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魯麗 劉芳薇
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 LADA)被歸屬于免疫介導性1型糖尿病的亞型[1,2]。LADA早期臨床表現(xiàn)似2型糖尿病, 但胰島素β細胞功能衰退速度約為2型糖尿病的3倍[3]。早期診斷和干預LADA,對于保留殘存的胰島素β細胞功能, 延緩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具有實際意義。本文觀察起始應用胰島素治療和口服藥物治療對LADA患者殘存胰島功能的影響,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9月~2014年6月在遼寧省人民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新診治的LADA患者32例, 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18~71歲, 平均年齡(45.0±9.3)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20.3±4.9)kg/m2。研究方案經(jīng)遼寧省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將患者隨機分為胰島素組(18例)和口服藥組(14例)。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LADA的診斷標準[2]:a.至少一種抗體陽性[谷氨酸脫羧酶抗體 (GADA)、胰島細胞抗體(ICA)、胰島素自身抗體(IAA)]陽性;b.年齡≥18歲;c.診斷糖尿病后至少半年不依賴胰島素治療;d.排除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②FCP≥0.2 nmol/L, 2 h CP≥0.4 nmol/L;無嚴重心、腦、腎、眼底并發(fā)癥及其他合并癥。
1.3 方法 兩組患者進行糖尿病知識教育, 進食糖尿病標準能量飲食, 胰島素組患者給予胰島素治療, 口服藥組患者給予降糖藥物治療。治療24周, 隨訪1次/周, 隨訪醫(yī)生負責指導患者進行藥物的種類及劑量調(diào)整, 使兩組患者FPG控制在5.5~7.0 mmol/L, 2 h PG控制在7~10 mmol/L。如果口服藥組患者應用3種以上降糖藥物仍不能使血糖達標, 轉為胰島素治療。24周后測量兩組FPG、2 h PG、HbA1c、FCP、2 h CP水平。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4周時FPG、2 h PG、HbA1c、FCP、2 h CP水平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糖尿病并發(fā)癥的診斷主要依據(jù)癥狀、查體及輔助檢查。輔助檢查包括:尿常規(guī)、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生化、心肌酶譜、心電圖、下肢動脈超聲、影像學檢查、眼底檢查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4周時FPG、2 h PG、HbA1c、FCP、2 h CP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FPG、2 h PG、HbA1c、FCP、2 h C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4周時, 胰島素組FPG、2 h PG及HbA1c水平均低于口服藥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640、3.878、2.830,P<0.05);胰島素組FCP、2 h CP水平明顯高于口服藥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416、7.793, 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腦血管疾病及下肢動脈病變發(fā)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34、0.146, P>0.05);胰島素組患者視網(wǎng)膜病變、腎臟病變發(fā)生率低于口服藥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02、4.233,P<0.05)。見表 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4周時FPG、2 h PG、HbA1c、FCP、2 h CP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4周時FPG、2 h PG、HbA1c、FCP、2 h CP水平比較( ±s)
注:與口服藥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指標 治療前 治療24周時胰島素組 18 FPG(mmol/L) 10.3±2.5 6.1±0.6a 2 h PG(mmol/L) 15.0±3.6 8.4±1.2a HbA1c(%) 9.0±1.2 6.5±0.5a FCP(nmol/L) 0.5±0.2 0.9±0.4a 2 h CP(nmol/L) 1.3±0.5 1.9±0.4a口服藥組 14 FPG(mmol/L) 10.1±2.8 7.0±0.8 2 h PG(mmol/L) 14.7±2.5 10.0±1.1 HbA1c(%) 8.6±1.0 7.1±0.7 FCP(nmol/L) 0.5±0.3 0.5±0.2 2 h CP(nmol/L) 1.2±0.4 0.9±0.3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LADA作為1型糖尿病的亞型, 其發(fā)病早期臨床表現(xiàn)更類似于2型糖尿病, 以胰島β細胞遭受緩慢的自身免疫損害為特征, 隨著病程的延長, 患者的胰島素β細胞功能逐漸衰竭。已有研究報道, 早期使用胰島素治療可以使β細胞得到休息, 保護殘存β細胞功能, 促進殘存β細胞功能的修復, 減少酮癥酸中毒的發(fā)生, 減少胰島自身免疫損害[4]。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24周時, 胰島素組FPG、2 h PG及HbA1c水平均低于口服藥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胰島素組FCP、2 h CP水平明顯高于口服藥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ADA患者早期胰島素治療相比口服藥物治療可更好地獲HbA1c達標。為了使血糖達標, 口服藥組往往需要2~3種口服降糖藥聯(lián)合使用, 且其中1種需要應用磺脲類降糖藥物。有研究報道, 磺脲類因有促胰島素分泌作用, 持續(xù)刺激胰島自身抗原的釋放, 激活對β細胞的免疫反應而加速β細胞破壞, 主張對確診LADA患者避免使用磺脲類藥物[5,6]。Zampetti等[7]隨訪7年研究表明, 在診斷LADA的第1年使用磺脲類藥物治療顯著地增加了依賴胰島素治療的過程, 本研究的結果與其一致。本研究中, 兩組患者腦血管疾病及下肢動脈病變發(fā)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胰島素組患者視網(wǎng)膜病變、腎臟病變發(fā)生率低于口服藥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起始應用胰島素治療有降低微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可能, 但因本研究病例數(shù)較少, 還需進行大規(guī)模的前瞻性研究進一步明確。LADA患者確診后起始應用胰島素治療降糖效果及胰島細胞功能優(yōu)于口服藥治療, 故建議2型糖尿病患者確診后盡量進行胰島細胞抗體的檢測, LADA患者診斷后應早期予以胰島素治療并堅持長期使用[8-10], 可保護殘存的胰島素分泌功能, 延緩胰島素分泌功能的下降, 有可能降低微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 LADA起始應用胰島素治療較應用口服藥治療患者的殘存胰島功能好, 可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