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光 俞凌云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人們開始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審美情趣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健全學生人格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以往應試教育的慣性對師生仍有負面影響。通過對小學階段學生心理特點的闡釋,說明審美教育在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中的作用,分析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在美育方面出現的問題,提出如何做好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滲透工作。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美育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等六大素養(yǎng),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其中,審美情趣是人文底蘊核心素養(yǎng)中的一個基本要點,在健全學生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階段是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的重要時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培養(yǎng)和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恰當運用語文教材對小學生實施美的教育,如何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一、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培養(yǎng)學生要建立在了解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十分迅速,并具有協調性、開放性、可塑性三大特點。
1.小學生心理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協調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出現了比較協調的外部和內部動作。他們的語言和行動、動機和行為都是非常一致的,思想道德形成系統化,并逐漸影響其行為活動,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與道德動機的迅速發(fā)展,會出現言行不一致的情況。也就是說,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時期。
2.小學生心理發(fā)展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小學生的情緒情感具有表象化的特征,心理狀態(tài)比較容易通過面部表情顯露出來,且情緒轉變較快,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相對容易,更易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3.小學生的心理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小學生在思維、個性、品行方面都還不穩(wěn)定,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變化,即他們的心理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一特點,有利于教師通過恰當的方法幫助學生改變錯誤思想,糾正偏差行為,提升核心素養(yǎng),促進全面發(fā)展。
二、美育對培養(yǎng)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積極影響
1.美育為小學生德育鋪墊情感基礎
使用美育手段,可將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的道德理論轉化為具體生動的形象,將道德教育中陳舊的說教方式轉變成對學生情感的激發(fā),把具有一定強制特點的“他律”轉變成更輕松和諧的“自律”。因此美育是學生德育的基礎和前提,對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非常有利的。
2.美育推動小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
小學時期,學生的各項能力都處在啟蒙階段。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對美的追求中享受美;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在追求美的過程中不斷陶冶情操,開闊眼界,獲得知識。
3.美育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美育能夠推動小學生逐漸認識并追求形體美,激勵學生逐漸提升自己的運動技能。同時,美育能夠讓學生在追求美的過程中,放松神經、身體和心態(tài),從中欣賞美并享受美。也就是說,美育能夠讓小學生的身體以及精神更加協調,促進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問題分析
1.應試教育觀念深重,審美情趣培養(yǎng)未受重視
在強調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圍繞著考試的“指揮棒”,在很多時候都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成績,把語文教學活動當作應對考試的技巧練習課;一些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過分重視學生對知識結論的把握,使本應蘊含于語言教學的美育滲透被嚴重忽視,本應輕松有趣、內容豐富的語文課堂被生硬的朗讀以及枯燥的生字抄寫所替代,本應文采飛揚的寫作課變身為優(yōu)秀作文的模仿課。
2.美育方式過于單一,教學質量有待提升
據調查,小學階段只有38%的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一定的積極性,43%的學生覺得語文課堂非常枯燥單一,19%的學生覺得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節(jié)奏比較亂、缺少語言美,大部分學生覺得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的的語言表達過于生硬。比如,在對《丑小鴨》一課的教學中,采用角色扮演進行演繹的教學形式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到其中的美。但是很多教師由于種種原因,只是單純通過語言講述讓學生體驗和感受教學內容。如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就無法得到有效激發(fā),更不用說在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了。
3.盲目關注美育形式,忽略學生學習效率
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要求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營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采取豐富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可以主動參與語文教學。但是現實的語文教學卻不盡人意。一些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盲目地添加大量環(huán)節(jié),使課堂教學的目標出現偏離;還有一些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過分追求創(chuàng)新美,使教學活動的形式過于繁雜。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滲透的策略分析
1.發(fā)揮教材的積極作用,豐富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很多優(yōu)秀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作出的華美篇章,使讀者在閱讀中進入一個美的世界。教師應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礎上,通過課前導入設置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積極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要用優(yōu)美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興趣,重點關注課文畫面的再現,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能夠感知文章的真實情境,體會文章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審美能力。
比如,在一次公開課上,講授的是《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教師運用設置問題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導入,以課文所蘊含的愛的傳遞引領學生心中美的情感生根發(fā)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課前,教師可先在黑板上畫出一個簡單的船的形狀,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等到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你們坐過小船么?想不想和我一起坐著小船去看桂林山水的優(yōu)美景色呢?”然后教師再提出:“桂林都有什么好玩的呢?我們跟著作者來提前了解一下吧!”這樣,學生就對教學內容產生了興趣,對課文的閱讀會更加投入,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并在學習中領略桂林之美。
2.運用多媒體技術,解決抽象思維瓶頸
有些小學的語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離得較遠,通過一般講述的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透徹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將距離學生生活較遠的事物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給學生,把困難的問題變得簡單,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變得更易理解。
比如在教學《灰掠鳥》一課時,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真實的灰掠鳥回歸樹林的壯美景象,給學生從視覺上和情感上都制造了較深刻的印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就更能夠理解課文中“一小群一小群”和“大部隊排空而至”以及“整群整群地列隊飛行”等語句的描繪是多么貼切和形象,使學生仿佛置身在真實的場景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產生了對灰掠鳥的喜愛與贊美的情感。
3.課外閱讀和實踐感知,拓展美的熏陶
語文的審美教育如果僅依靠課內有限的文章和素材是不夠的。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外閱讀。要在教材基礎上,結合所學篇目指導學生有計劃地進行拓展性閱讀,使學生能夠在廣泛閱讀的過程中逐漸體驗其中對美的描寫,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利用課外實踐接受美的熏陶。教師可以通過課后組織學生郊游等形式,引導學生親近大自然,在觀察大自然的過程中感受自然之美。讓學生親自對自然景色進行觀察與體驗,教師便不需要使用過多的語言來形容美景,學生們自然可以領略其中震撼心靈的美。
語文教學要從教學生學知識轉向帶學生感受美,實現語文教學質的跨越。運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包含的美育因素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應逐步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要在教學活動中實施良好的審美教育,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教材所蘊含的審美情感和審美因素,在課前多下功夫,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要逐漸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要重視課外觀察和體驗,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真實的美,在觀察中積累美的情趣和意識。
總之,語文教育和審美教育兩者具有密切的聯系,小學語文教師應在滲透審美教育的教學中發(fā)揮好自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