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桑 陳佳麗 蔡艷華 許 麗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筆者采用五部推拿法聯(lián)合捏痧治療小兒食積咳嗽,療效顯著,現(xiàn)將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50例食積咳嗽患兒來自2017年9月~2018年4月本院推拿科門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5例。治療組中男9例,女16例;平均年齡2.08±1.38歲;平均病程5.56±1.66天。對照組中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2.24±1.51歲;平均病程5.64±1.50天。患兒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1]中咳嗽的診斷標準和《醫(y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中咳嗽的辨證分型標準確定。
2.1 治療組:五部推拿法聯(lián)合捏痧療法。五部推拿法的手部操作:揉板門、清大腸各300次,補脾經150次;胸部操作:推揉膻中300次,按揉天突、乳旁、乳根各100次;腹部操作:順時針摩腹5分鐘,分推腹陰陽、按揉中脘各100次;腿部操作:按揉足三里150次;背部操作:擦肺俞至局部發(fā)熱,揉龜尾、推下七節(jié)骨各100次。以上手法,每日1次,5天為1療程。捏痧療法操作:以雙手拇、食二指,對稱置于穴位四周,同時用力向穴位中央推擠,快速重復數(shù)次,使皮膚紅赤或出現(xiàn)痧點。依據患兒體質及承受度來決定捏擠次數(shù),切不可強求出痧。穴位:天突、膻中、肺俞、風門、脾俞、胃俞及大腸俞。以上手法,隔日1次,5天為1療程。
2.2 對照組: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服法:1周歲以內每次5ml,1~2歲每次10ml,3~4歲每次15ml,5歲以上每次20ml,每日3次,5天為1療程。
3.1 療效標準:采用尼莫地平評分法: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咳嗽積分-治療后咳嗽積分)/治療前咳嗽積分]×100%。痊愈:療效指數(shù)≥95%;顯效:70%≤療效指數(shù)<95%;有效:30%≤療效指數(shù)<70%;無效:療效指數(shù)<30%。
3.2 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小兒食積咳嗽以食積為本,咳嗽為標,責之于脾、肺兩經,《素問·咳論》云:“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惫士入m從肺出,但其治不離脾胃。摩腹、分推腹陰陽直接作用于腹部,可促進胃腸道的蠕動,既能消食化滯,又能健脾運脾。揉板門、清大腸,可消食導滯,清利腸腑;龜尾穴鄰近肛門,能調節(jié)肛周括約肌;七節(jié)骨深層為脊髓排便中樞,推、揉具有較好的良性刺激作用。上述手法相合,消導力強。配合手法刺激脾經、肺經等腧穴,可行固本益氣之功,同時寬胸理氣、化痰止咳[2]。捏痧通過機械作用,刺激穴位、經絡,將皮下乃至深層組織、臟腑之邪氣呈現(xiàn)于表、通達于外,從而達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增強臟腑功能、調動衛(wèi)氣的作用[3]。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于肺俞、脾俞、胃俞等處施以捏痧,既可引食積、痰飲等邪氣外出,又可鼓脾肺之正氣,達到邪去正復的目的。天突、膻中為治療咳嗽之特效穴,捏痧于此,增強其化痰止咳之作用,且兩穴靠近氣管、咽喉,手法強刺激于此,可促使患兒喉中痰液排出。
[1]戴慎,薛建國,岳沛平,等.中醫(yī)病證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58-464.
[2]林靜潔,虞念成.推拿聯(lián)合西藥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xù)期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7,52(12):897.
[3]梁伍,袁碧儀.刮痧療法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民間療法,2009,17(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