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巧宏
《聾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以下簡稱“新教材”)給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開本大了、圖片新了、內(nèi)容更豐富了。通過進一步深入研讀新教材,體會到新教材吸收了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最新成果,如“多識少寫”“經(jīng)典閱讀”“生活化語文”等,給聾校語文教學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筆者擬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體驗,談談新教材的變化與教學思考。
1.識字時間提前
新教材最大的改變就是先識字再學拼音,主要因為聾生剛從學前班進入一年級,如果一開始就學習拼音,非??菰铮由下犛X障礙,學習的難度非常大。新教材先學習18個簡單漢字,通過簡單的圖文對照方式認識漢字,學習寫字的正確姿勢,真正感受語文是什么,這樣的安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2.識字數(shù)量增加
新教材的識字數(shù)量從原來的85個提高到100個,寫字數(shù)量從原來的85個減少為80個(見表一)。識字部分改變了舊教材中集中安排在最后兩單元(大約一個半月的時間)的方式,而是將需要認識的100個字分布在“識字”部分的第1—5課和“漢語拼音”部分的第2—15課中,識字幾乎貫穿一年級上學期全過程。識字數(shù)量雖然增加了,但需要寫的字數(shù)量反而減少了,沒有集中識字的局促,所以并沒有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表一 新舊教材識字、寫字數(shù)量對比
3.識字難度降低
一是難寫字的數(shù)量減少了。舊教材的生字表中筆畫為8畫以上的字有8個,而新教材的寫字表中筆畫為8畫以上的字僅有2個。二是識字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更貼近了,更容易理解與認識,如舊教材中的“舟、左、右、入”等一些難理解的字被刪去了,大大降低了識字難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表二 新教材一年級上冊漢語拼音教學內(nèi)容匯總表
表二是新教材一年級上冊漢語拼音教學內(nèi)容的匯總表,可以看出新教材“漢語拼音”部分有如下特點。
1.梯度安排拼音、識字、學詞和學句
新教材將拼音教學與識字、學句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改變了舊教材將拼音學習與識字學句教學割裂開來的做法。在學習6個單韻母和3個復韻母后,學習聲母“b、p、m、f”時便開始安排簡單的拼讀與識字。第 4 課學習了“ai、uai、ei、ui”后,不僅安排了識字,還安排了學句。這種有梯度的安排遵循了由簡單到復雜和學以致用的規(guī)律,讓學生能夠邊學邊用,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fā)聾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也能夠讓教師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優(yōu)化教學。
2.課時數(shù)有所增加
“漢語拼音”部分由原來的14課時變成了15課時。將舊教材第9課中的“y、w”分出來作為單獨一課?!皕h、ch、shi、r”與“y、w”之間的發(fā)音差異較大,不適合放在一起學習,同時也為教師開展識字教學提供便利,避免一課中安排的識字數(shù)量過多,學生難以掌握。
3.增加了四聲的教學
新教材運用了非常有趣的滑板運動來表示“陰陽上去”四聲。
4.增加了形象的圖片
新教材將原來抽象的發(fā)音口形改變?yōu)橛猛暾娜宋镱^像來展示發(fā)音口形,還為每個漢語拼音配了生活化的圖片,以引導學生正確發(fā)音。
“基礎(chǔ)訓練”變成“語文園地”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變化?!盎A(chǔ)訓練”是重視“雙基”教學理念下的產(chǎn)物,“語文園地”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需要,是提高聾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語文園地”內(nèi)包含的板塊有“字詞運用”“拼音運用”“書寫提示”“日積月累”“快樂讀書吧”“展示臺”“我的發(fā)現(xiàn)”等,每個板塊都有其獨特的作用。
1.重視運用,防止機械練習
新教材的“字詞運用”“拼音運用”等板塊,較之舊教材中的“讀一讀”“寫一寫”,要求更加明確,就是要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以“語文園地一”中的“字詞運用”為例。第一題:讀一讀,比一比。目的是引導學生對字形進行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與比較能力,從而能夠更好地識字、寫字。第二題:照樣子擺一擺。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擺一擺進一步感受字形,通過游戲的方法讓識字變得更加有趣。
2.重視積累,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對于聾生來說,由于聽力障礙導致接受信息的量不足,從而影響了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新教材在“語文園地”中安排了“日積月累”板塊,精選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讓語文學習不再是機械的“說、寫”訓練,而變成有趣的學習活動。通過語言的日積月累能夠有效提高聾生的語文素養(yǎng)。
3.重視交流,豐富語言實踐
《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學習語文的目的是“應使聾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重視語言實踐也是新教材的一大特點?!罢Z文園地”中設計了“展示臺”板塊,引導學生運用學習的語言開展溝通與交往活動。如“語文園地四”中展示的孩子與爸爸的交流,引導學生看圖,開展“我能和同學交流”的語言實踐活動。
“選讀課文”板塊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其編排的目的在于落實《課程標準》中“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和“課外閱讀問題不少于5萬字”的要求。從選文上來,第1、2課是短詩,句式短、難度小,適合一年級的孩子閱讀。第3、4課近似于繪本,圖文結(jié)合,有助于讓一年級的孩子“喜愛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第5課是一篇寫雪的小詩,適合在冬季閱讀,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閱讀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理解小詩內(nèi)容,從而學會結(jié)合環(huán)境進行閱讀的方法。“選讀課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新教材的特點需要教師認真去思考與實踐,切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需要認真研討《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認真研讀教材,體會編者意圖,關(guān)注聾生差異,科學實施教學。經(jīng)過幾個月的教學實踐,筆者形成如下建議。
《課程標準》是教師教學的“航海圖”,只有通過研讀才能夠真切體會到聾校語文到底要教什么、達到什么要求和怎么教的問題?!墩n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科的總目標及各個目標都作了詳細的表述,教師需要認真體會,找準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
新教材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課程性質(zhì)、基本理論、設計思路、目標與內(nèi)容和實施建議進行編寫的,也體現(xiàn)了編者的設計意圖,即為達到語文課程的目標所進行的內(nèi)容選擇與編寫。教師必須結(jié)合《課程標準》認真研究教材,體會編者意圖才能夠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以“漢語拼音”為例,從“表二”中可以看出,“漢語拼音”部分并不僅僅是學習漢語拼音,在學習漢語拼音的同時進行識字,在識字的基礎(chǔ)上學句。這一編排方式表明了學習漢語拼音的目的是為了識字,識字的目的是為了學句,學句的目的是為了溝通與交往。在認識到這一意圖的基礎(chǔ)上,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意:一是學習拼音要形象化,結(jié)合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教學;二是要及時應用,學過的拼音要能夠開展拼讀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拼音,并在此基礎(chǔ)上認識一些常用漢字;三是要重視溝通與交往,在學習常用字的同時,引導學生運用生字進行說話、寫話的訓練。
《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積極推進差異教學”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師必須“尊重聾生的個體差異”“鼓勵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強教學設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中指出:“認識漢語拼音,基本掌握拼讀方法,口形基本正確。盡可能讀準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jié)。了解拼音聲調(diào)?!币P(guān)注這幾個關(guān)鍵詞:“認識”“基本掌握”“基本正確”“盡可能”。在拼音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聾生的聽力損失與補償情況進行差異教學,即“能口盡口,無口用手”的原則,不能要求所有學生都讀準拼音及聲調(diào),要根據(jù)學生的情況盡可能讓學生掌握口形,盡可能讀準拼音。
面對新教材,教師心中要有《課程標準》,明確每個年級的內(nèi)容與目標,增強目標意識;心中要有學生,要正確對待學生間的差異,讓差異教學落地;心中要有全新的理念,改“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全面落實《課程標準》的各項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