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劍鋒 涂麗婷 史俊勇
皮膚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環(huán)境污染日益加重,皮膚癌的發(fā)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在我國約占全部惡性腫瘤的1.5%,南方發(fā)病率比北方高。治療上以外科手術為主,因其多發(fā)于頭面部,擴大切除后創(chuàng)面修復較為棘手,以往常用游離皮片或吻合血管的游離皮瓣移植修復。趙天蘭等[1]應用側頜頸皮瓣為修復面部組織缺損提供了新的思路。自2014年以來我們應用窄蒂側頜頸皮瓣進行面部皮膚癌術后創(chuàng)面的修復,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本組患者共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53歲,平均年齡67歲。術前常規(guī)檢查均無心血管、肝臟、腎臟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術后病理均確診為皮膚癌,其中額顳區(qū)皮膚鱗狀細胞癌4例,基底細胞癌2例,面部皮膚鱗狀細胞癌3例,基底細胞癌1例。皮瓣切取最大面積10 cm×6 cm,最小3.5 cm×2.5 cm,蒂部寬1.5 cm~2.0 cm,長2.0 cm~5.0 cm。
手術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或靜脈麻醉,根據(jù)皮膚癌的類別沿病變組織邊緣擴大1~2 cm切除病變,基底也需切除至足夠的深度,如有骨骼受侵也應一并鑿除,以防復發(fā)。術中可將切除下來的病變組織進行快速冰凍病理檢查,以明確腫瘤基底、切緣是否陰性。做好無瘤操作,更換器械,以蒸餾水反復沖洗創(chuàng)面并抗生素濕敷。根據(jù)創(chuàng)面的大小、部位,以亞甲藍設計沿頜緣往頦下方向面積稍大于創(chuàng)面的皮瓣,蒂部位于耳前顳淺動脈偏下段搏動處,蒂部的長度即皮瓣蒂部的旋轉軸點至皮瓣上端的距離。皮瓣的上緣位于下頜角上方1~2 cm處,下緣不超過環(huán)狀軟骨平面,前緣不超過前正中線,后緣不超過胸鎖乳突肌后緣。沿設計線切開皮瓣的遠端及兩側,在深筋膜層下,由遠及近在同一層次分離切取皮瓣,頸闊肌可同時帶入皮瓣,至蒂部時,小心切開蒂部兩側皮膚至腮腺淺筋膜下,將整個皮瓣及蒂部完全掀起,注意保護近蒂部的顳淺動脈的皮下分支血管,術中可以手指捫查辨認蒂部血管搏動,避免損傷血管。創(chuàng)口徹底止血,觀察皮瓣血運良好后經(jīng)明道將皮瓣旋轉至缺損創(chuàng)面處并分層縫合固定,皮瓣下常規(guī)放置負壓引流管,皮瓣遠端可適當加壓包扎以利于靜脈回流。皮瓣供區(qū)上下切緣尤其是頦下頸部區(qū)皮下給予潛行松解后一般在6 cm內大多能直接拉攏縫合。如需行頸淋巴結清掃術,則應在切取皮瓣后進行,以免損傷皮瓣血供。
本組10例中2例皮瓣出現(xiàn)遠端淤血,經(jīng)針刺放血、局部按摩及換藥處理后逐漸好轉,延遲愈合;其余8例皮瓣均一期愈合,術后外形滿意。
患者,男性,74歲,因右顳部皮膚腫物1年余入院。查體:右顳部可見一大小約3 cm×3 cm隆起型皮膚腫物,表面破潰結痂,呈菜花樣,質硬,邊界欠清,移動度差,伴紅腫觸痛及惡臭,頸部淋巴結未觸及。門診病理活檢報告示:鱗狀細胞癌。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右顳部皮膚腫物擴大切除,切除后缺損面積為5.0 cm×4.0 cm大小,設計右耳前窄蒂側頜頸皮瓣(圖1a),大小為6.0 cm×5.0 cm,蒂寬1.5 cm,長4.0 cm,于頸闊肌下及腮腺淺筋膜層將皮瓣掀起(圖1b),轉移至右顳部缺損處與創(chuàng)緣分層縫合固定,皮瓣遠端適當加壓包扎,供瓣區(qū)切緣兩側皮下稍加分離松解后直接拉攏分層縫合。術后3天去除皮瓣遠端加壓包扎,見皮瓣中遠端局部淤血,面積為2.0 cm×1.5 cm大小,給予針刺放血并以肝素鈉紗條濕敷后好轉,術后12天拆線,傷口延期愈合,皮瓣血運良好,全部成活,且外形滿意(圖1c)。術后隨訪2年無復發(fā)。
注:a為右顳部鱗狀細胞癌,術前切口設計;b為術中皮瓣已切??;c為術后8個月
皮膚癌以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約占皮膚癌的90%。在我國,鱗狀細胞癌明顯多于基底細胞癌,比例為5∶1~10∶1,好發(fā)于老年人[2],其中鱗癌好發(fā)于頭、面、頸等暴露部位(占59.2%~70.58%),基底細胞癌好發(fā)于面部(占86%~94%),尤其多見于眼眥、鼻部、鼻唇溝和頰部[3]。
側頜頸部皮膚的動脈營養(yǎng)主要來源于面動脈、顳淺動脈、枕動脈主干及其分支,其中面動脈及其分支下唇動脈、咬肌支等營養(yǎng)頜部,而面下部皮膚則由面動脈及其頦下動脈、枕動脈分支營養(yǎng),此外甲狀腺上動脈也發(fā)出分支營養(yǎng)頸前部上份皮膚。其靜脈回流則由小靜脈注入面前靜脈、面后靜脈等,兩靜脈在下頜角下方匯合形成面總靜脈,再越過頸外動脈淺面至舌骨平面穿過深筋膜匯入頸內靜脈。側頜頸部皮瓣的蒂部位于耳前部位,此處皮膚的血供主要來源于顳淺動脈的小穿支,先是由深層入淺筋膜形成皮下動脈網(wǎng),再由皮下動脈網(wǎng)發(fā)出分支入淺層形成真皮下動脈網(wǎng)[4]。豐富而稠密的側頜頸部皮膚內各層次血管網(wǎng)是該皮瓣賴以成活的解剖學基礎。
優(yōu)點:窄蒂側頜頸皮瓣位于側頜頸部,位置隱蔽,供受區(qū)鄰近,膚色、質地一致,修復后外形滿意,而且皮瓣設計不受常規(guī)的長寬比例限制,靈活簡單,并且面部皮膚癌患者多發(fā)于老年人,皮膚相對松弛,可切取面積大,蒂窄且長,旋轉方便,修復范圍廣,無明顯“貓耳”形成,同時皮瓣切取容易,不需要解剖血管,技術要求不高,利于推廣。此外,皮瓣在面部皮膚癌術后創(chuàng)面的Ⅰ期修復還可使患者早期接受綜合性治療(如放療),以提高遠期療效,同時手術操作簡單,可縮短手術及住院時間。缺點:該皮瓣實質上也屬于蒂在遠端的逆行皮瓣,靜脈血通過“迷宮”式回流,較易出現(xiàn)靜脈回流障礙[5],回流障礙考慮和皮瓣蒂部窄長導致回流靜脈相對偏少有關,所以皮瓣遠端常有淤血甚至壞死的可能,術后需要適當加壓皮瓣遠端或針刺放血促進回流,以改善皮瓣淤血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