。
1.3 觀察指標 對比干預前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干預前后護理滿意率,采取自制問卷對護理人員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工作積極性等方面進行評分,總分100分,分值在60分以下為不滿意,61~80分為滿意,81~100分為非常滿意,總滿意率=滿意率+非常滿意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均用SPSS17.0分析數(shù)據(jù),用[n(%)]來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檢驗組間率比較;P<0.05則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 干預后心血管事件總發(fā)生率較干預前顯著低(P<0.05),見附表1。
2.2 干預前后護理滿意率 干預后護理總滿意率與干預前相比顯著更高(P<0.05),見附表2。
附表1 干預前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n,%]
附表2 干預前后護理滿意率[n,%]
有研究[1]指出,品管圈活動干預的應用,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使患者滿意率上升。本次研究中,干預后心血管事件總發(fā)生率6.97%較干預前顯著低;干預后護理總滿意率98.83%與干預前相比顯著高;此次研究結(jié)果與于佳、宋婷婷[2]相似,表明品管圈活動干預可有效減少冠心病PCI術患者心血管事件,并且對滿意率的升高具有促進作用。品管圈護理干預方案首先成立品管圈小組,成員共同對護理期間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jié),然后通過結(jié)合文獻資料信息制定出針對性護理方案,有助于護理干預質(zhì)量提升。其次,品管圈活動干預期間,小組成員針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制定新的解決方案,可促使護理人員由被動護理轉(zhuǎn)變成積極主動護理,有利于護理人員護理能力提高。此外,品管圈活動干預中,護理人員對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掌握,然后予以針對性健康教育及飲食、生活指導,有助于促進患者健康知識知曉率提升,從而有利于治療、護理依從性提高,進而保障治療效果。同時,護理人員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了解,并予以個性化疏導,可有效穩(wěn)定其情緒;加之講解術后康復干預措施,提升其自主護理能力,從而有助于療效及術后康復效果提升,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降低。本次研究受多種因素影響,尚未對干預效果作詳盡分析,需行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品管圈活動干預可有效減少冠心病PCI術治療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從而促進患者滿意率提升,具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