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作品語言大多深刻、雋永,常常話外有話,言外有言。《藤野先生》也不例外,文中運用了幾處反語,力求在含蓄曲折的語言中體現深刻的韻味。
什么是反語?反語就是故意使用與本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或句子來表達本意,字面上的意思是這樣,而實際含義正好相反。多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可收到辛辣諷刺的效果,使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戰(zhàn)斗力。
片段示例
1.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jié),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賞析
“標致”是反語,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試想,如果改為“實在丑極了”,就太直白,失去了嘲諷意味,表達效果就不強烈。用副詞“實在”加以強調,更增強了反語的諷刺力量,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鄙夷和反感。
2.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p>
賞析
“精通時事的人”是反語,這些人精通的事其實是一些無聊的事。作者把“清國留學生”學跳舞與這一反語用在一處,可見,“學跳舞”也是無聊的事情。表明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所作所為的失望之情。
3.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
賞析
“中國是弱國”與“中國人是低能兒”并無因果關系,作者卻在此處加上“所以”,并用“當然”加以強調,一方面揭示其荒謬,表達弱國國民的辛酸;另一方面作為反語,深刻地表現了作者的滿腔義憤。
4.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fā)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賞析
“正人君子”是反語,諷刺那些為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為“正人君子”的文人。在這里,作者決心以筆作武器,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中國光明的未來繼續(xù)奮斗。
活學活用
1.閱讀下面的選段,回答問題。
看著比我還要瘦的父母,看著這兩塊沒有任何顏色可以配上的、世間最樸素的石頭,一時里,我想罵他們太癡心,可是開不了口,只怕一講話聲音馬上哽住。父母的愛——一生一世的愛,都藏在這兩塊不說話的石頭里給了我。
——三毛《癡心石》
面對父母的濃濃愛意,作者卻說“一時里,我想罵他們太癡心”,這是為什么?
2.下列句子沒有運用反語修辭的一項是( )
A.以上就是我對(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的全部贊譽。
B.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fā)揚國光”。
C.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
D.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