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婧
培智學校的學生由于智能不足,在認知發(fā)展、適應性行為等方面都要低于同齡人水平。通過對筆者所在學校39名智障學生進行調(diào)查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超過80%的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溝通障礙。
溝通障礙讓培智學校學生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誤解,無法正常地參與集體活動。因此,他們需要支持以學習適合的溝通技能,使他們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及身邊其他人產(chǎn)生正向的影響。
有溝通障礙的培智學校學生與一般人溝通特征的差異
創(chuàng)設適宜的溝通環(huán)境對于增加溝通障礙學生的溝通機會,學習溝通技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里的溝通環(huán)境應該包括幾個常見的特點——高度的溝通動機、熟悉度、被個案重視,另外還應該提供有意義、持續(xù)性的互動機會。
學生每天在家或者學校都會經(jīng)歷例行活動,如穿衣、洗澡、吃點心、上廁所、晨點活動、大課間活動、上課等。教師或協(xié)助者應盡量將這些活動規(guī)律化,以讓學生可以預期這些活動的發(fā)生。此外,每次例行活動應以相同的步驟進行,讓學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下一步會發(fā)生的事,這樣就能在這些活動時間進行溝通教學。
學生的主動溝通行為主要發(fā)生在游戲活動中,因此,要增加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的參與度并提升溝通質(zhì)量。
1.選擇適合的玩具
為了讓游戲活動能夠促進溝通技能的發(fā)展,協(xié)助者和教師在選擇游戲工具時要將互動目標謹記在心。比如玩積木、玩具車、過家家等玩具時,需要多人的配合,以制造較多的溝通機會。另外,有溝通障礙的學生可能伴有精細動作的不協(xié)調(diào)等其他障礙,所以,要幫助他們調(diào)整玩具以便于操作(如放大玩具部件的體積,用子母扣固定玩具的主要部件等),或者簡化游戲步驟,讓學生樂于玩玩具、參與游戲活動,增加溝通的機會。
溝通障礙學生參與例行活動介入計劃樣例
2.調(diào)整游戲中的溝通行為
為了達成溝通的目的,許多游戲活動需要進行一項或多項的調(diào)整:①簡化主要動作,以讓學生的參與有意義;②放慢活動的速度;③將指令縮短、簡化,提高重復性;④用語言配合手勢動作;⑤配合動作發(fā)出語音來鼓勵學生的正向溝通行為;⑥使用視覺輔助或具體材料幫助難以參與游戲的學生。
晨點活動 供圖 徐婧
培智學校的溝通障礙學生在社交活動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在溝通時表現(xiàn)出較好的輪替行為,這也是阻礙他們維持溝通行為的主要原因。所以,在進行溝通訓練前應該在活動中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輪替行為。我們設計的活動應該包括觸覺線索、視覺線索、暫停、口語回應、行動5項基本元素。
觸覺線索:觸覺線索提供口語以外的信息,發(fā)生在活動前,所有的教師和協(xié)助者應該使用相同的觸覺線索。
口語線索:口語線索是教師或協(xié)助者在提供觸覺線索時所說的話。
暫停:在每次的觸覺與口語線索后,教師或協(xié)助者要暫停10—30秒并觀察學生的反應。
口語回應:當學生做出恰當?shù)臏贤ㄐ袨楹螅處熁騾f(xié)助者要及時給予積極的評論性的口語回應,以鼓勵學生維持溝通行為。
行動:活動的每一個步驟,教師或協(xié)助者在提供口語回應后表現(xiàn)的行動。
為溝通障礙學生設計的活動舉例
使用溝通板輔助溝通 供圖 徐 婧
在與學生的活動中,教師或協(xié)助者要提供足夠的觸覺、口語線索的提示,以誘發(fā)他們的溝通行為。例如,在音樂活動中做劃船的動作,教師可以坐在學生的對面握住他的雙手,一邊唱歌,一邊搖晃身體并帶動他的雙臂做劃船的動作,好像真的坐在船上一樣。當這個活動建立以后,教師可以每唱完一句就暫停一下,觀察學生的反應,看他有沒有發(fā)出想要繼續(xù)這個活動的溝通信號。我們可以采用“行動、暫停以誘發(fā)溝通的信號、反應”的基本形式來發(fā)展、鞏固學生的溝通行為。
當有溝通障礙的培智學校學生建立了基本的溝通輪替行為后,還需要借助輔助溝通系統(tǒng)(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AAC)來幫助學生豐富溝通內(nèi)容、增加主動溝通的行為。輔助溝通系統(tǒng)是一個研究、臨床、教育實踐的領域。它涵蓋研究嘗試和在必要時補償因暫時或永久損傷導致語言表達和理解的嚴重溝通障礙者在活動和參與中的限制,包括口語和書寫的溝通模式。這是一種包括“符號”“輔具”“策略”與“技術”等4種成分,以增進個體溝通能力的系統(tǒng)。[1]
符號:利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法來表達概念,如圖片、手語、文字等。
輔具:應用設備來傳送或接收溝通信息,如溝通簿、溝通板、電子溝通儀或電腦等。
策略:個體自我學習或被教師指導而學到能增進個體表現(xiàn)的方法。
技術:傳送信息的方法,如直線掃描、行-列掃描等。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溝通輔具的種類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先進。作為教師或照顧者,需考量學生的障礙程度、動作模仿能力、喜好以及溝通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沒有一種最佳的輔助溝通模式適合所有溝通障礙學生的溝通需要;障礙學生與他人溝通時也并非運用任何單一的溝通模式 (如同時伴有手勢、圖片、口語等)。因此,目前在輔助溝通模式的實踐研究中,越來越傾向于研究多重溝通模式的需求和價值。多重輔助溝通模式更適合溝通障礙學生個體的需求與發(fā)展。[2]
看星星
江佳霖(江蘇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指導老師:孫 鍵