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迪
(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葫蘆島 125001)
外周動脈阻塞是指在原本血管疾病基礎上發(fā)生血小板聚集,目前臨床上常使用抗凝、溶栓、手術取栓等方法進行治療[1-2]。近幾年,經(jīng)皮介入碎栓、溶栓加血管內(nèi)支架植入術治療外周動脈阻塞,本文就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外周動脈阻塞患者52例進行研究,觀察動脈造影、導絲碎栓、局部尿激酶溶栓以及血管內(nèi)支架植入術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2例外周動脈阻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為38~79歲,平均年齡為(40.12±10.32)歲,其中上肢動脈阻塞患者10例,下肢動脈阻塞患者42例,所選患者主要有患側(cè)肢體疼痛、無力、麻木感、間歇性的跛行等臨床表現(xiàn)。所選患者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不明顯,可比性高。
1.2 方法:對所選52例患者給予動脈造影、應用導絲碎栓、局部尿激酶溶栓,如動脈阻塞嚴重者給予血管內(nèi)支架植入術。
1.2.1 動脈造影:檢查前告知患者檢查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充分溝通消除患者緊張情緒,簽署知情同意書。具體操作:穿刺患者健側(cè)肢體的股動脈,應用Cobra導管進行腹主動脈、患肢動脈造影,觀察尋找動脈阻塞的近心端。
1.2.2 導絲碎栓:對上面觀察到的栓塞部位,應用導絲碎栓,將導管插入栓子處,利用機械力來回抽拉,以達到碎栓的目的。
1.2.3 尿激酶溶栓:將導管插入栓子處,通過導管的管道注入尿激酶20~40萬U加40 mL0.9%氯化鈉溶液,緩慢靜脈注射約15 min,通過造影觀察動脈血管內(nèi)栓子的變化情況,待栓子縮小甚至消失,動脈血管內(nèi)的血流恢復正常。尿激酶注射劑量達150~200萬U時停止繼續(xù)注射。此治療過程同時應用動脈造影和導絲碎栓方法。
1.2.4 血管內(nèi)支架植入術:經(jīng)過上述導絲碎栓和尿激酶溶栓后,栓子阻塞動脈的狹窄程度仍>70%,可行血管內(nèi)支架植入術,以確保動脈血流恢復正常,術后繼續(xù)使用尿激酶40萬U/d靜脈注射,2次/天,共使用3~5 d。肝素1萬U/d,1次/天,共使用7 d,后改用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
1.2.5 凝血四項檢查:對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給予凝血四項檢查,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標本,應用血凝儀(型號為德國美創(chuàng)MC-2000plus),以及配套標準試劑,嚴格按照儀器操作規(guī)范進行。
表1 尿激酶溶栓前后凝血四項變化比較(
表1 尿激酶溶栓前后凝血四項變化比較(
項目 例數(shù)(n) 凝血酶原時間(s) 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s) 凝血酶時間(s) 纖維蛋白原(g/L)溶栓前 52 13.46±2.35 25.37±2.61 13.36±1.83 3.13±1.31溶栓后 52 14.02±2.75 26.04±3.04 14.52±2.05 1.24±1.03 t值 - 1.2051 1.2502 3.1521 8.4352 P值 - >0.05 >0.05 <0.05 <0.05
1.3 統(tǒng)計學方法:對本次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20.0軟件,對于臨床指標結(jié)果采用t檢驗,算出t值,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52例患者有48例患者只進行了導絲碎栓、尿激酶溶栓的方法,4例患者在導絲碎栓、尿激酶溶栓基礎上增加血管內(nèi)支架植入術,術后動脈血管血流情況均恢復正常,痊愈出院。所有患者術后未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有效率達100%,手術后隨訪5個月,所有患者均未失訪,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均消失,給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血流情況通暢。
2.2 尿激酶溶栓前后凝血四項變化:溶栓前凝血四項結(jié)果均處于正常范圍內(nèi),溶栓后凝血酶原時間(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均相對延長,仍處于正常范圍內(nèi);凝血酶時間(TT)相對延長,大于正常范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纖維蛋白原(FIB)相對降低,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顯著(P<0.05)。所有患者均未發(fā)生出血癥狀。見表1。
動脈造影是一種X線檢查方法,通過注射對比劑至患側(cè)肢體動脈,使得動脈系統(tǒng)可以顯影的檢查方法之一,為了達到最佳的動脈顯示,一般將導管位置選取在與被檢查部位盡可能近的距離,對比劑局部注射濃度盡可能高[3]。有研究表明。在操作導絲和導管時,多側(cè)孔灌注導管配合使用超滑的導絲,進行血栓灌注藥物,同時來回抽動導絲進行碎栓,可以提高碎栓成功率[4]。尿激酶是從新鮮人尿提取出來的無菌凍干純尿激酶、磷酸氫鈉、磷酸二氫鈉和人體血漿白蛋白等成分,是一種蛋白水解酶,其本身不結(jié)合纖維蛋白,通過直接激活纖溶酶原來加速血栓的溶解,同時分解相關纖維蛋白的堆積物[5]。雖然尿激酶有很強的溶解血栓的效果,但是治療過程中容易發(fā)生出血現(xiàn)象,為了發(fā)生出血時能及時發(fā)現(xiàn)給予相應處理,要對尿激酶溶栓前后的凝血四項進行檢測,意義重大[6]。血管內(nèi)支架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動脈狹窄甚至阻塞,以確保動脈血流通暢。
本次研究中用于導絲碎栓、尿激酶溶栓后動脈仍嚴重狹窄的患者,在植入支架后繼續(xù)治療肢體遠端的微小血栓[7]。本文選取我院52例外周動脈阻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給予相應溶栓治療措施后,結(jié)果結(jié)果48例患者只進行了導絲碎栓、尿激酶溶栓的方法,4例患者增加血管內(nèi)支架植入術,所有患者術后動脈血管血流情況均恢復正常,且均未發(fā)生出血癥狀。
綜上所述,經(jīng)皮介入碎栓、溶栓以及增加血管內(nèi)支架植入術對于治療外周動脈阻塞,臨床效果好,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