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劍,鄒君,胡麗琴,毛建軍,李國強
(1.景德鎮(zhèn)市第二醫(yī)院普外科,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2.景德鎮(zhèn)市第三醫(yī)院手術室,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腹股溝疝是臨床中十分常見的一種多發(fā)病,男性群體是其主要發(fā)病群體,通常是因為患者腹內壓增高而引起的[1]。參考現(xiàn)階段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對腹股溝疝患者采用腹腔鏡治療,能夠降低對患者機體的損傷,有助于改善患者術后疼痛感,且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快,預后效果顯著[2]。在此研究背景下,本院于2016年10月~2018年2月對56例腹股溝疝患者,積極對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修補術的臨床治療效果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2月接收的腹股溝疝的患者為主要實驗對象,按照數(shù)字表隨機分組原則,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篩除合并伴有嚴重心肺等基礎疾病患者入選),其中參照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63.12±1.38)歲;研究組28例,男22例,女6例,年齡23~78歲,平均年齡(64.06±1.94)歲,對照比較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參照組采用開放法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手術治療。
對研究組采用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修補術治療。對患者進行導尿管留置,并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指導患者采用平臥位接受手術治療,通過三孔法進行實際操作,分別選擇患者腹直肌后鞘以及腹膜部為手術入路位置[3]。在患者肚臍下切1.5 cm長度的手術切口,構建氣腹,并置入腹腔鏡。在患者恥骨以及肚臍中線處進行定位,并置入分離鉗以及Trocar,通過腹腔鏡對患者的疝囊進行分離。分離結束后,將巴德3DMax補片置入,結束手術,關閉患者氣腹,并清點手術器械,最后縫合患者傷口。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比較兩組手術治療各指標變化情況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治療前后疼痛改善情況。
1.3.1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觀察指標 對患者手術后的切口感染、水腫以及尿潴留等并發(fā)癥進行觀察統(tǒng)計。
1.3.2 手術治療各指標變化情況 對患者手術治療的時間、手術中的出血量以及術后的下床時間、住院時間進行統(tǒng)計觀察。
1.3.3 治療前后疼痛改善情況觀察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對患者手術治療前后的疼痛情況進行客觀評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50%),低于參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5.00%),但兩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手術治療各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治療的時間較短,手術治療中的出血量較少,術后下床時間較早,住院天數(shù)較短,均要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治療各臨床指標變化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手術治療各臨床指標變化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研究組參照組t值P值例數(shù)28 28手術時間(min)59.41±12.39 98.77±14.58 10.885 3 0.000 0術中出血量(ml)9.63±8.51 22.05±9.49 5.155 8 0.000 0住院時間(d)5.12±1.02 9.88±1.17 16.227 1 0.000 0術后下床時間(d)1.97±1.94 3.46±1.87 2.926 1 0.005 0
2.3 兩組治療前后不適感表述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VAS評分獲得改善,且優(yōu)于參照組VAS評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不適感改善情況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discomfor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不適感改善情況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discomfor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治療后2.31±1.74 5.94±1.82 7.628 5 0.000 0組別研究組參照組t值P值例數(shù)28 28治療前7.12±1.58 7.36±1.69 0.548 9 0.585 3
腹股溝疝患者發(fā)病時通常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腹部腫塊,有部分患者會伴有墜脹不適感以及便秘、惡心等臨床癥狀,嚴重時患者可出現(xiàn)腹股溝疝嵌頓,甚至會發(fā)生腸管壞死等癥狀,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4-5]。此次實驗研究結果明示,采用腹腔鏡完全腹膜外修補術治療后,腹股溝疝患者的并發(fā)癥較少(12.50%),但與傳統(tǒng)的開放手術無張力修補術治療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25.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腹腔鏡完全腹膜外修補手術的治療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低,且患者術后恢復效果較優(yōu),術后疼痛等癥狀改善顯著,與傳統(tǒng)修補手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中對腹股溝疝患者治療多采用手術治療,效果較為理想,但是傳統(tǒng)的開放法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手術,對患者的要求較高,且患者術后疼痛情況嚴重,恢復效果不佳,并不滿足患者實際治療的需求,因此,如何結合先進的臨床醫(yī)學技術,提升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效果,成為當前本院十分關注的焦點問題[6-7]。腹腔鏡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技術,其在臨床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對于腹股溝疝患者來說,腹腔鏡的應用大大縮減了手術切口長度,能夠減少術中的出血量,有助于降低患者術后的傷口疼痛感,且患者術后恢復效果顯著提升,同時腹腔鏡手術的實施,加速了患者下床時間,有助于患者早日出院,恢復正常生活[8]。
綜上所述,對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采用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修補術,能夠降低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有助于縮短患者術后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患者預后效果更加,且患者術后并發(fā)癥較少,能夠緩解患者疼痛,具有十分積極的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