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連蘋
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式學習,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盲生雖有視覺障礙,但其他感知覺比普通學生更勝一籌。通過這些感知覺,盲生能感知到大多數(shù)的實驗現(xiàn)象或事物特征,從而發(fā)現(xiàn)科學的諸多奧秘。盲校的科學教師不能剝奪盲生以其他的感知覺來感知實驗現(xiàn)象和事物特征的權利,應盡量避免“教師講學生聽”的低效的課堂教學方式。我們應創(chuàng)造條件讓盲生有“感”而“發(fā)”,提高盲??茖W教學的有效性。
無論是選用普通學校的科學教材還是盲校的教材,很多實驗明眼人看著操作簡單,現(xiàn)象明顯,但由盲生操作起來,或有較大的難度,或無法感知現(xiàn)象,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影響了科學教學效果。盲校教師不能拘泥于教材中設計使用的教具,要善于站在盲生的角度思考這個實驗中的教具適不適合操作或能不能操作,要為盲生選擇簡單方便的教具進行探究實驗。
如在“風是空氣的流動”的教學中,課本中設計的實驗是:用塑料袋裝一袋空氣,把袋口扎緊,用針將袋扎個孔,使孔對著臉,用手擠壓塑料袋,說一說臉上有什么感覺。可是實驗時筆者發(fā)現(xiàn),盲生用塑料袋裝一袋空氣再扎緊,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用針將袋扎個孔后,使孔對著自己的臉,有的盲生一不小心就找不到自己剛扎的孔了,結果孔沒能對準臉,造成實驗不成功。后來再做這個實驗時,我就把裝滿空氣并扎孔的塑料袋換成手捏打氣筒,讓盲生把手捏打氣筒的出口對著臉,用手擠壓氣筒,說一說臉上有什么感覺。從而避免了原實驗遇到的一些困難。
又如在演示“馬德堡半球實驗”中,一般普校采用金屬制小型的馬德堡半球來做演示實驗,先用抽氣機抽氣,再請兩個學生上臺拉,拉不開,證明大氣壓的存在且很大。該演示實驗盲生看不見,且學生參與活動太少。于是,我把馬德堡半球替換成兩個直徑約為15厘米的橡膠吸盤。2人一組,每組盲生將兩個吸盤緊貼在一起,盡量擠壓出全部的空氣,兩人用力對拉。這樣,每位盲生都能親身體驗到大氣壓力很大。
如在“認識磁鐵的各個部位磁力是否相同”的教學中,課本中的實驗是:在盒子里放幾十個小鐵釘,用條形磁鐵的各個部位分別接觸小鐵釘,各個部位吸起的小鐵釘數(shù)量相同嗎?哪個部位吸起的小鐵釘比較多?其實,用條形磁鐵的“各個部位”“分別”去接觸盒子里的小鐵釘,盲生很難做到。如果把整個條形磁鐵放入盒子,結果將是小鐵釘只吸在磁鐵的兩端,無法感知其他部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磁性。于是,我重新設計了一個用簡便的教具去探究的實驗:讓每位盲生一手拿磁鐵,一手拿鐵釘?shù)囊欢?,鐵釘與磁鐵不同部位接觸,分開,再接觸,再分開……盲生仔細感知鐵釘與磁鐵吸引后再分開時所需的力的大小,然后大家匯報交流,得出正確的結論。
又如在認識“同種電相互推斥,異種電相互吸引”時,盲校課本中的實驗跟普通學校差不多,不同的是,普通學生用眼觀察,而盲生通過手去感知兩根橡膠棒相互接近或分開的現(xiàn)象。其實盲生很難用手去感知該現(xiàn)象,而且一次演示也不能有多位盲生同時去感知。于是,我重新設計了一個用簡單的教具來探究的實驗:1.給每位盲生一個未打開的塑料袋,請盲生試著打開袋口。(盲生很難分開塑料袋口的兩層薄膜)接著請學生雙手摩擦塑料袋口10多下,再試著打開袋口,結果他們很快就打開了。問:剛才同學們摩擦塑料袋口后,袋口的兩層薄膜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這樣呢?2.給每位盲生一小塊干燥的輕薄的綢布,請他們用小綢布去接近玻璃,放手。(綢布掉下來)接著請盲生用綢布摩擦玻璃10多下,再用小綢布接近剛才摩擦過的玻璃,放手,感知小綢布有沒有掉下來。為什么會這樣呢?盲生匯報實驗現(xiàn)象,討論原因,教師做適當?shù)囊龑Х治觯詈蟮贸鼋Y論:“同種電相互推斥,異種電相互吸引?!?/p>
通過教具簡化或重新設計簡單實驗,讓每位盲生都能參與探究性學習,親身感知實驗現(xiàn)象。這樣,不但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這一基本規(guī)律;同時,還能激發(fā)盲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普通學校的教學以視覺和聽覺為主要傳遞通道,這決定了教材形式、教學設備都以看和聽為主要傳遞方式。盲生因喪失視覺通道,學習主要依靠聽覺和觸覺,輔之以其他感覺。所以,對于盲生無法用視覺通道來感知的事物,教師應想辦法讓盲生通過聽覺、觸覺、嗅覺等其他感官通道感知,獲取更多的感性認識。
關于光現(xiàn)象的知識,由于盲生看不見、摸不著,是盲??茖W教學的難點。我采用構建模型的方法,將盲生無法用視覺通道感知的光路轉化為可用觸覺通道感知的模型。如在“光的反射”的教學中,我制作了“盲用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儀”,如圖1所示:此教具中的圓規(guī)兩腳的頂點處有兩個等大的齒輪嚙合在一起,當盲生改變其中一側的圓規(guī)腳與鐵絲的夾角時,另一側圓規(guī)腳與鐵絲的夾角也會改變,且兩角度始終相等。利用這個直觀的教具來學習光的反射,盲生對相關科學概念和科學規(guī)律就更容易理解了。
圖1 盲用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儀
關于宇宙與空間的知識,由于太遙遠,盲生無法用視覺通道感知圖片和視頻,也不能像普通學生那樣小組成員合作,模擬實驗。為了讓盲生能理解這部分知識,我同樣采用建模的方式,讓盲生用觸覺通道來感知。如學習“月相變化的成因”時,我制作了如圖2所示的“盲用月相變化演示儀”:在乒乓球上用黑色記號筆涂滿半個球,是光滑的半球;用白色的紗布粘在另半個球上,是粗糙的半球,把盲文筆筆頭插入交界線某處。這樣操作:此球代表月球,右邊的窗戶射進的光看作太陽光,學生自己的頭視為地球。月球繞著地球轉,盲生手捏盲文筆,將粗糙的半球(即照亮的半球)始終向著太陽光。按下面的順序移動球:正右—右前—正前—左前—正左—左后—正后—右后—正右。頭的位置不變,但視線跟著球移動。盲生另一只手依次觸摸8個方位面向自己的粗糙面的大小和形狀,從而明白了月相變化的原因。
圖2 盲用月相變化演示儀
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中,教材中是用沙子、小凳子、鉤碼做的探究實驗,壓力的作用效果即物體陷入沙的深淺,盲生無法用視覺和觸覺通道去感知。我制作了如圖3所示的教具,讓盲生用觸覺和聽覺通道來感知:先讓盲生從前面的開口處觸摸兩個容器內的泡沫板上扎的釘子的數(shù)量;再讓兩盲生各吹一個氣球,教師幫忙調節(jié)一下,讓兩個氣球大小相等,扎好,讓盲生感知后分別放進容器;在兩氣球上各放一塊大小相同的泡沫板;讓盲生在只扎一根釘子的容器上逐漸增加鉤碼數(shù)量,當聽到氣球扎破的聲音時,記下鉤碼數(shù)目;再讓盲生在扎了很多釘子的容器上逐漸增加鉤碼數(shù)量,當聽到氣球扎破的聲音時,記下鉤碼數(shù)目。學生交流:1.比較同一個容器中,增加鉤碼數(shù)前后氣球有什么變化?說明了什么?2.比較兩個容器中,氣球扎破時所放置的不同鉤碼數(shù),說明了什么?通過學生的交流分析,最終得出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
圖3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影響因素的裝置
在認識“風的成因”時,教材上有一段話:“冷地方的氣壓高,熱地方的氣壓低。當兩地冷熱不同時,這兩個地方的壓力高低就會不同,氣壓高地方的空氣就會向氣壓低的地方流動,這樣就形成風。”至于為什么“冷地方的氣壓高,熱地方的氣壓低”呢?并沒有說明其原因。
“人們的五官的感受乃認識與共鳴的第一步,借助口授言傳給兒童灌輸現(xiàn)成的概念,使之產生思考,不過是一種錯覺?!睘榱思由顚W生對“風的成因”的認識,我先讓盲生利用手部的觸覺探究蠟燭燃燒時的熱空氣上升(注意加強安全教育),引導盲生推導出為什么冷地方的氣壓高,熱地方的氣壓低。再讓盲生利用我制作的“風的成因演示儀”,通過嗅覺感知風的形成。如圖4所示:點燃左邊的蠟燭,右側小口處點燃一支檀香,讓盲生的鼻子靠近上面的開口處,他們可以聞到檀香的煙氣從上面的開口處冒出。引導推知風從右側的小口(冷地方)向左邊(熱地方)流動,再從上面的開口處流出。從而讓盲生明白水平方向風的形成,理解風的成因。
圖4 盲用風的成因演示儀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人們是在感知覺的基礎上認識現(xiàn)實世界的?!泵ど捎谝暳υ颍钪R和社會知識都很貧乏,特別是先天性視障兒童,在積累知識和經(jīng)驗方面更遠不如明眼兒童。教師憑口頭描述物體,他們難以在腦子里形成物體真實的形象。如果盲生無法感知到物體的存在,就難以產生學習科學的欲望。所以,我們要為盲生提供生活中的實物教具,讓他們直接感知真實的物體,形成實物的具體形象。
教“輪軸”時,我就從學校的水工那里找來各種不同的水龍頭給盲生感知,幫助他們理解輪軸的結構和作用(見圖5);探究“相同材質的碗,碗壁厚度相同、大小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敲擊碗壁時,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時,就到校食堂尋找具備這種特征的兩個碗給盲生感知;探究“相同材質的管子,管壁厚度相同、長短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敲擊管壁時,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時,就到學校的音樂室里尋找雙響筒做實驗;教“鯉魚”一課時,我就去菜場買幾條鯉魚給盲生感知。當然,有些實物可能會因為過大、過小、有毒或過遠等,不便用手去觸摸,就只能通過模型來輔助。
圖5 從校水工處收集來的水龍頭
在學習“植物的生長變化”時,我讓低視生和盲生合作種植了鳳仙花,并進行觀察和記錄。這樣,低視生和盲生能一起親歷和感知鳳仙花每一個階段的生長變化情況。同樣,在學習“動物的生命周期”時,我協(xié)助低視生和盲生由孵化蠶卵開始培育家蠶,讓他們觀察家蠶4個變化階段的不同形態(tài)。以學生親自培育的動植物為教具,保護了盲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fā)了盲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積累了其生活經(jīng)驗,增強了盲校科學課程的趣味性,同時也讓盲生體會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韻
金家駿(江蘇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指導老師:張 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