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義英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中醫(yī)醫(yī)院乳腺科, 廣西 桂林 541002)
目前針對乳腺癌的治療,主要以化療為主,化療雖然能夠獲得一定的臨床效果,但是化療的副作用也容易影響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1],因此加強患者的護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次研究選擇以2016 年1月至2017年12月作為研究階段,共納入108例擬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進行臨床分析,現(xiàn)具體報道如下:
收集分析2016 年1月-2017年12月進入我院的乳腺癌化療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2016年護理工作作為對照組,將2017年護理工作作為觀察組,對照組54例,年齡最大56歲,最小31歲,中位年齡43.55歲,TNM分期[2],Ⅰ期31例,Ⅱ期10例,Ⅲ期13例。觀察組54例,最大53歲,最小29歲,中位年齡44.05歲。年齡在36-81歲之間,平均年齡(58.61±2.02)歲,TNM分期,Ⅰ期29例,Ⅱ期13例,Ⅲ期12例。兩組上述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均經(jīng)過病理確診乳腺癌[3];②此次研究皆在患者或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下開展。
(2)排除標準:①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4];②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工作,包括生活護理、心理護理、用藥護理等。
觀察組采用護理風險管理:(1)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護士長作為組長,若干名護理人員,做好對護理人員的護理知識培訓、疾病知識培訓等,要求護理人員能夠靈活應對護理工作中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2)針對每一位入院的患者根據(jù)其一般資料以及心理狀態(tài)等制定護理風險評估流程以及可能發(fā)生的護理風險,對可能發(fā)生的護理風險制定針對性的程序和處理流程,要求護理人員及時報告護理風險事件,針對不容易識別的護理風險需要及時上報。(3)針對化療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骨髓抑制、皮膚壞死的患者需要立即上報,在充分做好與患者、患者家屬溝通的基礎上進一步采取化療。在對患者進行化療的過程中,為每一位患者選擇合適的導管管徑,做好整個穿刺過程中的每一項操作,最大限度的避免護理事件的發(fā)生。(4)每3 個月進行一次護理風險事件的總結工作,針對期間發(fā)生的護理風險事件分析其原因,再由護士長進行總結。定期開展護理質量控制討論會,不斷總結護理工作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足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對比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以及護理投訴事件。
對比兩組護理質量,包括書寫規(guī)范性、護理熟練性、服務態(tài)度,患者或患者家屬對護理人員進行打分,最高分20 分。
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醫(y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分析,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例數(shù)×100%。
使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完成數(shù)據(jù)的處理與對比,計數(shù)資料以(n,%)形式表示,通過卡方對其予以檢驗,計量資料則以(±s)的形式來表示,通過t對其予以檢驗,只有滿足P<0.05時,才可認為差異在統(tǒng)計學當中存在意義。
對照組護理風險事件8 例(14.81%)、護理投訴事件7例(12.96%)與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2例(3.70%)、護理投訴事件1例(1.85%),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護理質量與觀察組護理質量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護理質量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96.30%明顯高于對照組79.63%,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從目前的護理工作發(fā)展來看,從最初的疾病護理轉變成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其中護理風險管理作為一種新的護理模式,主要是針對具有潛在或者現(xiàn)存護理風險的患者進行識別、評估與處理,有效避免護理風險的發(fā)生或者是最大限度降低風險帶來的影響。
本次研究對患者采取了護理風險管理,從此次研究結果分析,對照組護理風險事件、護理投訴事件7 例與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護理質量與觀察組護理質量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與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得到的研究結果,可以認為對乳腺癌化療患者采用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有效降低護理風險,減少護理投訴事件,這與護理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患者感受、全方面加強了對患者的護理工作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