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一起普通案件發(fā)布被解讀成“強奸案八萬元和解”的熱點新聞,其中有民眾對法律條款和術語的誤讀,也有檢察部門宣傳上的失當。
據(jù)“魯山檢察”公號披露,今年16歲的小趙是魯山縣某中學初二學生,他因一時沖動,與17歲的女孩小花強行發(fā)生了性關系。魯山縣檢察院決定,鑒于小趙主觀惡性較小、系未成年人、與被害方依法自愿達成了和解等,將小趙的強制措施由逮捕變更為取保候審,讓他能繼續(xù)上學。為表感謝,小趙家人給檢察機關送來了錦旗。
在該案發(fā)布中出現(xiàn)了“冰釋前嫌”的說法,還有八萬元賠償,于是不慎踩中了輿論宣傳的“雷區(qū)”。
網友為什么反應如此強烈?一是因為報道中呈現(xiàn)的處理結果與人們的認知存在很大差異。在很多人看來“強奸”是重罪,會給受害者身心造成巨大傷害,必須嚴懲,檢察官這樣辦案明擺著就是縱容;二是因為很多人不明白“諒解”與“調解”、強制措施與審判結果的區(qū)別,取保候審并不代表無罪,也不代表沒事了,特別是宣傳中特意強調的嫌疑人從看守所出來恢復自由讓他們誤解這是最終結論。
因此,本案不失為一次難得的法律常識的普及。首先,依照“刑事和解”的定義,魯山檢察院并無不當——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通過調停人或其他組織使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直接溝通、共同協(xié)商,雙方達成民事賠償和解協(xié)議后,司法機關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再追究刑事責任或從輕減輕刑事責任。有網友生氣地說,“你家的孩子是孩子,別人家的姑娘就不是姑娘了?”在法理上講,檢方并無偏袒,這一民事賠償協(xié)議是雙方家長自愿達成的,八萬元的賠償是對受害者的一種經濟補償。
其次,取保候審不等于無罪釋放。對被取保候審者來說,不能離開所在地,辦案機關隨傳隨到,聽候最終判決。但當?shù)貦z方收下錦旗、將和解當事跡來寫的舉動難免讓人懷疑,讓大眾以為事情就這么了了,這方面的宣傳顯然欠妥。
因此檢察院錯就錯在宣傳上:以不適合宣傳的案件拿來宣傳以致引發(fā)公眾質疑。據(jù)報道,今年3月24日,該院還發(fā)布過一則喜報:《熱烈祝賀我院選送的未成年案件成功入選河南省檢察機關第二屆未成年人檢察精品案件》。文章說,該案件系因校園欺凌而引發(fā)的故意殺人案件,最后院方也是積極促成雙方當事人的和解,將嫌疑人的強制措施由逮捕變更為取保候審,讓其繼續(xù)完成學業(yè)。
從本意上講,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上看,以上案件處理均是出于《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但最終判決要視情節(jié)而定。而據(jù)平頂山市檢察院官方微信公眾號8月10日推送的文章,魯山強奸案的受害者因為這次侵害染上了傳染性疾病,急需治療。
對待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理要視其情節(jié)是否惡劣、性質是否嚴重,再來決定采取何種法律制裁。性侵案件中的受害人,承擔著讓人難以想象的壓力,肉體傷害在其次,精神傷害和今后面對的社會壓力則才是最嚴重的結果。惡性強奸案即便雙方“刑事和解”,也將面臨公訴。 2013年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檢察院依法對未成年李某一等人涉嫌強奸一案提起公訴,李某一最終被重判十年徒刑。
所以,魯山強奸案檢方讓犯罪嫌疑人回家,不代表嫌疑人無罪,也不代表不會被公訴。最終判決如何有待司法機關進一步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