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亭
摘 要:《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流”意象蘊藏著豐厚的文化意蘊與文化內(nèi)涵。桃花林繼承夸父的生命意志,是桃花源的守護林,象征和平幸福,又有轉(zhuǎn)瞬即逝的特點。源流既是故事得以展開的故事之源,也是桃花源中人的生命之源,更成為后世想象之源。
關鍵詞:桃花源記;桃花;流水
“桃花源”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記》并詩中描繪的一個寧靜、淳樸、和睦的大同社會。它與柏拉圖的《理想國》,莫爾的《烏托邦》一樣是對人類理想社會的一種美好的幻想。不過,與“理想國”即“理想的國度”,“烏托邦”即“空想的國度”這種直接釋義的解讀方式不同,“桃花源”蘊含著“桃花”與“源流”兩個意象,其釋義更具復雜性和多義性。
一、“桃花”意象
《桃花源記》中關于桃花的描寫花費的筆墨并不多,以武陵漁人所見勾勒出一個如夢似幻的仙境: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晉太元”是東晉孝武帝的年號,時代政權(quán)更替頻繁,朝政昏暗,災禍不斷,人們連最基本的生存也幾乎難以為繼,于是向往“世外桃源”。故事以“武陵漁人”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描寫,漁人緣溪而行,“忘”路之遠近?!昂龇辍秉c出了桃花源的神秘飄忽,暗示其并非隨時可遇的俗境,又寫出了漁人得遇桃花源之驚異。
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境界自不凡。桃花林是桃花源的守護林。《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記載:“夸父與日逐走……棄其杖,化為鄧林。”而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第九首寫道:“余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后?!标悜c元等學者認為其中的“鄧林”指的便是桃花林。雖然夸父逐日的壯志未酬,陶淵明卻肯定了他的雄心壯志,認為他的遺愿寄托在桃花林之中,惠澤后人,他的功業(yè)在他死后才真正完成。因為有這樣的一片桃林,能使無數(shù)后來者摘其花,食其果時想起夸父之志,從而增長志氣,振奮精神。
桃花林繼承了夸父的生命意志,才具有“守護”這一功能。桃木于上古便有了驅(qū)邪避鬼的功能。王充于《論衡·訂鬼》卷中引《山海經(jīng)》佚文云:“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茶,二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zhí)以葦索而以食虎。于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qū)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茶、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太平御覽》曾引《典術(shù)》來解釋為何桃木在人們心中具有辟邪驅(qū)鬼的功能:“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木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令作桃梗人著門,以厭邪,此仙木也?!贝蠹s很難用學理來闡釋“五木之精”。不過,大約是人們能從桃木上聯(lián)想到夸父、神茶、郁壘這類英雄來振奮自身的陽剛之氣,故而慢慢地也就有了驅(qū)邪除祟的作用。以桃木、桃符震邪祟之舉至今仍為民間一種風俗習慣。《桃花源記》中桃花林就具有相當?shù)纳癞惿?,桃花林的分布結(jié)構(gòu)為“夾岸數(shù)百步”。桃樹分布于溪水兩側(cè),以避開世俗之人不入桃花源,如同桃符分列于門之兩側(cè),以避魑魅魍魎不入門徑。桃花林分布的形式結(jié)構(gòu)背后深刻的文化意蘊就在于顯示一種神秘的佑護之力。也正是桃花林的守護,讓桃花源中人不受世事紛擾,可以過一種和平、安寧、幸福的古樸生活。
桃象征和平幸福的文化意蘊,不是到魏晉時期才出現(xiàn)的。桃樹自遠古時期起在中原地區(qū)分布廣泛,且桃花美艷,桃子多果而味美,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滋養(yǎng)了無數(shù)人民。遠古神話傳說中不時可見桃的身影,《山海經(jīng)》有16處有關桃的記載,可見人民對于桃的青睞與喜愛。此時,這份青睞更多的源于桃的實用價值,而到了《詩經(jīng)》時代,桃的審美價值也為人們所發(fā)掘。桃作為一個審美對象開始誘發(fā)人們開拓更多的審美想象空間?!对娊?jīng)》中關于桃的描寫分別見于《周南·桃夭》、《召南·何彼秾矣》、《衛(wèi)風·木瓜》等篇。這其中最能全面體現(xiàn)當時人們對于桃的審美價值的認識的大約是這首《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夭夭”形容桃花的生機勃勃,“灼灼”形容桃花盛放時的千嬌百媚,二者比喻新娘子的年輕嬌媚。人面桃花,兩相輝映,故后世常以桃花喻美人。“有蕡其實”以桃樹枝頭的果實累累象征著對新娘子早生貴子,兒孫滿堂的祝福。而“其葉蓁蓁”指桃樹枝葉的茂密成蔭,象征著對新娘子家族興旺發(fā)達的祝愿。桃花雖艷,卻非空有顏色的艷俗之輩,它更以累累的桃子滋養(yǎng)人民,結(jié)實的桃木佑護百姓。故而桃花詠美人者,不只看女子容貌之盛,更要有桃花一般高潔自守的品行。春秋時期夏姬、齊文姜等都有艷名,而能被譽為“桃花夫人”的唯有自守德行、以沉默示其忠貞之志的息媯。王維曾嘆曰:“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币韵⒎蛉酥纯嗯c沉默凸顯其品行之高潔與自守。以桃喻人也并非僅限于女性,《史記·李將軍列傳》有一俗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眮肀雀嚼顝V將軍踏踏實實建功立業(yè),雖不自矜夸,卻吸引無數(shù)人聚集在他的身旁,也是以桃喻其德高身正。《桃花源記》中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盁o雜樹”凸顯桃花林的純凈無雜,暗示桃花源中人德行之淳樸、真摯?!胺疾蒗r美”寫桃花林之美麗與生機,與桃花源中“良田美池桑竹”之美及“往來種作”之樂遙相呼應,更與漁人所處社會之黑暗,生活之艱難強烈對比。
桃花雖美,然花期甚短,倏忽凋零,轉(zhuǎn)瞬即逝。桃花以其形態(tài)之嬌媚與盛放之生機而常被人用于喻個體青春之美好,而其易于凋零的特點也自然容易引起青春易逝,生命凋零的傷感之嘆?;ㄩ_花落與人事衰變一樣不可逆轉(zhuǎn)?!短一ㄔ从洝防锏奶一殖尸F(xiàn)“落英繽紛”之態(tài),既以桃花花瓣的片片飄落,點點落紅翩飛之景營造出一種虛幻迷離之感,令漁人甚異之,又預示著“桃花源”倏忽消逝,轉(zhuǎn)瞬即去,塵世中難尋覓,甚至無人問津的結(jié)局。
二、“源流”意象
《桃花源記》中出現(xiàn)“源流”意象,也就是有關水的描寫僅有三處,即“緣溪行”“林盡水源”與“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故常為研究者所忽略。
(一)故事之源
漁人捕魚為業(yè),自然需要于溪上垂釣,他緣溪而行,所以溪流在此處是漁人通向桃花源的“路”。漁人入“忘”之境界后走上了這條不知遠近,不辨方向的“路”,故而能遇桃花林,入桃花源,整個故事也得以由此展開。
(二)生命之源
桃花林盡處是水之源,桃花總與流水相伴,正是因為流水是滋養(yǎng)生命的源泉。桃花源外,流水浸潤桃花林,讓桃花林呈現(xiàn)“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生機勃勃之態(tài)。桃花源內(nèi),流水又化為美池哺育桃花源中人,供他們?nèi)粘I?、灌溉良田。這是因為陶淵明向往的理想世界并非仙人居住之所,桃花源中人都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他們異于世人的地方僅僅在于他們有一層屏障,可以隔絕世俗的黑暗與煩擾。真正讓他們得到了生活的幸福的是他們自身辛勤的勞動與淳樸善良的心性。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人間皆有,獨“怡然自樂”的心性難得。如果沒能領悟這一點,盲目向外尋求桃源仙境,傾盡一生也難以尋覓到,如若反求諸己,以“怡然自樂”的生命哲學立處于世,那么哪里不是桃源呢?
(三)想象之源
溪流具有流動性,它倏忽變換,生生不息,即便漁人循著舊路處處志之,也依舊在溪流的流動與變換中消失了蹤跡。桃花源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劉子驥的尋而未果,最后的無人問津之嘆,給后世文人墨客留下了無限遐想的審美空間?!疤一ㄔ础背闪宋娜说南胂笾?,使其吟詠了許多描寫、向往桃花源的詩詞歌賦。如李白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睆堉竞偷摹疤一魉Z魚肥”等。
三、結(jié)論
“桃花”“源流”意象蘊藏著豐厚的文化意蘊與文化內(nèi)涵,兩個意象組合而成的“桃花源”或“桃花流水”則誘發(fā)后人開拓了更廣闊的審美想象空間。
于“林盡水源”處,漁人還未一窺桃花源全貌之時,那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向那山那小口前行,于是他看到了人類追尋已久的“光”,一片讓人安心居住的桃源凈土。這片“桃花源”成為了千古文人墨客無可取代的詩才揮灑之處、精神棲息之所、心靈寄托之地。
參考文獻:
[1]陳慶元,曹麗萍,邵長滿選編.陶淵明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
[2]陳成撰譯注.山海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漢·王充撰,黃暉校釋. 論衡校釋[M].卷二二,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4]宋·李防等撰.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5]王云武,朱經(jīng)農(nóng)主編.詩經(jīng)[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6年.
[6]渠紅巖.中國古代文學桃花題材與意象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7]鄧福舜.《桃花源記》的桃花流水原型[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0,30(05):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